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鹽分地上,承載了鹽業發展史,
淬鍊了鹽鄉子弟的堅韌性格,也孕育了美麗的人文花朵。
鹽分地帶,在臺灣是獨特的名詞與地理空間。由於先天氣候與地理環境的不容易,生長於這片鹹土地的人們,憑著拚鬥精神,寫下了一頁頁傳奇的人生故事。他們的精彩故事裡,更少不了對同鄉的扶持、對社會的關懷。
「臺南歷史名人」係臺南市政府近幾年來對故人的崇高敬意,這些與這片土地有過連結的人物, 都曾留下他們深刻的發展足跡與長遠的影響。而「鹽分地帶歷史名人」自成豐富的篇章,作者細膩踏查鹽鄉子弟的生命歷程,以柔性筆調記錄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刻聯繫,其中包括締造了「夥計變頭家、傳賢不傳子」佳話的「臺南幫」,也有名留史冊的抗日烈士亦儒亦俠的身影。除了政商界名流,鹽分地帶也曾經因為烏腳病醫療史留下烙印,同時也是孕育文學藝術花朵的豐富園地。
本書記下的鹽分地帶的翩翩身影,盼如鹽之花,海之浪,為這片人稱貧瘠之地的漁鹽之鄉, 點綴更為豐富的人文色彩。儘管社會變遷, 時代如巨輪,關於鹽分地的故事仍然代代延續,在這片鹹土地上廣為流傳……
【內文試閱】
人文薪火不熄
人們眼中,貧瘠鹹澀的鹽分地帶已然是臺灣的文學重鎮。已故前輩作家郭水潭(1908~1995)曾論述,過去以佳里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土地鹽分高,嘉南大圳開鑿以前,在行政劃分上稱為「鹽分地帶」。又這裡的文風,帶有濃厚鹽分氣質,日治時期就被文壇冠上「鹽分地帶文學」名號。
鹽分地帶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近百年來,大致可分為「光復前」和「光復後」兩時期。根據鹽分地帶前輩作家林芳年研究,舊臺南縣西部沿海的北門、將軍、學甲、七股、佳里和西港,甚至延伸到舊臺南市安平的鹽分地帶,原是文化沙漠,居民主要以
曬鹽和捕魚為生。
鹽分地帶文學方興未艾
後來,住民漸漸產生求知慾,學甲、將軍各地詩社林立,也產生了不少傑出的傳統詩人。延續這股吟詩的傳統風氣,鹽分地帶新文學在1933年初具雛型。這一年,前輩作家吳新榮從日本返鄉懸壺濟世,結合郭水潭、徐清吉、王登山、莊培初等人籌組「佳里青風會」,鼓起新文學思想,但是受到日本政府監視等因素,同年就宣布解散。兩年之後,文聯佳里支部成立,鹽分地帶文學方興未艾。這時候的文學同仁,藉筆抒發愛國熱忱和民族情感,新思潮創作如雨後春筍。
吳新榮(1907~1967)是醫生,卻更擁有文人的浪漫情懷。回顧1932年,也就是日本昭和7年9月,吳新榮自日本回到故鄉,結婚不到一星期就偕新婚妻子雪芬搬到當時的佳里,接手叔父的醫館。翌年,即1934年10月,他廣邀地方上志同道合的青年合組「佳里青風會」,藉以鼓勵文藝思想,建設文化生活,並且以嚮導知識分子為目的。他還接受文友建議,以父親吳萱草的號「雅園」,將後側病室改闢為「小雅園」,做為聚會場所。
這群「鹽分地帶人士」隨後於1935年(日昭和10年)直接加入「臺灣文藝聯盟」,並於6 月成立佳里支部。自此,小雅園訪客不斷,醫館一帶也儼然詩人之街。儘管聚會擺脫不了日本政府的監視,「鹽分地帶」文藝種子已經播撒開來。
這一年的冬天,11月,雪芬產下一男嬰,吳新榮開始思考大家常問他的一句話:「你是醫生,還是詩人,還是政治家?」
他想,政治家是民眾造成的,詩人是天才造成的,他都不敢當。他固然不能不顧眾人之事,又不能不愛文明文化,但考量現實環境,最好還是以醫業為生計。
戰後,文聯佳里支部便告解散,鹽分地帶文學活動也曾有中斷跡象,但文學薪火未曾熄滅。
儘管吳新榮自謙不是個好醫生,然而,一個要忙於行醫和鄉里大小事務的地方士紳,能竭盡所能出錢出力,推動文學,且又著作等身者,著實不易。除此之外,吳新榮晚年脫離政治,全心投入家鄉文獻,自1952年11月起,參加「臺南縣文獻委員」,並出任委員兼編纂組組長,展開田野調查和文獻編纂工程。他所主編的《南瀛文獻》於1953年3月創刊。
憑著熱忱和執著,他只是騎著一部老舊的摩拖車,上山下海,堅毅地以8年的時間,幾乎走遍每個庄頭。昔日「臺南縣31鄉鎮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子女經常見到他,戴著老花眼鏡,三更半夜振筆疾書,渾然忘我,直到1960年,10卷13冊的《臺南縣誌稿》纂成,為舊臺南縣各地方地名和文史,留下珍貴的資料。這時候的吳新榮已經蒼蒼白髮。
