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 | 拾書所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

$ 560 元 原價 560
提及曾文溪,你會想到……
每年飛來過冬的黑面琵鷺、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
還是電影《KANO》中灌溉無數稻田的嘉南大圳呢?

你是否曾經在徜徉於自然山水間時留意過岩層及曲流,又或者你認為這些「地景」只是地理課本上生冷的知識呢?其實,所謂「地景」,是人與地交互作用的結果,當你在觀測地景的同時,也在創造與改變地景。

從開出第一列運材車的阿里山二萬坪,到擁有完整氏族制度的鄒族特富野及達邦部落;從枯水期才會裸露出來、有「地獄谷」之稱的大地谷,到「早坂犀牛」出土的左鎮化石園區;從具有獨特「蜈蚣陣」的西港仔刈香,到堪比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本書使用由淺入深的筆觸,不僅提供精美繪製地圖與線上資訊補充包,還附有上百張珍藏的照片集錦,帶你如認識朋友般⸺攻略曾文溪流域71個各形各色的地景觀察好所在。更興許未來,能有更多讀者,試圖以自身的視角出發,再開啟一趟「溪說臺南」的旅程。
【內文試閱】
新舊放水口——《KANO》電影場景

  在《KANO》電影中,有一幕嘉南大圳的通水畫面,其拍攝地點就是在舊放水口,這也是來烏山頭水庫必參觀的所在(照片5-42)。其實這放水口的前身是水庫大壩興建前,要先開挖的排水隧道。它必須能將官田溪最大可能流量500CMS排出,才能保證大壩施工期間的安全,所以設計成內徑9公尺、外徑10.8公尺的龐大排水隧道。雖然長度僅270公尺,但內徑9公尺卻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隧道;施工時更因地中的油氣引發爆炸,造成50餘人死亡。
  我們有幸走入舊放水口後方的大隧道,感受這地下工程的艱鉅浩大。排水隧道在大壩完工後,裡面安裝了大鐵管,配合控制閥,轉變成「送水隧道」(照片5-43),大鐵管連結到舊放水口,依需要調放蓄水進入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
  現在舊放水口功能多由發電廠旁的新放水口所取代,不過其旁邊興建了一座小型的發電廠,當嘉南大圳需水不多時,可由此放水發電;嘉南大圳需水較多時,則由新放水口那邊放水發電。整體而言,曾文水庫的蓄水,離開曾文水庫時發一次電;由西口流入烏山頭水庫時續發
一次電;最後要離開烏山頭水庫時再發一次電。
  烏山頭水庫門口附近的發電廠就是新放水口所在,此地可以看到發電後的尾水,直接流入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照片5-44)。這裡最有意思的是,這滔滔流水的渠道上方,有一條水管帶來泥水,這滾滾濁流就直接伴隨灌溉渠道的清水流灌嘉南平原。原來烏山頭水庫的部分抽淤泥水現在已不另行搬運清除,希望能以此種方式直接經由灌溉渠道回歸大地,這也是別出心裁的防淤巧思。
  新舊放水口出來的水,經1,563.5公尺的導水路輸送到分歧點,由此經由南、北幹線兩大動脈,將水輸送到廣大嘉南平原。《KANO》電影中八田技師乘坐小船到嘉義與球員喜相逢的畫面,就是以此水量豐沛的北幹線人工巨河為發想(照片5-34、45)。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共有三條「幹線」,分歧點以北為北幹線,跨越八掌溪進入嘉義縣,至北港溪為止;分岐點以南為南幹線,跨越曾文溪至善化區善化酒廠附近分出南幹支線為止,南北幹線水源主要來自曾文溪。再者北港溪以北至濁水溪屬於濁幹線,水源主要來自濁水溪。幹線的灌溉用水再透過52條給水「支線」與146條給水「分線」分配到最末端的田地;最後灌溉的餘水與田地的排水經由145條「排水路」排放到大海(圖5-13)。要細究這套系統,可到《中研院臺灣水圳文化網》,放大圖5-13欣賞觀察;此圖以血管動、靜脈循環模式,完整呈現嘉南大圳排灌系統的脈絡,誠手繪佳作。
  前文提到豆花伯每次上課前必先詢問學生:「你看過嘉南大圳嗎?」這次豆花伯換成要問問讀者,您仔細看過深入嘉南平原每個角落的排灌水道嗎?
  這些灌溉渠道不僅遍佈嘉南平原,而且為了便利直接引水灌溉,這些縱橫交錯的嘉南大圳,地勢全較兩側農田為高;無意之間,這些圳道竟變成平原上河流的分水嶺(照片5-46)。每塊田地皆有完整的排灌搭配,一側有較高的灌溉渠道,另一側有較低的排水渠道。這些搭配灌溉渠道的田間排水渠道,也成為平原上小河流的上源。人類在嘉南平原上建構出很多人工的分水嶺與人工的河流上源。
  不要小看此一龐大的完整排灌系統(圖5-13);因為來到21世紀的臺灣,還偶聞工廠將廢水排入水溝,竟導致農田遭受重金屬汙染。其實這類新聞背後通常代表臺灣還有很多地方「排灌不分」,所以排水系統中的廢水,竟會成為灌溉系統中的灌溉水源。而這個困擾很多地方的農田汙染問題,嘉南平原早在1930年代就大致解決了。

(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