台灣顏色 | 拾書所

台灣顏色

$ 434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台灣顏色》
第一本著眼於台灣生活美學,
詳實記錄台灣顏色的著作!

台灣是四季顏色豐富的島嶼,各式設計、商品更是多彩多姿,黃仁達繼《中國顏色》後,最新編撰《台灣顏色》試圖通過本書,從人文、自然、城市三大觀點來介紹101種台灣重要的顏色,讓讀者重新認識各種顏色背後的歷史及意義,從繽紛的艷光中了解台灣色彩文化的特色與美感。

全書架構分為:
[人文│古色]
由傳統文化、在地民俗所形成的特有顏色,是最貼近台灣傳統生活的色彩,多反映在本土藝術創作上,不但表達出不同族群的文化意識與審美眼光,也豐富了台灣的人文意涵與特色。
[自然│野色]
植物、生物、景色等構成了台灣的主要自然顏色。自古以來,這塊土地的原生色彩便以無數絢爛的姿態環繞在我們周圍。
[城市│色遇]
由外來文化、全球化商品所帶來的新顏色,為本土的色彩世界增添了無數炫耀的光彩,共同構成了台灣獨有的時代感與多元文化底蘊。

黃仁達的《台灣顏色》,主要表達了色彩是傳情達意的重要媒介,而每種顏色的背後,都隱藏著不同的故事與涵意。通過本書,讓讀者從周圍的顏色開始觀察台灣,從在地、外來顏色所象徵的意義來深入了解台灣社會的脈動吧!

內文選摘(節錄)
第一章  人文∣古色
A2 台灣藍
C80 M60 Y0 K45
台灣藍是指用天然藍染植物──藍草的色素所染就的衣物呈色,又稱紺藍色。其色感穩重樸實,是代表早年移民開墾台灣的刻苦奮發、堅忍耐勞的打拚精神,也代表鮮明的歷史記憶。
屬爵床科植物的藍草又可分為馬藍、木藍、蓼藍及菘藍。十八世紀初,隨著漢人渡海落籍開墾台灣,從大陸引進了馬藍、木藍及藍染技術。馬藍在台灣又稱山藍、大菁、青仔,栽種區主要分布於北部大屯山區並廣至中北部的低海拔山丘地帶;南部則以木藍為主。藍染產業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外銷產業,其中三峽(舊稱三角湧)是北台灣早年藍染工藝的重鎮,而藍染織物及台灣靛藍染料多經由艋舺(今萬華)以船運回銷到中國大陸,甚至遠售至日本及歐洲等地。台灣藍染產業歷經了十八、十九世紀的輝煌期,直至二十世紀初德國發明了俗稱「洋靛」的化學合成布染料陰丹士林(Indanthrene)並傳銷到亞洲後,台灣的藍染工業便逐漸沒落了下來。
近年新北市三峽為找回逐漸消失的「台灣藍」而重新出發,以創新的行銷手法讓藍染手工藝重生。而國際知名的台灣服裝設計師洪淑芬,則把原來的土布藍賦予新面貌,以創意把藍染轉變為現代時尚的色彩。

A3 大紅
C0 M100 Y100 K10
在台灣的民俗文化中,大紅色是十分重要的顏色,是傳遞生命活力,象徵吉祥如意、喜事及節慶的色彩。
大紅是屬於高彩度(chroma)的色澤,古稱絳色,絳從糸字旁,原指一種紅色的絲織物,主要是用含有紅色素的植物──茜草,經由重複漬染,不斷加深紅色濃度的方法染就。據古書《說文解字》解釋,絳字亦稱「大赤色」。另絳所代表的紅色深淺度的定義又隨著年代的演進而改變,在近現代,絳色是指大紅色。
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大紅是無處不在的顏色,全反映在衣、食、住及民俗節日當中,從傳統的婚嫁女服、喜餅,辦喜宴的紅桌,廟宇的紅漆色木門到過年張貼的春聯、紅包等,大紅色都賦予吉利祥和,幸福與萬事如意的含義,亦代表了在地人熱情、積極、正面與希望的精神。

