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盈?:酒中有真意.真意不在酒 | 拾書所

有酒盈?:酒中有真意.真意不在酒

$ 880 元 原價 880
尋瓷訪酒詩帶路,琳瑯滿目大觀園
酒中有千秋,壺中有歲月,詩中有真情
飲天地醇醪,澆胸中壘塊

作者將其珍藏多年的古今酒器及各地好酒三百多件,依照器形、釉色、紋飾分門別類,並引古詩為題,量身打造出一片瓷中有酒,酒中有詩,覽之悅目,飲之醺然的有機園地,套句他的話,真可謂「尋瓷訪酒詩帶路,琳瑯滿目大觀園。」
書中之酒皆為瓷瓶,酒器亦復如是。這些他費盡心力從台灣、金門、馬祖、港澳、大陸,乃至於琉球、日本、韓國、法蘭西等地所蒐羅的陳年佳釀及古今酒器,有青花、粉彩、鬥彩、琺瑯彩,以及褐釉、黑釉、白釉、祭紅、祭藍、天青、粉青等單色釉瓷器,觀之如行山陰道,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而各式酒器上的圖繪紋飾,包括傳統的花卉草蟲、鳥魚禽獸、山水美景,乃至於幾何紋飾及歷史人物故事等,經他巧手點撥,立刻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述說著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人生故事。創意慧眼並佳器美酒聚於一堂,實為難得之心靈饗宴。

本書特色
◎作者收藏古董青花瓷,以及台灣、大陸、港澳、日本、韓國、法國等各地的酒器多年,而這些酒器的設計都其來有自,皆可找到相對應的古董瓷瓶樣式、花樣或彩繪。這些古董有些是作者所藏、有些也可以在兩岸故宮看到。作者以酒會瓷,再以詩酌文,形成詩、瓷、酒三者交會的篇章,費時三年而成。
◎書中共計80篇文章,分成十大段落,以詩詞為題,依序道出詩瓷酒的故事。每篇文章皆有作者珍藏多年的三至四款酒器和瓷器,有些收藏甚至在市面上極為難得一見。

書評
◆動員經、史、子、集來談酒,李念祖先生的新書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

◆觀酒器則瓶瓶嫵媚,壺壺動人;論詩文則旁徵博引,趣味盎然。既有詩有酒,復有情有味,佳釀佳作,覽之實人生一樂也。──邱燮友(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引詩談酒,藉酒賞瓷,在酒器內植入文學基因,釀造出詩瓷酒渾然一體的香醪美醞。──成耆仁(前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目錄
孫大川推薦序:WTO,一瓶多少?
邱燮友推薦序:酒中有千秋,壺中有歲月,詩中有真情
成耆仁推薦序:釀造出詩瓷酒渾然一體的香醪美醞
自序:醴醲酎醇醉酩酊

