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說書人郭老師──精心詮釋78回栩栩動人的戲文傳說,
台灣廟宇最精彩的裝飾藝術故事演義
解讀台灣廟宇建築裝飾藝術,看見廟宇戲文故事
台灣廟宇雖承載民俗工藝大成,其中不論彩繪、剪黏、石雕、壁畫或交趾陶等工藝內涵所鋪陳的歷史演義、章回小說或舞台戲文故事卻並非人人可解,而且更多有解釋不清、解釋錯誤的導覽文本,作者長年擔任台灣廟宇說書人,踏查收集全台廟宇工藝中之經典故事,透過生動淺白的賞析,讓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廟宇,將高雅的藝術語彙轉化成為貼近普羅大眾的精彩故事,或以戲曲劇情或以歷史演義,敘說廟宇本身通俗的教化功能。
近年由於廟宇本身的興頹與更生,讓過去具有源遠流長的故事因此消逝或誤植,作者長期收集廟宇裝飾藝術故事,一方面藉此提供有關維護文化資產的知識,一方面亦能保存民間故事記憶與智慧,讓台灣廟宇戲文故事與經典人物再次栩栩如生的走入社區與群眾。
本書特色
1.台灣廟宇自漢人從古老的唐山過台灣帶來原鄉信仰,幾經迭變在清領時期就出現不少精彩的建築。到了日治時期吸收西洋藝術,結合本土和來自中國福建沿海的巧工名匠,留下不少珍貴的藝術作品。其中關於文化戲曲歷史典故的「人物裝飾作品」呈現華人社會中,被一般販夫走卒和知識份子耳目一新的奇文雅事,都可在廟裡找到。但這些些故事作品,經過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本書擬以帶領更多人回頭重新關顧位於本鄉本土的那座公廟,看看屬於本地擁有的文化資產,充實本地的文化自信,培力在地的文化尊嚴。
2.作者郭喜斌以長期耕耘「台灣廟宇說故事」,並從新的角度切入,帶領讀者和社會大眾,解讀匠師在廟宇格局中所安排的戲文典故,藉由工藝圖件的比對,把其中一般人忽略的人文歷史和民間故事,以圖解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得以一親妙趣,進而達到認識與認同前人的廟宇藝術殿堂。
3.本書並以貼近庶民生活所見的裝飾藝術,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鄉親看懂各式作品的所呈現的精彩故事。同時展現更為寛容的心,以客觀和在地文化尊嚴的角度,羅列整修前後的作品美學,或者點出裝飾上的「筆誤」之處,做為後人蓋廟者之殷鑑。或許也可以是讓準備投入廟宇建築與維修行業者(石雕工廠、淋燙交趾陶工廠、彩繪司阜傳習等)作為圖鑑參考手冊之用。
台灣廟宇最精彩的裝飾藝術故事演義
解讀台灣廟宇建築裝飾藝術,看見廟宇戲文故事
台灣廟宇雖承載民俗工藝大成,其中不論彩繪、剪黏、石雕、壁畫或交趾陶等工藝內涵所鋪陳的歷史演義、章回小說或舞台戲文故事卻並非人人可解,而且更多有解釋不清、解釋錯誤的導覽文本,作者長年擔任台灣廟宇說書人,踏查收集全台廟宇工藝中之經典故事,透過生動淺白的賞析,讓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廟宇,將高雅的藝術語彙轉化成為貼近普羅大眾的精彩故事,或以戲曲劇情或以歷史演義,敘說廟宇本身通俗的教化功能。
近年由於廟宇本身的興頹與更生,讓過去具有源遠流長的故事因此消逝或誤植,作者長期收集廟宇裝飾藝術故事,一方面藉此提供有關維護文化資產的知識,一方面亦能保存民間故事記憶與智慧,讓台灣廟宇戲文故事與經典人物再次栩栩如生的走入社區與群眾。
本書特色
1.台灣廟宇自漢人從古老的唐山過台灣帶來原鄉信仰,幾經迭變在清領時期就出現不少精彩的建築。到了日治時期吸收西洋藝術,結合本土和來自中國福建沿海的巧工名匠,留下不少珍貴的藝術作品。其中關於文化戲曲歷史典故的「人物裝飾作品」呈現華人社會中,被一般販夫走卒和知識份子耳目一新的奇文雅事,都可在廟裡找到。但這些些故事作品,經過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本書擬以帶領更多人回頭重新關顧位於本鄉本土的那座公廟,看看屬於本地擁有的文化資產,充實本地的文化自信,培力在地的文化尊嚴。
2.作者郭喜斌以長期耕耘「台灣廟宇說故事」,並從新的角度切入,帶領讀者和社會大眾,解讀匠師在廟宇格局中所安排的戲文典故,藉由工藝圖件的比對,把其中一般人忽略的人文歷史和民間故事,以圖解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得以一親妙趣,進而達到認識與認同前人的廟宇藝術殿堂。
3.本書並以貼近庶民生活所見的裝飾藝術,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鄉親看懂各式作品的所呈現的精彩故事。同時展現更為寛容的心,以客觀和在地文化尊嚴的角度,羅列整修前後的作品美學,或者點出裝飾上的「筆誤」之處,做為後人蓋廟者之殷鑑。或許也可以是讓準備投入廟宇建築與維修行業者(石雕工廠、淋燙交趾陶工廠、彩繪司阜傳習等)作為圖鑑參考手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