第二章  自然∣野色
B32 墨綠
C40 M0 Y20 K60
墨綠為色中含深藍、並泛烏黑光澤的濃綠色,習慣上多用來形容綠葉植物中某種葉子的色澤、或濃密的森林色彩。台灣從北到南山林交叠延伸,墨綠便構成了島上的基本野色調子。英文稱這種色調暗淡低沉的綠色為forest green。
墨綠色亦指一種陰影光紋,即樹木枝葉在光影交錯中所呈現的一種深沉光色,亦是園林、鄉野及城市中常見的自然色調,在視野上可產生林木茂盛重叠、空間深遠的視覺效應,因而美術家多喜用墨綠色顏料創造出畫布上景物山水的立體透視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天才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一四五二~一五一九)所寫的《繪畫論著》(Treatise on Painting)中曾提及:「藍色與綠色可強調局部的陰影……。」他的色彩理論與混色技巧為後來的西方古典風景油畫樹立了典範,因而墨綠色顏料又被西洋畫家暱稱為影綠(shadow green)。
墨綠也是油漆的配色之一,在台灣油漆工會標準色卡中編列為九號,而現代的墨綠色棉織物則是用硫化黃與硫化寶藍拼混染就,色感大方、沉静不刺眼。墨綠亦是經過烘焙後的阿里山茶葉的成色,是代表台灣高山茶優良品質的色澤。另在民歌歌手南方二重唱的〈墨綠的天空〉裡,墨綠則被當成心理色彩來使用,是象徵對愛情幻得幻失的鬱悶心情與色調。

B56 熟黃
C0 M15 Y80 K0
熟黃是指熱帶水果熟成後的皮肉色,屬暖黃色調,象徵甜美、多汁、芳香與夏季的色感,是島內夏季最受歡迎的水果色之一。在台灣眾多出色的水果中,成熟果肉呈暖黃色的佳果應以芒果、鳳梨、木瓜與枇杷為最佳代表。

芒果
芒果為熱帶水果,果肉色近鵝黃,屬暖黃色調,是台灣夏季最受歡迎的水果色之一,代表甜美、芳香與成熟的色感。
芒果原生於印度及南亞一帶,英文mango一字可能源自泰米爾文中的mankay,閩南話則稱檨仔,是由荷蘭人於十六世紀中葉首度引進台灣。清《台灣府志》:「檨種自荷蘭……台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卷十八〈物產二〉)另台灣早年又有把未熟成的青土檨切片,存放在玻璃瓶中加入粗糖釀造食用的習慣。因青脆酸甜的果肉又可比喻為談戀愛時的百般滋味,故青土檨又被暱稱為「情人果」。而青澀的土檨色澤又代表在台灣人的童年記憶中,懷念阿嬤年代的色調。
一九五○年代,台灣農復會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Irwin)、海頓(Haden)、吉祿(Zill)、肯特(Kent)、凱特(Keitt)等芒果品種,主要在高雄、屏東及台南等地培育,其中又以台南市山區玉井所栽培的外皮紅艷如紅寶石,果肉飽滿、肉質細滑且香味十足的愛文芒果最受歡迎;其次為碩大的黃皮金煌及青皮的在來種(青土檨)等。每年自六月起的豐收期間,果肉色澤誘人的芒果冰,都為炎夏留下齒頰飄香與回味無窮的好滋味。

鳳梨
菠蘿在台灣稱鳳梨,因在果實的頂端長有直身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故名。鳳梨成熟後果皮成橙黃色或綠色,果肉黃色,是來自南美洲的水果顏色。鳳梨的英文是pineapple,因為他們認為果體外形像松果(pine cones)。
鳳梨在閩南語中諧音「旺來」,是台灣傳統拜拜用的供果之一,寓意「興旺到來」。而鳳梨的鮮亮果肉色澤又容易令人聯想到熱帶風情、果香、多汁與生津止渴等感覺,是在地人最喜愛的水果色澤之一。此外,以鳳梨為餡的民間傳統甜食鳳梨酥,則成了近年揚名海外的台灣伴手禮之一。

木瓜
果皮濃綠的木瓜是台灣最普及的水果之一,現今市售的木瓜大都是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於一九七一年以「泰國種」和夏威夷「日陞種」雜交育成的新品種,專稱台農二號,為台灣目前最主要的經濟栽培水果品種,特點是生長力強、全年結果、產量大、皮薄,糖度平均十二度(brix),而黃熟透紅的厚果肉色則予人香軟、清甜、汁液飽滿及營養豐富的色感。
除了現切現吃,香甜的木瓜牛奶也是台灣的道地冰飲。而黃熟的木瓜果肉色又是瑞士年輕潮流名表Swatch 的水果色款,稱Fresh Papaya,據廣告宣傳說是屬於「大膽fun色」之一。

