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戰府城:海賊王蔡牽在臺南 | 拾書所

驚濤戰府城:海賊王蔡牽在臺南

$ 380 元 原價 380
嘉慶年間在閩浙大海盜蔡牽的侵擾下,
臺灣及府城臺南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動盪不安。
由於清廷在臺官兵未能有效阻擋來自海上的武力騷擾,使蔡牽集團能接二連三、大肆劫掠各地重要港澳,讓蔡牽集團更為輕視滿清在臺武力。

嘉慶十年,蔡牽為能取得安身的根據地,在臺灣豎旗起事、建元稱王,藉由金錢招來大批不滿於統治者的臺灣人民,發動了一場蔓延全臺的大混戰。最後蔡牽集團在臺的軍事行動,在義民協力助拳及內地援軍相繼抵臺之下,還是以失敗收場,蔡牽狼狽逃離臺灣,陸路夥幫也隨之瓦解四散。

不過蔡牽集團的攻擊行動,卻已對臺灣產生許多重大影響,除了戰爭期間在各地造成的兵燹戰禍及破壞之外,也再次暴露滿清在臺缺乏戰力的缺失,使官府在其侵臺前後都有重新佈署調整,在亂後也有許多影響仍然持續存在,例如府城三郊商人的崛起、府城防線的侷限與擴張、府城聯境組織的出現、地方團練聯庄的發展等,這些都是戰後重新整合下的結果;至於與蔡牽有關的傳說,在當時也未隨其戰敗離臺而消失,依然普遍於民間社會散播流傳,成為臺南民間文化,甚至是臺灣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內文試閱】
蔡牽一侵臺灣島:梟雄成長

  蔡牽出身泉州府同安縣西埔地方,他的幫眾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泉州籍,因此福建泉州沿海一帶可說是蔡牽集團的大本營。當時蔡牽集團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各種海盜行為,同時也在這片海域補充飲水、米糧等生活必需品,並進行砲械、火藥等武器裝備的補給,乃至於風帆、鐵器等各項行船用具的修護。這些補給物資幾乎不可能存放在海上或島嶼之間,都得仰賴沿海居民的接濟:

洋匪所需淡水、食米從何購得,在粵洋者從前或因安南宮內盜濟,匪由可藉口,若閩省地方苟非內地奸民潛通接濟,何有偷漏,盜船現有砲械火藥,豈非匪徒所能自行自造。

  清廷為了阻斷居民接濟海盜,對不法民眾與失察官吏的處置極為嚴厲:

遇有通盜濟匪之案,即刑案名拿究,訓明正法。如有蠹役及不肖弁兵等,私刑賄放者,亦即嚴刑逞辦。其他地方營官漫無覺察者,一併逞辦。

  不過蔡牽能在閩浙沿海馳騁活躍十數年,聲勢組織又能不斷擴大,除了憑藉領袖能力與機運之外,當時蔡牽集團與福建沿海居民可能維繫著密切的互動關係,才能不斷獲得各項物資。曾任臺灣總兵的陳化成因在嘉慶2年(1797)「以擒獲接濟蔡牽礮械之奸匪七人」等軍功,被清廷受封為「補外委」。至於當時追捕蔡牽用力最勤的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曾作詩感嘆閩浙沿海居民時常通盜:「極目烽煙一望賒,南洋醜類竟如麻。……可憐沿海諸村落,盡作犯科罔法家。」顯示許多沿海居民或入海為盜、或以接濟海盜維生,卻都是迫於困苦環境下的無奈。
  由於臺灣與福建沿海一衣帶水,對海盜來說相隔不算太遠,而且臺灣島上的漢民多半是從福建漳、泉等地移民過去的,與原鄉關係本來就頗為緊密,因此,如同在福建原鄉,臺島各地也可能存在著與蔡牽接應的支援力量,或是暗地探察、提供消息的眼線。
  嘉慶8年(1803),蔡牽入侵臺灣之前就已經先行派遣了吳連基與臺人吳木接洽。此是據當時自首投誠的張奪所供稱,他先帶領府役在海口緝拿吳連基後進而又逮捕吳木、王定二人,這兩人供稱雖未參與海盜劫掠,卻曾經接贓一次:

查有曾經赴官投首、奏明免罪之蔡牽夥盜張奪一名,現在臺地倚親覓食,購出作為眼線,帶領府役,在於海口拿獲吳連基一犯,訊係蔡牽欲到臺洋伺劫,遣令先來查探,並供出同來盜夥吳木一名住址,飭縣嚴拿解郡。……吳木、王定二犯各供認在本船接贓一次,並非助勢搜劫。

(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