酒之一:一壺花露拆黃縢
01 春來酒濃 02 禽鳴梅樹 03 香蘭瓊巵 04 白梨玉壺
05 天晚欲雪 06 冷夜紅燭 07 牡丹神麴 08 黃縢花露

酒之二:葡萄滿斟光禄酒
09 瑤池仙宴 10 寶燈雲漿 11 蟻汎龍觥 12 席促鸞觴
13 虎尊薦酒 14 彩獅搖光 15 鶴舞瓊筵 16 祥福天降

酒之三:扶醉歸來已暮鴉
17 桃熟歌終 18 扶醉歸來 19 松風竹影 20 詩酒花開
21 醴置三爵 22 調和鼎鼐 23 酩酊同尊 24 歡宴雲臺

酒之四:再加麴米成重酎
25 五侯列坐 26 琳琅琮圭 27 綠酒白乳 28 左螯右杯
29 舉杯邀月 30 一壺三醉 31 醑米重酎 32 樽開魚肥

酒之五:偃蹇喜逢金馬客
33 偃蹇醉鄉 34 酒紅顏衰 35 醨薄梅落 36 長風度海
37 寒燈夜醆 38 孤影徘徊 39 琴隨鶴遠 40 盈觴難再

酒之六:長歌短詠還相酬
41 霧吞白塔 42 尋故訪幽 43 相逢有緣 44 過溪買酒
45 好酒好茶 46 歌詠相酬 47 美醞香醪 48 逍遙萬壽

酒之七:三杯不覺已陶然
49 春鳥提壺 50 燕語鶯飛 51 蔬葵秫酒 52 清歡佳味
53 三杯陶然 54 勸君莫迴 55 綠尊夢盡 56 冷飲寒梅

酒之八:回首干戈道路長
57 年豐倉滿 58 老酒甕香 59 尊罍異式 60 醉問夕陽
61 風動窗竹 62 故園難忘 63 干戈未解 64 天涯路長

酒之九:始信人生如一夢
65 法水無愆 66 杜康解憂 67 龜泛清波 68 天地長遊
69 人生如夢 70 愁懷如酒 71 飲酒懷賢 72 並轡同舟

酒之十:為君持酒勸斜陽
73 紅粉當壚 74 江山獨抱 75 雞慚識淺 76 鴨嫌鵝鬧
77 持瓢慰遠 78 換酒買刀 79 載酒回首 80 花留晚照

自序
醴醲酎醇醉酩酊

我能喝點酒,不過說真的,什麼酒好喝,什麼酒不好喝,其實我並不在意。對我來說,飲酒之所以有趣,與酒本身並無多大關係,而是雖與酒共生卻又不共於酒的酒中之詩與盛酒之瓷。
朋友說飲酒就痛快飲酒,沒事幹嘛自尋煩惱,談什麼共不共的酒中之詩與盛酒之瓷?說實在的,這一點我自己也很納悶,想來想去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有一點我很確定,如果不是因為當年在校求學的時候,邱燮友教授引領我進入詩之國度,此生飲酒大約不會有李、杜、元、白這樣的酒友。如果不是因為有一位對陶瓷藝術造詣深厚的師大前期學長成耆仁教授指點頑愚,我大概也不會明白袁枚所謂「美食不如美器」的真實意旨何在。更奇特的是,就在我突發異想,擬合詩瓷酒於一爐而冶之,不意又巧遇學問、書道已卓然成家的昔日同窗施筱雲博士惠賜墨寶,使我這本異想天開的《有酒盈罇》因而呈現幾許漢魏氣象。古德有云:「法不孤起,必有因緣。」就是因為有這些難得而美好的因緣,我才能「醴醲酎醇醉酩酊」的自娛娛人。在此我誠摯的向邱燮友老師、成耆仁老師及施筱雲老師表達我由衷的感謝之意。
我更要特別感謝前華視董事長周世斌先生、前及人中學校長陳慶麟女士、舍妹曉蘋,以及與我意氣相投的詩朋酒友,他們或則慨贈家藏珍釀,或則為我蒐羅名酒,因而彌補了我力所不及的遺憾。特別是那些我苦尋不得,卻忽然在周董事長及陳校長家中發現並獲賜的老酒,尤其彌足珍貴。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已經不只是因緣而是福緣了。
然而話說回來,我之所以吟詩託瓷而言酒,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只不過是藉酒以澆胸中壘塊而已。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不如意,心中即生壘塊,而消除壘塊之法雖或人人有異,然而經我不斷尋覓良方嚐試求證的結果,最後發現還是古人說得直截了當:「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皆不成材。他在《責子詩》中感嘆說:「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我本不嗜酒,亦無陶淵明之煩惱,然而目睹「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卻常使我憂思在心,時欲一醉。醉後胡言亂語,牢騷滿腹,日積月累達十萬言,遂有此作。
朋友得知我的醉言醉語居然有出版社願意刊行,鼓譟起鬨說要設宴擺酒,提前慶賀。我不知何以為報,只好藉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答謝親友為她舉行百歲壽宴時說的一句話向我的朋友們致意。蔣夫人說:「恭備薄酒一杯,不言盡在酒中。」

李念祖

推薦序一
WTO,一瓶多少?

