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與劇本中「再現」的臺灣,是想像?還是真實?
是無心塑造?還是有意構築?
本書探討當代香港與大陸影視作品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中,如何透過鏡頭凝視與劇本書寫,建構臺灣與臺灣人的形象。臺港中三地政治分割長達逾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影視題材與方向。這種人為的阻隔,讓兩岸三地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隔著好幾層紗在觀看彼此,進而產製了不少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換言之,臺港中都各自為彼此建構了所謂的「他者」,這些被想像、被生產、甚至是被發明的他者,其實是再現研究上饒富理論與旨趣的主題。
199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以及香港1997年的回歸,臺港中的民間社會展開實質接觸互動,影視人同步展開頻繁交流,透過影視作品對彼此的凝視又推進到全新的階段,經過實際接觸與交流所產生的刻板印象與互文性,也大幅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若干在影像語言中作為彼此凝視所生產、建構的他者,同樣具有很大理論與研究旨趣,而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跨境再現研究,其實已累積了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但港臺與兩岸間的跨境再現,特別是「臺灣再現」這個領域,卻是一個很大的研究缺口,作品稀少固然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即便是少數作品仍有很大的論述空間,本書即是針對相關華語影視作品中涉及這個相關主題的文本進行論述分析,嘗試補足這個缺口。
從影視作品識讀政治──香港與大陸的電影、電視劇如何凝視臺灣?如何建構臺灣意象?
看本書精闢分析──
►從偉人建構與傳記電影,談1980年代兩岸「孫文形象」之再現
1986年兩岸同步拍攝孫文傳記電影,敘事觀點卻截然不同,官方政治立場是如何從電影鏡頭再現「一個歷史,兩種史觀」?
►從認同、黑道敘事與臺灣政客形象,談港產電影的「臺灣政治」再現
香港經歷1997年的回歸的同時,臺灣正邁入政治結構變動最劇烈的年代,「黑幫電影」集中再現的黑金掛勾、幕後交易、收編背叛等,有多少是臺灣的政治現狀?
►從香港凝視,談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臺灣原住民
透過漢人男性/原住民女性的二元對照,影視作品時常以扭曲、拼貼、刻板印象化的手法再現漢人觀點的「異族奇觀」,觀眾觀影時應如何發現?
►從陸劇《原鄉》,談再現的臺灣警備總部與眷村老兵
一部以臺灣老兵返鄉探親為題,卻從未在臺灣播映的電視劇,負面的警總形象雖確有其背景,但與當時的社會現狀真的相符嗎?
►從身分政治與撒嬌論述,談大陸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中的臺灣女性
撒嬌女的身分設定,為何總是臺灣女性?是「臺灣腔」的原罪?還是某種政治型態下的想像?
內容連載頁數 1/7
第一章 緒論:香港與大陸電影凝視臺灣的意象與論述
壹、動機與緣起
在華語電影的再現研究上,兩岸三地電影如何透過鏡頭凝視與劇本書寫,建構彼此的形象,亦就是所謂華人的跨境再現研究,一直是饒富理論與研究旨趣的課題。畢竟臺港中三地政治分割長達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電影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電影的題材與方向。這種人為所造成的阻隔,讓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有很長時間都必須隔著幾層紗凝視彼此,進而產製了不少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換言之,臺港中都各自為彼此建構了所謂的「他者」,這些被想像、被生產、甚至是被發明的他者,其實是再現研究上相當值得探討的主題。199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係的解涷以及香港1997年的回歸,臺港中的民間社會展開實質接觸互動,電影人同步展開頻繁交流,透過電影對彼此的凝視又推進到全新的階段,經過實際接觸與交流所產生的刻板印象與互文性,也大幅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若干在影像語言中作為彼此凝視所生產、建構的他者,同樣具有很好的研究旨趣,而這中間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跨境再現研究,其實已累積了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但港臺與兩岸之間的跨境再現,特別是「臺灣再現」這個領域,卻是一個很大的研究缺口,作品稀少固然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即便是少數作品仍有很大的論述空間,本書即是針對相關華語電影中涉及這個主題的文本進行文本與論述分析,嘗試補足這個缺口。
選擇這個主題另一個原因,在於兩岸三地經歷長達半世紀的冷戰對峙與國共鬥爭,再到1997香港回歸與兩岸民間互動,在不同文本中陸續建構了包括中國人、臺灣人、大陸人、內地人、香港人、本省人、外省人、北佬、南方人、客家人、漢人、山地人與原住民等差異的類目與地域想像,這中間還涉及了從泠戰與後冷戰世紀交替之間的結構情境轉換、國族認同的收編與排斥、殖民經驗的遺緒與記憶、地域意識與族群刻板印象的建構等,而本書嘗試透過若干離散的電影文本,探究「臺灣」與「臺灣人」這些類目如何在影像語言與劇本語言文本中被定義、被建構與被生產,探索與比較不同時期的香港與大陸的電影人,是如何定義與建構臺灣與臺灣人;畢竟過往華語電影由於是循臺港中各自獨立的脈絡中發展,涉及到彼此再現的題材,很少放在一起做討論;期能以更全局、更系統的視角來處理處理臺灣在兩岸三地中被凝視與再現的研究,包括糾結兩岸三地的政治與意識型態變遷,包括形象建構、認同政治與他者生產等理論旨趣的議題等。
(續)
是無心塑造?還是有意構築?
