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優秀的人都有科學腦?:從邏輯思辨到自我成長,55種教你突破盲點的科學基本功 | 拾書所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有科學腦?:從邏輯思辨到自我成長,55種教你突破盲點的科學基本功

$ 360 元 原價 360
◎達到市占率百分之一的目標,有那麼容易嗎?
◎刺激群體前進的「鯰魚效應」竟然是謠傳?
◎「挑戰者號」爆炸事故源於NASA組織的侷限與僵化?
◎為什麼大多數人慣用右手?
◎太乾淨的環境反而容易激發氣喘病?

  這些似是而非、人們習焉而不察的概念,普遍存在生活中、職場上,其實都與科學脫不了關係。但世人普遍認為,科學是生硬的大道理,是專家學者的事,與自我啟發、日常生活,甚至企業管理毫無關係。但是——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推薦書單中,有為數不少的科學書;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以愛讀科學書聞名於世;
  設計電動車、開發太空探索技術的伊隆.馬斯克,藉由閱讀科學書籍,得以持續創新。

  這些卓越的領導者之所以愛讀科學書,因為這是一門與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學問,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角,如果沒有數千年來所累積的科學知識支撐,是不可能誕生的。

  作者精選55種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議題,以淺顯易懂的說故事筆法,舉例說明有所本的科學知識,有的是澄清誤解,有的是強調重點,有的用正反方影響去談,與讀者分享如何洞悉科學知識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無論是想成為企業菁英的上班族,想要以輕鬆方式建立科學觀念的學生,或是每天面對各種科學新知衝擊,想要自我進修的社會大眾,都能藉由本書習得科學基本功。

本書特色

  ◎55種影響決策的思維,每篇1500字,讀者自由決定閱讀順序,沒有壓力。適合通勤時閱讀。
  ◎每則科學研究皆有附上出處,方便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找。

內容摘文
連湯恩比都誤解的「鯰魚效應」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最常提到的,就是「鯰魚效應」的故事。所謂「鯰魚效應」是說將一條鯰魚放入有泥鰍的魚缸裡,泥鰍為了躲避鯰魚,就會頻繁移動,反而比沒有鯰魚時更健康長壽。一般都將這個故事解釋為:適當的緊張感會比身處安逸環境下,令人更奮發向上,獲得成功。瑞典的家具公司IKEA在韓國開設賣場之後,一般預料韓國國內的家具業者會受到嚴重打擊,但出乎意料地反而銷售額大幅提升,這是記者們常拿來當成「鯰魚效應」的例子。

但「鯰魚效應」卻是一個毫無科學根據的故事。掠食者的存在不僅不會讓獵物變得更健康,反而會受到致命的影響。生活在以色列內蓋夫(Negev)沙漠的蜥蜴,當牠看到天敵伯勞鳥在天上盤旋時,動作確實會變得遲鈍,也不會到處尋找喜歡的食物,而是滿足於周圍可輕易獲取的小獵物,生存機率自然下降。

誰說禿鷲會自殘

將蜻蜓幼蟲放在天敵藍鰓魚(bluegill)旁邊培養的實驗中,儘管蜻蜓幼蟲和藍鰓魚中間隔著隔板,沒有直接的危險,但幼蟲的死亡率還是比沒有藍鰓魚的時候要高四倍,這就是因為來自掠食者的壓力導致免疫力減弱所致。湯恩比到底在哪篇文獻看到「鯰魚效應」的故事呢?

而自我啟發課程講師愛說的「禿鷲的創造性破壞」這則寓言,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則寓言是這麼說的:一般來說,禿鷲在活了將近三十年之後就再也難以狩獵,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這時禿鷲什麼都不吃,還會自己把又厚又鈍的長喙弄破,然後等到新喙長出之後,就啄掉彎曲的腳爪,讓身體完全脫胎換骨,這麼蛻變之後的禿鷲還能多活四十年。

雖然對於那些以「若想獲得新的生活,就必須勇於革新」來解釋這則故事的人有點抱歉,但禿鷲絕對不會做出弄破自己尖喙的危險行為。禿鷲只有在動物園生活,壽命才能超過四十年,在野生環境中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年的壽命而已。幾乎沒有大型動物會做出弄破嘴(喙)、拔掉腳趾甲(腳爪)等自殘行為,因為如果嘴破或腳爪脫落,就無法掠食,只能等死。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