枇杷
枇杷古名蘆橘,又稱琵琶果,為常綠小喬木。枇杷原產中國大陸東南部與台灣,因果子形狀似樂器琵琶而得名。
枇杷與大部分水果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春天至初夏間成熟結果,比其他水果都早熟,因此又有「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的美稱。枇杷表面被有絨毛,成熟時散發出芬芳香氣,暖黃色果肉軟而多汁,味清甜。每當枇杷成熟,就是告訴人們炎夏已近在眼前,暑熱即將來臨。

第三章  城市∣色遇
C1 塑膠紅
C0 M96 Y90 K2
塑料是二十世紀最夯的日用產品材料,可大量生產、價格低廉的塑膠製品是代替金屬器皿、高級瓷器的最普通用料,人們的日常生活已離不開塑膠。
塑膠的基本定義是指一種經由人工製造的工業用合成樹脂,經過加熱可塑造成型,其中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塑膠原材料,早期多用來生產如攝影用的底片、桌球及人偶等。台灣的第一間賽璐珞工廠是於一九三○年開設在南投的萬里公司,以翻模生產人偶頭為主。賽璐珞至今仍在使用,例如設計時尚高級的眼鏡框等。
又塑膠若分別加入如紅、藍、黃、白、黑等色料(色母粒)及適當的穩定劑和阻燃劑等添加劑,便會熱塑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家庭日用器皿或摩登商品。在台灣的家居生活中,鮮紅的塑膠椅與水桶臉盆等是最普及和平民化的家具器皿顏色。又因傳統上紅色代表慶典及節日,故舉凡在路邊設置的流水席或辦桌宴會中,坐椅色調便清一色是討喜的塑膠紅。另在各城市常會舉行的大型公眾集會上,也大多以紅色塑膠椅先擺開陣勢,以達到熱埸的效應。

C85 卡其色 Khaki
C0 M235 Y60 K36
卡其(Khaki)是指一種經由亞麻或棉所織成的布料的專稱,最早應用於駐守在印度的英軍制服上。卡其一詞係音譯自印度語khaki,原文則來自波斯語khak,意味沙漠的土黃色,所以卡其也是一種顏色的代稱。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遠在一八四六年,英國陸軍中尉林斯頓(Harry Lumsden)領兵駐防北印度邊界時,為了讓他的士兵能應付沙漠的酷熱、更靈活作戰及起偽裝作用,遂研發出了一種以茶樹葉子提取的黃褐色汁液做染劑所染成的布料,並首先把印籍英兵傳統穿著的白色寬長褲(pajamatrousers)改換成這種土黃色的棉布長褲,之後再成為駐印英軍制服的指定料材。後來在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互奪北美洲領土的美、西戰役中,美國陸軍亦開始改用卡其做為軍裝用料,成為軍事用色。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 卡其軍服逐漸演變成有錢的西方白人到非洲狩獵旅行時的標準行頭裝扮,土黃色的卡其服飾因而與陽剛及蠻荒探險劃上等號。二次世界大戰後,卡其再度廣傳至民間,成為休閒便服與時尚的顏色。隨後,卡其又遠傳到遠東,成為早期台灣與香港一些中學的學生制服。而在台灣,卡其對某些學校來說,至今仍代表著校譽良好、學生質優的好顏色。

C100 黑與白
C0 M0 Y0 K100
C0 M0 Y0 K0
黑與白在東方傳統色彩觀中象徵天地乾坤,日月星辰運行生生不息的自然天象。在現代光譜中,「黑光」並不存在,而白光是指太陽光透過三稜鏡的折射後可分析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線。但在繪畫顏料中,若將紅、橙、黃、綠、藍等所有色料混調後,則會得出近似褐黑色的混濁色調。
台灣傳承了東方傳統色彩的觀念與意涵,在民俗色彩的應用上,黑白兩色至今仍代表陰陽太極合抱歸一的道家思想,同時也表示喪事的顏色。但在現代生活中,多元化的台灣社會亦受西方色彩文化觀念的影響,即接受黑白兩色為時尚簡約的風格色彩。黑的西裝屬於高雅顯派頭的色調,是男士在正式社交宴會上用的服色,而西式的白色婚紗則是純潔的表徵。
黑白雙色在台灣是傳統書法及水墨畫的基調與靈魂,又是現代藝術創作上的前衛色彩。此外,黑白攝影照片與電影同屬懷舊色調;另黑白兩色相間的城市交通圖誌,即俗稱的斑馬線,是國際公訂為行人橫越馬路有優先權的專用色。而隨著社會的高度與急速發展,條碼的發明與普及又讓都市人有如身處在黑白條紋包圍的世界中。可見黑與白在現代社會中,又代表了人們追求辦事速度與效率的科技色彩。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