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拾書所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500 元 原價 500
人們擁有多少小孩、選擇何種教養方式,其實都跟經濟學有關!
育兒環境如何影響家長的教養決策?就讓經濟學家跟你說清楚、講明白。

  教養方式大不同,專斷、放任、威信、忽略……
  為什麼我們這樣受教育,那樣養小孩?

  教養為何會是這種風氣?很多人以為是各國文化不同,但絕不應漏掉經濟這項因素。因此當亞洲經濟起飛後,教養方式都趨向較早開始發展的歐美。

  過去兩百年,全球家庭結構與教養態度發生劇烈轉變:教養成本提高,人們因為資源有限減少生育,進而出現少子化現象;時代快速變遷,未來工作難以預料,家長從強調勤奮順從,轉為看重獨立與想像力;性別分工不再明顯,已沒有絕對適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如預期社會將變得更不平等、競爭更為激烈,他們回應的教養方式,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並期望孩子有所成就。

  兩位作者受歐美國家級研究支持,透過數據資料,結合過往的經濟學訓練、身為家長的親身經歷與童年體驗,將他們對家庭教養與總體經濟相互影響的觀察,歸納出育兒決策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因素。

  透過本書,我們將能理解:在不平等的年代,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揭開教養問題的真相,進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本書特色

  ◆ 統整農業時期、工業化社會與當代各時期教養史,梳理過去、現今、未來的教養觀念,形成宏大的教養視野。
  ◆ 觀察亞洲與歐美各國的教養風格與差異,收錄美國、荷蘭、瑞典、瑞士、英國、中國、日本等經典案例介紹。
  ◆ 分析在各種宗教、政治、性別與家庭因素影響下,家長為何會有不同的教養選擇。

內容摘文
現代全球教養方式

本書的主題,是探討經濟誘因如何形塑父母養育小孩的方式。隨著貧富不均的情況惡化,育兒風險升高,父母只好選擇有助於小孩成功的密集教養方式。前一章我們證明教養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過去三十年整體教養模式的改變:隨著貧富不均加劇,虎媽與直升機父母愈來愈普遍。

比起解釋不同教養方式在不同時期的普遍程度,解釋不同國家的教養方式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則是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不同國家的差異包含了諸多面向,例如政治歷史、民族多元性及文化,而且每個面向都會影響教養的方式。當我們談到父母與小孩間的關係時,很自然會以為,代代相傳的地方文化與傳統扮演了核心角色。相較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本章我們將說明,教養經濟學如何成功預測全球各國的父母,在行為表現上出現哪些差異。我們發現,許多教養選擇乍看或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事實上是源於經濟條件。貧富不均同樣是核心關鍵。

所得不均的程度與變化,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貧富不均的程度特別顯著,位於所得分配中段及頂端的家庭,兩者差距正逐漸拉大。自一九八○年代後,家庭實質所得中位數幾乎沒有變動。此外,最富有的前一%家庭所得快速增加,一九八○至二○一四年間,這族群的總所得占比從一○%增加至二一%,成長超過兩倍。如今前一%最富有家庭的所得,是最貧窮一○%家庭的三十八倍。

歐洲所得不均的現象相對溫和。美國所得分配位於第九十百分位數的工作者,收入是第十位百分位數的六.五倍;北歐這兩個族群的所得差距只有三倍;法國和德國的差距稍大於北歐,但仍低於美國。過去三十年,歐洲地區的所得不均現象有所增加,但沒有美國來得快。多數歐洲國家的家庭所得中位數,同樣呈現穩定成長,但速度比不上富有家庭。
根據經濟誘因理論,在所得更平均的社會,例如北歐國家,父母的態度應該較為放任。相反,在所得高度不均的國家,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會非常普遍。教養經濟學也針對長期趨勢變化做出了預測。當所得不均的現象愈是快速惡化、社會氛圍愈是悲觀,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變得愈密集;當社會的所得分配愈平均,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愈放任。若所有社會都變得更不平等,那麼所得差距擴大愈快速的社會,密集教養方式普及的速度也就愈快。稍後你將看到支持這預測的實證研究。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