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夢想家與天賦者之間,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像拙劣的模仿者,
就算盡力跟上他們的節奏搖擺,也只是陪襯的影子吧!
‧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小說獎及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的決選名單
‧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
‧ 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哈潑時尚》、《國家郵報》、
《科克斯書評》、《西雅圖時報》、亞馬遜網站、全美公共廣播電台、
《華盛頓郵報》、《書目雜誌》、《時代雜誌》、《經濟學人》、《英國電訊報》、
《新聞日報》、《洛杉磯時報》、《衛報》、《舊金山紀事報》、
《今日美國》、《美國公共電視新聞時刻》、《聖路易郵訊報》、《魅力雜誌》、
BookPage書評網、BuzzFeed、《Slate雜誌》、《赫芬頓郵報》、
《君子雜誌》、《悅己Self雜誌》、《密爾瓦基哨兵日報》、
PopSugar、電子文學、《Elle雜誌》…
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
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
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
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
內容摘文
前言
這是我蒙受恥辱的第一天:送上回英國的飛機遣返老家,安排住進聖約翰伍德的臨時租屋處。公寓位在八樓,窗戶望出去是板球場。我想會挑這間公寓是因為有門衛,阻擋了任何打探。我待在屋子裡。廚房牆上的電話響了又響,但是我得到警告不許接聽,自己的手機也不准開。我看人家打板球,看得一頭霧水,無法真正轉移注意力,但還是勝過盯著這間一切都設計得十分中性的豪奢公寓內裝:所有顯而易見的角落都設計成弧形,iPhone似的。板球結束後,我端詳嵌在牆內的時髦咖啡機和兩張佛像的照片――一尊是黃銅菩薩、另一尊是木雕的――以及一張一頭大象跪在一個印度小男孩旁邊、男孩也跪著的照片。房間全是雅致的灰色,之間嶄新的走廊鋪著棕褐色羊毛線氈。我盯著羊毛線上的隆起。
兩天就這樣過去。第三天,門衛打電話上來說門廳沒人了。我看了一下放在流理臺上的手機,仍設定在飛航模式。我已經離線七十二小時,還記得自己覺得這可算是當代堅忍克己、精神耐力的典範。 我穿上夾克到樓下去,在大廳遇見了門衛,他趁機大發牢騷(妳不知道過去幾天這下面的情況,簡直像該死的皮卡迪利圓環!)儘管他的心態顯然很矛盾、甚至有點失望:騷動平息下來讓他很遺憾,畢竟在過去四十八小時他自覺是個重要人物。他自豪地跟我說,他叫好幾個人「改改他們的態度」,告訴某些人如果他們以為能夠闖過他這一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靠在他的辦公桌上聽他說話。離開英國太久了,許多簡單的口語如今聽起來很奇怪、近乎荒謬。我問他覺得晚上會不會有更多人來,他不這麼認為,因為從昨天起就沒人來過。我想知道如果有訪客來過夜是否安全。「我看不出來會有什麼問題,」他說,口氣讓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很蠢。「總是有後門嘛。」他嘆口氣。這時有個女人停下來問他,能否在她外出時幫她收乾洗回來的衣服,態度無禮、不耐,說話時眼睛也不看他,只是盯著他桌上的日曆,一個附有數位螢幕的灰色方塊,告知站在螢幕前的人現在的確切時刻,精確到秒。今天是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時間是十二點三十六分二十三秒。我轉身離開;門衛應付了那女人後,連忙從桌後走出來為我打開前門。他問我要去哪裡,我回說不知道。我走進城市。這是個完美的倫敦秋日午后,寒冷但明媚,在某些樹下有金黃的落葉。我走過板球場和清真寺,經過杜莎夫人蠟像館,順著古奇街往上走,再走下托特納姆宮路,穿過特拉法加廣場,最後發現自己到了堤岸,接著過橋。我想到了兩個年輕人,還是學生──走過這條橋時我經常想到他們──有天深夜他們在橋上遇到搶劫並被扔出欄杆外,掉進泰晤士河裡。一人倖存一人死亡。我始終想不通那人是如何活下來的,在漆黑的嚴寒、可怕的驚嚇中,腳上還穿著鞋子。一想到他,我就堅持走在橋的右手邊,靠近鐵路線,避免看向河水。抵達南岸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海報,宣傳下午一場與奧地利電影導演的「對談」活動,將於二十分鐘後在皇家節日音樂廳展開。
(未完)
就算盡力跟上他們的節奏搖擺,也只是陪襯的影子吧!
