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離職、該留下,還是乾脆轉行?
人生有1/3都在工作,而工作「絕對」可以設計!
以「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嶄新的「工作生活藍圖」,
讓工作為你所用,而不是你為工作所用!
●紐時暢銷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作者主張,「設計思考」不僅可以改變你的工作、你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你的公司跟文化。
●這本最新的職涯創意書,用各種新穎工具,引導讀者釐清各種「無效的想法」,「重擬問題」,藉由填製「自造者混音器」,整理、面對自己的狀態。在解除偏見後,採取行動,打造各種潛在的原型體驗。
人生高峰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
工作不快樂怎麼辦?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比爾•柏內特與戴夫•埃文斯,二〇一六年出版《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教讀者運用設計思考,打造出有意義的圓滿生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說:「人生有問題,他們有答案。」)《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引發共鳴,瞬間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這一次,兩位作者要在《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將這套令人豁然開朗的思考方式,應用在我們此生花最多時間的領域:工作。
本書要教讀者創造出想要的工作──不一定需要離職就辦得到。
兩位作者寫道:「職場瞬息萬變,愈來愈仰賴工作者自行定義快樂與成功。」他們在書中的每一章,解釋如何打造正面的改變,不論哪個職涯階段都適用。你可以在目前的工作中繼續努力,提升成更有意義的體驗,也或者你感到離開的時候到了。埃文斯與柏內特提供具體的方法,教大家設想並打造工作生活,打敗心冷、心寒與心酸,工作有意義,樂趣大升級。
▲我不是設計師,要如何運用設計思考,重新打造「工作生活藍圖」?
善用本書工具,人人皆可成為職場MAKER──
‧調整自造者混音器(金錢、影響、表達),創造人生一致性。
‧畫出影響圖,找到自己在工作上扮演的角色。
‧找出MAP(最小可行動問題),釐清BTO(理論上最佳選項)與BDO(最佳可做選項)。
‧分辨自己屬於哪一種過勞(九頭蛇/三頭六臂也不夠)。
‧尋找內在動力力,全面提升職涯ARC(自主性、歸屬感、能力)。
‧掌握不轉職、就地重擬的四大祕訣:重擬與再度投入、改造、轉換職務、砍掉重練。
‧連離職也可以設計!?──想像之後,展開「好好辭職計畫」。
‧為什麼聽別人說故事,也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
‧想要自行創業?──學會設定工作流,設計客戶旅程圖。
▲怎麼用設計師的腦袋思考?
當個好奇寶寶:對人、對工作、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因為設計師永遠從初學者心態出發,問「為什麼?」。
試一試:擁有「行動導向」的心態,把好奇心與疑問,轉換成在真實世界裡做點什麼。
重擬問題:「重擬」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你擅長重擬之後,就永遠不會卡住。設計師做的第一件事,永遠是重擬手上的問題,因為交到他們手上的問題,很少是正確問題。
一切都是過程:設計思考有時是在想出大量的點子。我們稱之為「階段式發想」。此時你要做發散式思考,好點子、爛點子、瘋狂的點子,什麼點子都可以。
請別人幫忙:若想改造工作體驗,整天坐在家中沉思是不行的,你必須和工作的世界、和工作者互動才行。
說出你的故事:說故事是本書的加分心態。當你的心態是說出你的故事,你會一直找機會思考自己有過的對話與經驗,想辦法以全新的方式,用你的故事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出身矽谷業界,擁有絕佳實務經驗:「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堂課,更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兩所大學開了超過十五年的課程。能消除迷思、打破框架,展開全新角度的生涯/職涯探索。
■具激勵性的內容,停止鑽牛角尖:生命設計最重要的開始,就是找出「無效的想法」並重擬問題。這幫助我們打開全新的視野,不再侷限於負面的想法,在繞不出去的死巷裡打轉。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曾獲矽谷有力人士推薦:包括史丹佛設計學院及IDEO創辦人、史丹佛大學各學院的領導教授、《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等多位暢銷書作家。
■廣大的目標讀者群: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員工自我實踐的程度及成就感愈高,公司發展也愈加興盛。本書對職場的各個階層、部門與角色皆能適用,調整出最平衡、健康的工作環境。
■方法踏實,符合現實:從史丹佛最夯的課程發展出來的創新方法,可實質改變我們的工作心態,改善個人與工作的關係。從IBM到Pinterest都想實施「生命設計」的概念,幫助員工設計更理想的職業生命。
【內文試閱一】
第1章 到底抵達了沒啊?
