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韓戰期間,當時留在中國大陸參加韓戰的台灣同胞的回憶。
閻崑兄對當代台胞記事研究之造詣,早已久仰。本人有幸與閻崑兄結縁,起於閻君為本刊《祖國》雜誌供稿。此次承閻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不勝榮幸,樂意從命。
閻崑,筆名沙蓬,1953年生,北京市人。余於閻君好感莫銘,因渠生性耿直,文采橫溢,且二人年相若也。閻君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四十年,曾雜誌社記者、副總編輯、後在全國台聯文宣部工作,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曾任中國記協理事。
閻崑君發表過隨筆、評論、散文、小說、詩歌、人物專訪、電視片腳本、報告文學等各類文章五百餘篇,二百餘萬字,事涉近四十年之兩岸關係。閻君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對歷史及諸子百家有所涉獵。閻崑君長期關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曾三次赴台深入採訪台灣抗日志士家屬,擔任華藝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抗日人物傳》副主編。
閻崑君這部名為《韓戰留下的台胞印記》新著,係閻君熱忱採訪的口述歷史,書中受訪者口述時,即使歷經六七十年後仍歷歷在目,因為許多戰場驚險殘酷情境,都是渠等身歷其境生死一線間的記憶。全書留下當時內地台胞參與韓戰的印記,也填補了台胞參加韓戰的歷史空白。
口述歷史,最重誠信。閻君全書受訪台胞戰後在內地發展,各有際遇不同,其差異大體是依或然率(probality),與受訪者原在台灣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閻君筆下對受訪者所言,忠實執筆,嚴謹紮實,也就是對受訪者最好的回報。閻君全書立足於國族高度,豐富台灣同胞在內地的印記,兩岸四地可說無出其右者。
口述歷史雖可填補歷史的空白/不足,惟因其限於受訪者當時年輕,所言是屬部隊基層戰場的個人記憶,對於近代韓戰的整體意義難窺全貌,台灣社會對韓戰所知貧乏/甚至受國府污名化宣傳誤導,從而也損及台胞參加韓戰之正當性。本書特附加余撰﹤韓戰的蓋世機遇-國防工業飛躍跨越八十年﹥一文,析解韓戰對中華民族帶來曠世機遇的國族意義,也使台灣社會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台胞參加韓戰的國族歷史意義。
在此,余特別推薦這是值得一閱的好書,盼與讀者分享!
閻崑兄對當代台胞記事研究之造詣,早已久仰。本人有幸與閻崑兄結縁,起於閻君為本刊《祖國》雜誌供稿。此次承閻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不勝榮幸,樂意從命。
閻崑,筆名沙蓬,1953年生,北京市人。余於閻君好感莫銘,因渠生性耿直,文采橫溢,且二人年相若也。閻君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四十年,曾雜誌社記者、副總編輯、後在全國台聯文宣部工作,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曾任中國記協理事。
閻崑君發表過隨筆、評論、散文、小說、詩歌、人物專訪、電視片腳本、報告文學等各類文章五百餘篇,二百餘萬字,事涉近四十年之兩岸關係。閻君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對歷史及諸子百家有所涉獵。閻崑君長期關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曾三次赴台深入採訪台灣抗日志士家屬,擔任華藝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抗日人物傳》副主編。
閻崑君這部名為《韓戰留下的台胞印記》新著,係閻君熱忱採訪的口述歷史,書中受訪者口述時,即使歷經六七十年後仍歷歷在目,因為許多戰場驚險殘酷情境,都是渠等身歷其境生死一線間的記憶。全書留下當時內地台胞參與韓戰的印記,也填補了台胞參加韓戰的歷史空白。
口述歷史,最重誠信。閻君全書受訪台胞戰後在內地發展,各有際遇不同,其差異大體是依或然率(probality),與受訪者原在台灣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閻君筆下對受訪者所言,忠實執筆,嚴謹紮實,也就是對受訪者最好的回報。閻君全書立足於國族高度,豐富台灣同胞在內地的印記,兩岸四地可說無出其右者。
口述歷史雖可填補歷史的空白/不足,惟因其限於受訪者當時年輕,所言是屬部隊基層戰場的個人記憶,對於近代韓戰的整體意義難窺全貌,台灣社會對韓戰所知貧乏/甚至受國府污名化宣傳誤導,從而也損及台胞參加韓戰之正當性。本書特附加余撰﹤韓戰的蓋世機遇-國防工業飛躍跨越八十年﹥一文,析解韓戰對中華民族帶來曠世機遇的國族意義,也使台灣社會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台胞參加韓戰的國族歷史意義。
在此,余特別推薦這是值得一閱的好書,盼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