‧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小說獎及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的決選名單
‧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
‧ 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哈潑時尚》、《國家郵報》、
《科克斯書評》、《西雅圖時報》、亞馬遜網站、全美公共廣播電台、
《華盛頓郵報》、《書目雜誌》、《時代雜誌》、《經濟學人》、《英國電訊報》、
《新聞日報》、《洛杉磯時報》、《衛報》、《舊金山紀事報》、
《今日美國》、《美國公共電視新聞時刻》、《聖路易郵訊報》、《魅力雜誌》、
BookPage書評網、BuzzFeed、《Slate雜誌》、《赫芬頓郵報》、
《君子雜誌》、《悅己Self雜誌》、《密爾瓦基哨兵日報》、
PopSugar、電子文學、《Elle雜誌》…
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
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
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
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
內容摘文
前言
這是我蒙受恥辱的第一天:送上回英國的飛機遣返老家,安排住進聖約翰伍德的臨時租屋處。公寓位在八樓,窗戶望出去是板球場。我想會挑這間公寓是因為有門衛,阻擋了任何打探。我待在屋子裡。廚房牆上的電話響了又響,但是我得到警告不許接聽,自己的手機也不准開。我看人家打板球,看得一頭霧水,無法真正轉移注意力,但還是勝過盯著這間一切都設計得十分中性的豪奢公寓內裝:所有顯而易見的角落都設計成弧形,iPhone似的。板球結束後,我端詳嵌在牆內的時髦咖啡機和兩張佛像的照片――一尊是黃銅菩薩、另一尊是木雕的――以及一張一頭大象跪在一個印度小男孩旁邊、男孩也跪著的照片。房間全是雅致的灰色,之間嶄新的走廊鋪著棕褐色羊毛線氈。我盯著羊毛線上的隆起。
兩天就這樣過去。第三天,門衛打電話上來說門廳沒人了。我看了一下放在流理臺上的手機,仍設定在飛航模式。我已經離線七十二小時,還記得自己覺得這可算是當代堅忍克己、精神耐力的典範。 我穿上夾克到樓下去,在大廳遇見了門衛,他趁機大發牢騷(妳不知道過去幾天這下面的情況,簡直像該死的皮卡迪利圓環!)儘管他的心態顯然很矛盾、甚至有點失望:騷動平息下來讓他很遺憾,畢竟在過去四十八小時他自覺是個重要人物。他自豪地跟我說,他叫好幾個人「改改他們的態度」,告訴某些人如果他們以為能夠闖過他這一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靠在他的辦公桌上聽他說話。離開英國太久了,許多簡單的口語如今聽起來很奇怪、近乎荒謬。我問他覺得晚上會不會有更多人來,他不這麼認為,因為從昨天起就沒人來過。我想知道如果有訪客來過夜是否安全。「我看不出來會有什麼問題,」他說,口氣讓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很蠢。「總是有後門嘛。」他嘆口氣。這時有個女人停下來問他,能否在她外出時幫她收乾洗回來的衣服,態度無禮、不耐,說話時眼睛也不看他,只是盯著他桌上的日曆,一個附有數位螢幕的灰色方塊,告知站在螢幕前的人現在的確切時刻,精確到秒。今天是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時間是十二點三十六分二十三秒。我轉身離開;門衛應付了那女人後,連忙從桌後走出來為我打開前門。他問我要去哪裡,我回說不知道。我走進城市。這是個完美的倫敦秋日午后,寒冷但明媚,在某些樹下有金黃的落葉。我走過板球場和清真寺,經過杜莎夫人蠟像館,順著古奇街往上走,再走下托特納姆宮路,穿過特拉法加廣場,最後發現自己到了堤岸,接著過橋。我想到了兩個年輕人,還是學生──走過這條橋時我經常想到他們──有天深夜他們在橋上遇到搶劫並被扔出欄杆外,掉進泰晤士河裡。一人倖存一人死亡。我始終想不通那人是如何活下來的,在漆黑的嚴寒、可怕的驚嚇中,腳上還穿著鞋子。一想到他,我就堅持走在橋的右手邊,靠近鐵路線,避免看向河水。抵達南岸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海報,宣傳下午一場與奧地利電影導演的「對談」活動,將於二十分鐘後在皇家節日音樂廳展開。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