───
◎無效的想法:什麼狗屁知足常樂,我要的不只是這樣。
◎重擬問題:知足很好—以目前而言
───
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工作室掛著一塊牌子,上頭寫著「你在這裡」(You are Here)。我們很喜歡那個牌子,喜歡到放進我們第一本書的章節標題。背後的概念很簡單—找出要去哪裡之前,你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一旦你找出並接受自己目前身在什麼地方,就能設計出方法,抵達你想去的目的地。
「到了沒啊?」這句話則不一樣。如同本章標題暗示的那樣,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滿目前的所在地。一路上坐車坐很久的時候,後座的孩子就會問:
我們到了沒啊?
我們到了嗎?
現在到了嗎?
什麼時候才會到?
到.底.到.了.沒.啊?
這樣的全家出遊不好玩,無聊透頂,出遊只是為了出遊,為了抵達那裡而已。管他那裡是哪裡,一旦到了,就會開心。什麼?還沒到嗎?那就不開心!
我們不是家庭休旅車後座哇哇叫的孩子,但有多少人在過生活時,尤其是工作生活,拿出的樣子就像那樣?
我們有多常等著抵達那裡?那個我們等了又等的夢幻之地—等到了那裡,我們終於感到滿足與快樂。我們想著,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有更多錢,升到更高的職位,最後就會抵達那個新地方,一切不再一樣,事情會神奇地變好。有多少人因為這麼想,讓自己超級不快樂?老實告訴你,當我們生活的方式是等著抵達某處,我們唯一會抵達的地方就是卡住。
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告訴你:不論你處於工作生活的哪個階段,不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已經夠好了,以目前而言。
不是永遠。
而是現在。
(未完)
人生有1/3都在工作,而工作「絕對」可以設計!
以「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嶄新的「工作生活藍圖」,
讓工作為你所用,而不是你為工作所用!
●紐時暢銷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作者主張,「設計思考」不僅可以改變你的工作、你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你的公司跟文化。
●這本最新的職涯創意書,用各種新穎工具,引導讀者釐清各種「無效的想法」,「重擬問題」,藉由填製「自造者混音器」,整理、面對自己的狀態。在解除偏見後,採取行動,打造各種潛在的原型體驗。
人生高峰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
工作不快樂怎麼辦?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比爾•柏內特與戴夫•埃文斯,二〇一六年出版《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教讀者運用設計思考,打造出有意義的圓滿生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說:「人生有問題,他們有答案。」)《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引發共鳴,瞬間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這一次,兩位作者要在《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將這套令人豁然開朗的思考方式,應用在我們此生花最多時間的領域:工作。
本書要教讀者創造出想要的工作──不一定需要離職就辦得到。
兩位作者寫道:「職場瞬息萬變,愈來愈仰賴工作者自行定義快樂與成功。」他們在書中的每一章,解釋如何打造正面的改變,不論哪個職涯階段都適用。你可以在目前的工作中繼續努力,提升成更有意義的體驗,也或者你感到離開的時候到了。埃文斯與柏內特提供具體的方法,教大家設想並打造工作生活,打敗心冷、心寒與心酸,工作有意義,樂趣大升級。
▲我不是設計師,要如何運用設計思考,重新打造「工作生活藍圖」?
善用本書工具,人人皆可成為職場MAKER──
‧調整自造者混音器(金錢、影響、表達),創造人生一致性。
‧畫出影響圖,找到自己在工作上扮演的角色。
‧找出MAP(最小可行動問題),釐清BTO(理論上最佳選項)與BDO(最佳可做選項)。
‧分辨自己屬於哪一種過勞(九頭蛇/三頭六臂也不夠)。
‧尋找內在動力力,全面提升職涯ARC(自主性、歸屬感、能力)。
‧掌握不轉職、就地重擬的四大祕訣:重擬與再度投入、改造、轉換職務、砍掉重練。
‧連離職也可以設計!?──想像之後,展開「好好辭職計畫」。
‧為什麼聽別人說故事,也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
‧想要自行創業?──學會設定工作流,設計客戶旅程圖。
▲怎麼用設計師的腦袋思考?
