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 拾書所

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 360 元 原價 480
穿梭在臺南老街區尋幽訪勝時,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種造型奇特的鐵件附於老建物外壁上?
有的形狀像一把鐵製的大剪刀,
有的則是像一柄「如意」般攀附山牆上。

它是「壁鎖」,也被稱作「鐵鉸刀」,在傳統建築中不若山牆上的脊墜裝飾亮麗,而數百年來除了專業匠師外,知其真正作用者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壁鎖」是一種強化建築的構件,可溯源至1634年尼德蘭王國在臺南建成磚木結構之熱蘭遮城開始,後來又可能受到中國工匠及鐵釟鋦等鐵構件的影響,逐漸成為臺灣現存壁鎖的主要型態。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該物足以成為臺南建城四百年中,見證建築文化演變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書作者爬梳了臺南的壁鎖歷史,就其功能與形制進行詳盡闡述,並親自踏查臺江內海及倒風內海現存壁鎖建物,細說各地壁鎖宅邸的特色與異同,揭開壁鎖神祕面紗之餘,也同時帶領讀者經歷了臺灣壁鎖的演化歷史。

【內文試閱】
壁鎖
1.名稱探源
筆者曾以「壁鎖」或「鐵鉸刀」、「鐵剪刀」三個名詞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建置之「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內進行搜索,該資料庫主要收錄1957年至1972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之《臺灣文獻叢刊》,其內容涵蓋唐宋以降迄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官書與私家著述;另加上《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及蔣毓英《臺灣府志》,共計有311種、接近600冊的文獻史籍,均查無這三個名詞,由此判斷,這三個名詞很可能是近代研究者因應俗稱加上個人見解而創。
筆者亦曾於2020年2月底訪談鹽水區泉利鐵鋪打鐵師李一男先生(時年79歲),因其為鹽水區內傳承五代以上的老鐵店,其家族先人可能製作過該區老建物上的「壁鎖」鐵件,但當筆者以「壁鎖」或「鐵鉸刀」等名稱相詢時,老先生卻略顯遲滯,似乎無法完全意會筆者所指為何物,但當看到壁鎖圖片時,卻能馬上說出該物在當地葉家八角樓上山牆即可見,還強調葉家八角樓上「壁鎖」為其先祖製作,所以十幾年前八角樓整修時,當時的工作人員曾攜原件至鐵店,詢問其是否可以依式仿製?由此可知「壁鎖」或「鐵鉸刀」之名並非一般民眾所通用名詞。
筆者也曾於2020年3月向現年91歲之大木作司阜許漢珍先生請益,許先生起初聽到「鐵鉸刀」或「壁鎖」之名時,亦無法理解所指為何物,等看到圖片後,才理解何謂「鐵鉸刀」,並稱在過往工作經驗中,未曾聽聞此物,甚至認為此物可能是廟宇後來整修時,才由其他匠師補強加上,因為新建廟宇結構穩固,應是不需要此物,而且認為,如果廟宇純以防震考量,不需加上此物,只要加厚牆體或想辦法減輕廟宇屋頂重量,即可達到減震效果。
由以上二例再加上筆者曾訪談一些設有壁鎖的老宅後人,其後代多不知該鐵件如何稱呼,若是能說出其稱的,反而是中壯年人士,而且不是稱其「壁鎖」就是叫其「鐵鉸刀」,有可能是受到後來知識傳播或個人學習影響才知道這些名稱,但臺灣本地該鐵件真正古稱,可能已無法考證,至多就是林謙光於《臺灣紀略(附澎湖)》上所稱「鐵釘」一詞。

(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