本書探討當代香港與大陸影視作品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中,如何透過鏡頭凝視與劇本書寫,建構臺灣與臺灣人的形象。臺港中三地政治分割長達逾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影視題材與方向。這種人為的阻隔,讓兩岸三地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隔著好幾層紗在觀看彼此,進而產製了不少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換言之,臺港中都各自為彼此建構了所謂的「他者」,這些被想像、被生產、甚至是被發明的他者,其實是再現研究上饒富理論與旨趣的主題。
199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以及香港1997年的回歸,臺港中的民間社會展開實質接觸互動,影視人同步展開頻繁交流,透過影視作品對彼此的凝視又推進到全新的階段,經過實際接觸與交流所產生的刻板印象與互文性,也大幅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若干在影像語言中作為彼此凝視所生產、建構的他者,同樣具有很大理論與研究旨趣,而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跨境再現研究,其實已累積了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但港臺與兩岸間的跨境再現,特別是「臺灣再現」這個領域,卻是一個很大的研究缺口,作品稀少固然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即便是少數作品仍有很大的論述空間,本書即是針對相關華語影視作品中涉及這個相關主題的文本進行論述分析,嘗試補足這個缺口。
從影視作品識讀政治──香港與大陸的電影、電視劇如何凝視臺灣?如何建構臺灣意象?
看本書精闢分析──
►從偉人建構與傳記電影,談1980年代兩岸「孫文形象」之再現
1986年兩岸同步拍攝孫文傳記電影,敘事觀點卻截然不同,官方政治立場是如何從電影鏡頭再現「一個歷史,兩種史觀」?
►從認同、黑道敘事與臺灣政客形象,談港產電影的「臺灣政治」再現
香港經歷1997年的回歸的同時,臺灣正邁入政治結構變動最劇烈的年代,「黑幫電影」集中再現的黑金掛勾、幕後交易、收編背叛等,有多少是臺灣的政治現狀?
►從香港凝視,談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臺灣原住民
透過漢人男性/原住民女性的二元對照,影視作品時常以扭曲、拼貼、刻板印象化的手法再現漢人觀點的「異族奇觀」,觀眾觀影時應如何發現?
►從陸劇《原鄉》,談再現的臺灣警備總部與眷村老兵
一部以臺灣老兵返鄉探親為題,卻從未在臺灣播映的電視劇,負面的警總形象雖確有其背景,但與當時的社會現狀真的相符嗎?
►從身分政治與撒嬌論述,談大陸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中的臺灣女性
撒嬌女的身分設定,為何總是臺灣女性?是「臺灣腔」的原罪?還是某種政治型態下的想像?
內容連載頁數 1/7
第一章 緒論:香港與大陸電影凝視臺灣的意象與論述
壹、動機與緣起
在華語電影的再現研究上,兩岸三地電影如何透過鏡頭凝視與劇本書寫,建構彼此的形象,亦就是所謂華人的跨境再現研究,一直是饒富理論與研究旨趣的課題。畢竟臺港中三地政治分割長達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電影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電影的題材與方向。這種人為所造成的阻隔,讓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有很長時間都必須隔著幾層紗凝視彼此,進而產製了不少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換言之,臺港中都各自為彼此建構了所謂的「他者」,這些被想像、被生產、甚至是被發明的他者,其實是再現研究上相當值得探討的主題。199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係的解涷以及香港1997年的回歸,臺港中的民間社會展開實質接觸互動,電影人同步展開頻繁交流,透過電影對彼此的凝視又推進到全新的階段,經過實際接觸與交流所產生的刻板印象與互文性,也大幅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若干在影像語言中作為彼此凝視所生產、建構的他者,同樣具有很好的研究旨趣,而這中間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跨境再現研究,其實已累積了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但港臺與兩岸之間的跨境再現,特別是「臺灣再現」這個領域,卻是一個很大的研究缺口,作品稀少固然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即便是少數作品仍有很大的論述空間,本書即是針對相關華語電影中涉及這個主題的文本進行文本與論述分析,嘗試補足這個缺口。
選擇這個主題另一個原因,在於兩岸三地經歷長達半世紀的冷戰對峙與國共鬥爭,再到1997香港回歸與兩岸民間互動,在不同文本中陸續建構了包括中國人、臺灣人、大陸人、內地人、香港人、本省人、外省人、北佬、南方人、客家人、漢人、山地人與原住民等差異的類目與地域想像,這中間還涉及了從泠戰與後冷戰世紀交替之間的結構情境轉換、國族認同的收編與排斥、殖民經驗的遺緒與記憶、地域意識與族群刻板印象的建構等,而本書嘗試透過若干離散的電影文本,探究「臺灣」與「臺灣人」這些類目如何在影像語言與劇本語言文本中被定義、被建構與被生產,探索與比較不同時期的香港與大陸的電影人,是如何定義與建構臺灣與臺灣人;畢竟過往華語電影由於是循臺港中各自獨立的脈絡中發展,涉及到彼此再現的題材,很少放在一起做討論;期能以更全局、更系統的視角來處理處理臺灣在兩岸三地中被凝視與再現的研究,包括糾結兩岸三地的政治與意識型態變遷,包括形象建構、認同政治與他者生產等理論旨趣的議題等。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