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歐巴馬總統「年度最愛書單」!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