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 | 拾書所

雜訊

$ 474 元 原價 600
  ★博客來、誠品一致選書推薦
  ★與英美同步出版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康納曼 醞釀十年
  探測人類決策的最大黑洞

  社會充斥很多不合理的情況,像是不同法官對同一個案件卻有截然不同的判決、不同醫師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有很大的差異、不同面試官對於是否錄取求職者意見大不相同,甚至就連同一個法官、醫師與面試官在不同的時間也會做出不同的判斷。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三位行為科學家發現,在醫學、法律、經濟預測、法醫鑑識、保釋、兒童保護、策略、績效評估、個人選擇等領域,都看得到雜訊,但是一般人和組織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是付出高昂的代價、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

  本書中,作者從各領域的實例中拆解雜訊出現的原因,並提供幾項決策保健策略,幫助讀者預防決策雜訊。

  雜訊與偏誤一樣,都是人類必須迫切正視的問題
  唯有正視雜訊與偏誤的存在,並做好決策保健工作
  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

內容摘文
我們把雜訊定義為我們不樂見的判斷變異。在真實世界的決策中,雜訊已經多到讓人怵目驚心的地步。就某些準確度很重要的領域而言,雜訊的數量多到令人憂心。
例如:

醫療診斷充滿雜訊。即使面對相同的病人,不同醫師對於病人是否罹患皮膚癌、乳癌、心臟病、肺結核、肺炎、憂鬱症與各種病症的判斷往往大相逕庭。精神科診斷的雜訊尤其多,顯然是因為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然而,有些領域的雜訊要比我們預想的來得多,如X光片的判讀。

預測充滿雜訊。不管是新產品的銷售量、失業率的增長、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是否會破產,專業預測人員的看法往往有很大的分歧。其實,他們對每一件事的預測都是如此不同;而且不但不同預測人員的意見迥異,他們甚至可能不同意自己的看法。例如同一批軟體開發人員在不同的日子評估同一個專案的完成時間,這些人員預估的時數平均差異為71%。

政治庇護的決定充滿雜訊。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是否能得到允許進入美國,就跟買彩券差不多。一項隨機將案件分配給不同法官的研究發現,一位法官允許5%的案件通過,另一位法官則允許88%的案件通過。這項研究的標題說明了一切:〈難民的輪盤賭注〉。(我們還會在本書中看到很多輪盤賭注。)

人事決定充滿雜訊。不同面試官對同一個應徵者的評價可能天差地遠。同一個員工的績效考核,可能因為打考績的主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保釋裁定充滿雜訊。被告是否獲准保釋或入獄等候審判,關鍵在於最後審理的法官。有些法官比較寬容,有些則比較嚴格。不同法官對於哪些被告可能逃亡或再犯的評估也會天差地遠。

法醫鑑定充滿雜訊。一般人以為指紋鑑定百分之百準確。但指紋鑑定人員在判斷犯罪現場發現的指紋,是否與某一個嫌犯的指紋吻合,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不只是不同的專家意見不一,即使是同一個專家看同一枚指紋,可能也會因為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其他法醫鑑定領域,甚至DNA分析,也有類似的問題。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