動員經、史、子、集來談酒,念祖兄的新書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台灣的飲酒文化,不知何時起幾乎完全洋化了。紅酒哪個產地的?什麼年分?當年氣候如何?用什麼杯子?醒酒要多久?入口舌尖舌面喉頭領略的層次應如何?老實說,除了嘖嘖稱許,我大都無法分辨。其他如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等,學問也一樣艱深,我只能盲從附和,專心圖醉。
喝東方的酒,品類一樣繁多,但大家聚集賭酒,相對來說似乎不必像喝洋酒那樣充滿知識熱情和科學精神。尤其解嚴以後的台灣,民生富庶,民主遍地開花,喝酒真的只成了交際應酬,三杯高粱下肚,吵吵鬧鬧、從天罵到地,也算是豪氣了。其中夾雜著算計的、騙選票的、吹牛的、賴皮的……;雜質不一,酒喝得不純。
年輕的時候讀古書,早就知道中國知識份子喝酒大都別有懷抱。少年時代和部落附近榮民之家的叔叔伯伯們,結成忘年交,縱酒高歌必唱〈滿江紅〉、〈松花江上〉、〈母親妳在何方〉,漢子們必至涕泗縱流、悲憤交集。我二姊夫是河南人、三姐夫是紹興人、表姊夫是寧波人,逢年過節除了白酒,紹興類的酒一定做底,我猜得出他們的心事。上了大學,臺靜農先生、孔德成先生、屈萬里先生等師長詩、酒、書法、學問與人品交互輝映,更加理解古書中士大夫飲酒的文化意涵。
念祖兄顯然是這個文化意涵的服膺者、實踐者,他的酒始終不離和隨手拈來的經史子集對話。與彭仔、孟夏等好友鬥酒,充滿文史典故的機鋒;而最觸動我的是,他幾則和「老師」交往的追憶。「老師」應該和我姊夫及榮家叔伯們一樣有著相同家國離亂的遭遇。在〈綠螘新醅〉那一篇文字裡,念祖兄提到蔣經國先生逝世周年的春天,他拎著一瓶金門酒廠出的紀念酒去看「老師」。酒瓶和一種名為「搖鈴尊」的瓷器很像,長頸鼓腹,狀若搖鈴。搖鈴者,實即「鐸」也。酒廠選擇此一形制的瓶子盛酒,其視經國先生為民眾之導師、國之木鐸的用意至為明顯。「老師」反覆端詳「搖鈴尊」許久,最後,「不發一語的走到院子裡那兩株梅樹之間,將酒慢慢灑向地面,直到酒盡瓶空」。念祖兄說:喝酒的理由很多,但遇到傷心摧肺、肝腸寸斷的情境時,那酒是不能「喝」的,只能「酹」;他知道「老師」在遙祭經國先生!這一種「家國」襟懷,是傳統中國飲酒文化裡相當突顯的一面,念祖兄字裡行間處處流露這樣的執念,依當前台灣政治社會的主流氛圍,當然是通篇不合時宜。但,這也讓我明白,自己現在喝酒,為什麼老覺得和青少年時代不同,像是少了什麼東西似的。我想,這不單是政治認同的問題,它應該還觸及到文化和歷史深沈焦慮的一面。
我們因此可以跳出對酒本身品嘗或評價的層次,進入飲者的內心世界,並與古今詩文映照。我對西洋飲酒文化的理解不深,不知他們有沒有同樣的文化風景。而念祖兄酒文化的展示,並不以此為滿足。做為一個收藏家,他將盛酒的器皿、喝酒的杯碗,一同放進整個文化象徵的脈絡中。如此一來,瓶子、杯皿的形貌,方圓、高低、寬窄,不但變化無窮,還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指涉和美感趣味。彩釉的顏色、瓶面的圖案、字款,山水、花果、草木、鳥獸虫魚等等圖繪,無不一一營造出多樣豐滿的文化意象;若再進一步配合飲者庭園的景物、窗外風雪晴雨的牽引,酒國世界大矣哉。
這才是念祖兄論酒文化的全貌,還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至於我,一個台灣原住民卑南族的後裔,別說西洋更遑論中國,我們都沒有那麼複雜細緻的飲酒文化;對我們來說,醉翁之意真的「只」在酒。那年,我中華民國好不容易擠身進入WTO,卻讓國內米酒從二十塊錢漲到一一○塊,大大影響同胞飲酒的權益。布農族人常困惑地問:「WTO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厲害?WTO一瓶多少?」布農族發音將「瓶」讀做「ㄅㄧㄥˊ」,聽起來很是可愛。同胞們喜歡開玩笑,故意把「WTO」牽拖成「XO」的弟弟。看來,在我們原住民族人的眼裡,或許飲酒這件事真的不必那麼沈重,更不必有什麼「家國」的懸念;舉杯,以食指沾酒,敬天、敬地、敬守護神之後,一乾而盡。原汁原味,毫無雜質;一心不亂,歡喜入醉,應該也是另一種幸福吧!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監察院副院長),二○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推薦序二
酒中有千秋,壺中有歲月,詩中有真情

古今騷人墨客愛酒者多矣!陶淵明〈飲酒〉詩云:「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李白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杜甫亦云:「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由此可見詩人與酒脫離不了關係,而喝酒自然離不開酒器。
念祖君愛詩又愛酒,多年來蒐羅酒與酒器數百件,收藏既豐,腹笥又廣,乃藉前人詩作以為題,仗酒力而為文,談古論今,直抒胸臆,洋洋灑灑十萬言,遂成此《有酒盈罇》之作。展卷觀之,但見各式酒器琳瑯滿目,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尤其是那些瓷白如白雲,青花如青天的青花瓷更是巧奪天工,令人驚豔。原來愛酒之人愛的不只是酒,還包括盛酒的酒器。酒中有千秋,壺中有歲月,詩中有真情,難怪無論詩聖、詩仙、詩鬼,無一不愛酒。我雖不擅飲,但目睹書中這些造型優美,盡態極妍的陶瓷酒器,也不禁歎為觀止,雖未飲酒,卻已陶醉。
酒器本為無情之物,然而經念祖君巧手點撥,由器物引出人物,由人物引出故事,由故事品味人生,而人生有如一罈美酒,要開懷暢飲,要盡情歡醉,如此方識酒之為物,方能品味人生。我特別喜愛書中「桃熟歌終」的告白,作者那年去日本出差,認識了秀外慧中、善解人意的陽子小姐。在陽子小姐的陪伴下,作者渡過了令他戀戀不捨,甜蜜有如電影《東京假期》的快樂時光。兩年後他再去東京,卻發現陽子小姐已為人婦,遠嫁英倫,不禁滿懷惆悵。這究竟是李白「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的傷感?還是李商隱所言「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悔恨?作者說他在酒醉之後夢見了唐朝詩人項斯筆下的〈舊宮人〉:「桃熟亦曾君手賜,酒闌猶候妾歌終,如今還向城邊住,御水東流意不通。」不過我倒覺得這十足是現代版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類似「桃熟歌終」這樣醉意醺然的故事,我相信必然是作者酒後所吐之真言,無怪乎他要在書名《有酒盈罇》之後特別註明「酒中有真意,真意不在酒」。
陶詩云:「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念祖君此作詩與酒共舞,圖與文並茂。觀酒器則瓶瓶嫵媚,壺壺動人;論詩文則旁徵博引,趣味盎然。既有詩有酒,復有情有味,佳釀佳作,覽之實人生一樂也。