(續)
淬鍊了鹽鄉子弟的堅韌性格,也孕育了美麗的人文花朵。
鹽分地帶,在臺灣是獨特的名詞與地理空間。由於先天氣候與地理環境的不容易,生長於這片鹹土地的人們,憑著拚鬥精神,寫下了一頁頁傳奇的人生故事。他們的精彩故事裡,更少不了對同鄉的扶持、對社會的關懷。
「臺南歷史名人」係臺南市政府近幾年來對故人的崇高敬意,這些與這片土地有過連結的人物, 都曾留下他們深刻的發展足跡與長遠的影響。而「鹽分地帶歷史名人」自成豐富的篇章,作者細膩踏查鹽鄉子弟的生命歷程,以柔性筆調記錄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刻聯繫,其中包括締造了「夥計變頭家、傳賢不傳子」佳話的「臺南幫」,也有名留史冊的抗日烈士亦儒亦俠的身影。除了政商界名流,鹽分地帶也曾經因為烏腳病醫療史留下烙印,同時也是孕育文學藝術花朵的豐富園地。
本書記下的鹽分地帶的翩翩身影,盼如鹽之花,海之浪,為這片人稱貧瘠之地的漁鹽之鄉, 點綴更為豐富的人文色彩。儘管社會變遷, 時代如巨輪,關於鹽分地的故事仍然代代延續,在這片鹹土地上廣為流傳……
【內文試閱】
人文薪火不熄
人們眼中,貧瘠鹹澀的鹽分地帶已然是臺灣的文學重鎮。已故前輩作家郭水潭(1908~1995)曾論述,過去以佳里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土地鹽分高,嘉南大圳開鑿以前,在行政劃分上稱為「鹽分地帶」。又這裡的文風,帶有濃厚鹽分氣質,日治時期就被文壇冠上「鹽分地帶文學」名號。
鹽分地帶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近百年來,大致可分為「光復前」和「光復後」兩時期。根據鹽分地帶前輩作家林芳年研究,舊臺南縣西部沿海的北門、將軍、學甲、七股、佳里和西港,甚至延伸到舊臺南市安平的鹽分地帶,原是文化沙漠,居民主要以
曬鹽和捕魚為生。
鹽分地帶文學方興未艾
後來,住民漸漸產生求知慾,學甲、將軍各地詩社林立,也產生了不少傑出的傳統詩人。延續這股吟詩的傳統風氣,鹽分地帶新文學在1933年初具雛型。這一年,前輩作家吳新榮從日本返鄉懸壺濟世,結合郭水潭、徐清吉、王登山、莊培初等人籌組「佳里青風會」,鼓起新文學思想,但是受到日本政府監視等因素,同年就宣布解散。兩年之後,文聯佳里支部成立,鹽分地帶文學方興未艾。這時候的文學同仁,藉筆抒發愛國熱忱和民族情感,新思潮創作如雨後春筍。
吳新榮(1907~1967)是醫生,卻更擁有文人的浪漫情懷。回顧1932年,也就是日本昭和7年9月,吳新榮自日本回到故鄉,結婚不到一星期就偕新婚妻子雪芬搬到當時的佳里,接手叔父的醫館。翌年,即1934年10月,他廣邀地方上志同道合的青年合組「佳里青風會」,藉以鼓勵文藝思想,建設文化生活,並且以嚮導知識分子為目的。他還接受文友建議,以父親吳萱草的號「雅園」,將後側病室改闢為「小雅園」,做為聚會場所。
這群「鹽分地帶人士」隨後於1935年(日昭和10年)直接加入「臺灣文藝聯盟」,並於6 月成立佳里支部。自此,小雅園訪客不斷,醫館一帶也儼然詩人之街。儘管聚會擺脫不了日本政府的監視,「鹽分地帶」文藝種子已經播撒開來。
這一年的冬天,11月,雪芬產下一男嬰,吳新榮開始思考大家常問他的一句話:「你是醫生,還是詩人,還是政治家?」
他想,政治家是民眾造成的,詩人是天才造成的,他都不敢當。他固然不能不顧眾人之事,又不能不愛文明文化,但考量現實環境,最好還是以醫業為生計。
戰後,文聯佳里支部便告解散,鹽分地帶文學活動也曾有中斷跡象,但文學薪火未曾熄滅。
儘管吳新榮自謙不是個好醫生,然而,一個要忙於行醫和鄉里大小事務的地方士紳,能竭盡所能出錢出力,推動文學,且又著作等身者,著實不易。除此之外,吳新榮晚年脫離政治,全心投入家鄉文獻,自1952年11月起,參加「臺南縣文獻委員」,並出任委員兼編纂組組長,展開田野調查和文獻編纂工程。他所主編的《南瀛文獻》於1953年3月創刊。
憑著熱忱和執著,他只是騎著一部老舊的摩拖車,上山下海,堅毅地以8年的時間,幾乎走遍每個庄頭。昔日「臺南縣31鄉鎮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子女經常見到他,戴著老花眼鏡,三更半夜振筆疾書,渾然忘我,直到1960年,10卷13冊的《臺南縣誌稿》纂成,為舊臺南縣各地方地名和文史,留下珍貴的資料。這時候的吳新榮已經蒼蒼白髮。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