當個好奇寶寶:對人、對工作、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因為設計師永遠從初學者心態出發,問「為什麼?」。
試一試:擁有「行動導向」的心態,把好奇心與疑問,轉換成在真實世界裡做點什麼。
重擬問題:「重擬」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你擅長重擬之後,就永遠不會卡住。設計師做的第一件事,永遠是重擬手上的問題,因為交到他們手上的問題,很少是正確問題。
一切都是過程:設計思考有時是在想出大量的點子。我們稱之為「階段式發想」。此時你要做發散式思考,好點子、爛點子、瘋狂的點子,什麼點子都可以。
請別人幫忙:若想改造工作體驗,整天坐在家中沉思是不行的,你必須和工作的世界、和工作者互動才行。
說出你的故事:說故事是本書的加分心態。當你的心態是說出你的故事,你會一直找機會思考自己有過的對話與經驗,想辦法以全新的方式,用你的故事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出身矽谷業界,擁有絕佳實務經驗:「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堂課,更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兩所大學開了超過十五年的課程。能消除迷思、打破框架,展開全新角度的生涯/職涯探索。
■具激勵性的內容,停止鑽牛角尖:生命設計最重要的開始,就是找出「無效的想法」並重擬問題。這幫助我們打開全新的視野,不再侷限於負面的想法,在繞不出去的死巷裡打轉。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曾獲矽谷有力人士推薦:包括史丹佛設計學院及IDEO創辦人、史丹佛大學各學院的領導教授、《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等多位暢銷書作家。
■廣大的目標讀者群: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員工自我實踐的程度及成就感愈高,公司發展也愈加興盛。本書對職場的各個階層、部門與角色皆能適用,調整出最平衡、健康的工作環境。
■方法踏實,符合現實:從史丹佛最夯的課程發展出來的創新方法,可實質改變我們的工作心態,改善個人與工作的關係。從IBM到Pinterest都想實施「生命設計」的概念,幫助員工設計更理想的職業生命。
【內文試閱一】
第1章 到底抵達了沒啊?
───
◎無效的想法:什麼狗屁知足常樂,我要的不只是這樣。
◎重擬問題:知足很好—以目前而言
───
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工作室掛著一塊牌子,上頭寫著「你在這裡」(You are Here)。我們很喜歡那個牌子,喜歡到放進我們第一本書的章節標題。背後的概念很簡單—找出要去哪裡之前,你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一旦你找出並接受自己目前身在什麼地方,就能設計出方法,抵達你想去的目的地。
「到了沒啊?」這句話則不一樣。如同本章標題暗示的那樣,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滿目前的所在地。一路上坐車坐很久的時候,後座的孩子就會問:
我們到了沒啊?
我們到了嗎?
現在到了嗎?
什麼時候才會到?
到.底.到.了.沒.啊?
這樣的全家出遊不好玩,無聊透頂,出遊只是為了出遊,為了抵達那裡而已。管他那裡是哪裡,一旦到了,就會開心。什麼?還沒到嗎?那就不開心!
我們不是家庭休旅車後座哇哇叫的孩子,但有多少人在過生活時,尤其是工作生活,拿出的樣子就像那樣?
我們有多常等著抵達那裡?那個我們等了又等的夢幻之地—等到了那裡,我們終於感到滿足與快樂。我們想著,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有更多錢,升到更高的職位,最後就會抵達那個新地方,一切不再一樣,事情會神奇地變好。有多少人因為這麼想,讓自己超級不快樂?老實告訴你,當我們生活的方式是等著抵達某處,我們唯一會抵達的地方就是卡住。
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告訴你:不論你處於工作生活的哪個階段,不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已經夠好了,以目前而言。
不是永遠。
而是現在。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