邱燮友,二○一六年四月寫於文大中文研究所


推薦序三
釀造出詩瓷酒渾然一體的香醪美醞

我與李念祖先生相識多年,印象中的念祖老師學養豐富,才華橫溢,鍾情文物,筆耕不輟。過去十餘年出版的大作有:從文學觀點解讀古玉的《嘉瑞延喜》、《昭華錫福》;綜論世界黃金貨幣的《黃金天下》;以小說故事探究觀世音菩薩法相經文緣起的《千手觀音:失落的畫像》和《千手觀音:金牒的祕密》;透過油畫詮釋青花瓷器的《青花祕境》;聚焦於宜興紫砂茶器的《注春啜香》;以水彩和素描表現茶酒器之美的《茶顏醉色》等等。現在又再接再厲推出新作《有酒盈罇:醴醲酎醇醉酩酊》,引詩談酒,藉酒賞瓷,在酒器內植入文學基因,釀造出詩瓷酒渾然一體的香醪美醞,其創作能量之豐沛,令人讚歎不已。
念祖老師將其珍藏多年的古今酒器及各地好酒三百多件,依照器形、釉色、紋飾分門別類,並引古詩為題,量身打造出一片瓷中有酒,酒中有詩,覽之悅目,飲之醺然的有機園地,套句他的話,真可謂「尋瓷訪酒詩帶路,琳瑯滿目大觀園。」
念祖老師愛瓷,所以書中之酒皆為瓷瓶,酒器亦復如是。這些他費盡心力從台灣、金門、馬祖、港澳、大陸,乃至於琉球、日本、韓國等地所蒐羅的陳年佳釀及古今酒器有青花、粉彩、鬥彩、琺瑯彩,以及褐釉、黑釉、白釉、祭紅、祭藍、天青、粉青等單色釉瓷器,觀之如行山陰道,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而各式酒器上的圖繪紋飾,包括傳統的花卉草蟲、鳥魚禽獸、山水美景,乃至於幾何紋飾及歷史人物故事等,經他巧手點撥,立刻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述說著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人生故事。創意慧眼並佳器美酒聚於一堂,實為難得之心靈饗宴。
古人說酒是天之美祿,是上天賜給人最美味的禮物。古往今來,懂酒愛酒的「頌酒者」所在多有,他們悠遊於酒的世界,暢飲天地醇醪,自有一番人生難得的體悟。舉例來說:自封「酒黨黨魁」的台大中文系曾永義教授即不時強調現代人應該暫時離開忙碌又緊張的工作崗位,以杯酒潤滑生活樂趣,既能提高工作績效,也能增進生活情趣。我想世間就是因為有如同曾教授和念祖老師這樣的「頌酒者」,才使得許多陶瓷的瓶瓶罐罐有了味美香醇的生命,而中外古今陶瓷的歷史也因為有了酒的澆灌滋潤而益發多采多姿。
欣聞念祖老師大作即將問世,為分享他的喜悅和成果,特綴數言以為序。

成耆仁(前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藝術史博士),識於2016年早春

內文試閱
06 冷夜紅燭

玉樓夜冷燒紅燭,酒酣耳熱琵琶促。──連橫


有朋自遠方來,送我一瓶二十年陳釀紹興花雕酒。酒很香,酒瓶也很雅致。瓶身除了繪有酷似元朝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江南山水,還寫有白居易〈憶江南詩〉:「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這瓶滿是江南韻味的酒有個別緻的酒名,叫「江南印象」。
印象中的江南是「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是「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不過面對這瓶「江南印象酒」,我想到的卻是另一瓶江南的酒,是另一個江南的印象,那個鄭愁予當年打江南走過的〈錯誤〉印象。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