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問培根:你的人生煩惱,塵世哲學家有解方 | 拾書所

萬事問培根:你的人生煩惱,塵世哲學家有解方

$ 320 元 原價 320
「美德就像是珍貴的香料,在焚燒或碾碎後才會散發出香氣。」--法蘭西斯.培根

《培根隨筆集》當代全新譯本,與《蒙田隨筆集》並列的人生散文經典;
英國現代哲學之父歷久不衰的智慧藏寶書。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便是出自於法蘭西斯.培根。在他之前的時代,知識掌握在教會手中,科學研究者只重視概念的演繹與分析,但培根認為,真理透過觀察才能獲得,於是鼓吹學者要盡力收集各種知識,透過實驗印證,才能歸納出科學定理。此外,他也大力抨擊各種阻礙知識發展的偏見,如種族歧視、個人成見、人云亦云以及盲目崇拜權威。

  除了科學上的貢獻之外,培根也是入世的政治工作者。劍橋大學畢業後,他前後擔任外交官、議員、最後獲聘為大法官。雖然最後因為政治醜聞而下臺,但他的智慧的確是在真實的生命中淬煉而來,而化成這一本《萬事問培根》。

  在書中,他不只是空談道理與說教,而是不時穿插希臘、羅馬等歷史典故以及絕妙的文句,讓讀者加深印象,並增加閱讀的樂趣。舉例來說:

  〈論死亡〉:「塞內加說,比死亡本身,跟死亡有關的周邊事物更令人害怕。」
  〈論嫉妒〉:「一無所長的人總是嫉妒別人的長處。」
  〈論愛情〉:「特洛伊王子選擇了最美的女人海倫,而放棄智慧與權力。」
  〈論行善〉:「義大利人總是說,善良過頭的人就不是好人。」
  〈論友誼〉:「沒有朋友可以敞開心扉,就像吃掉自己心臟的食人族。」

  本書共五十九篇,涵蓋的範圍從人生議題、個性品德到生活觀察都有,有些雖然是培根的官場生涯心得,但應用在職場上卻十分貼切。正如他的科學成就一樣,其人生智慧也閃爍著永恆的光芒。培根所生活的年代,英國面臨宗教分裂的危機、歐洲也陷入三十年戰爭,他所得到的洞見,對於不安焦慮的現代人來說,想必具有安慰和啟發的效果。

內容摘文
04論復仇:報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復仇是一種野蠻的正義。雖然這是人的天性,但法律應該禁絕以牙還牙的行為。惡行觸犯了法律,但私下報復卻是在否定法律的效用。當然,一報還一報是扯平了,但如果你能寬恕仇人,就比對方更高尚,畢竟只有君王才有有這種特權。所羅門曾說過:「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第十九章第十一節)過去的已經逝去,無可挽回,當今和未來之事就夠智者忙的了。為過往的事而勞神費力,只是在虛度光陰。

人之所以會犯下惡行一定有所求,是為了滿足快感、受他人崇拜或是獲得利益,不會毫無緣由。既然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勝過他人的福祉,那我何必要惱怒?不過,也有少數人是天性惡毒,單純就想做壞事。這種人像是荊棘木刺,除了刺傷別人,什麼都不會。

有些惡行沒有法律可以懲罰,那就只有報復一途,但復仇者無須擔心,他的行動也不受法律所管。否則先出手的人就便宜了,他只會受到一次報復,但復仇者除了被傷害,還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有些人在復仇之後,喜歡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身分;這是比較高尚的做法。畢竟復仇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傷害仇人,而是讓對方感到悔恨。不過,仍然有些卑劣狡猾的懦夫喜歡暗箭傷人。

佛羅倫斯公爵麥地奇(Cosimo Medici)最痛恨背叛朋友、不講道義的人,這些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他說:「《聖經》提到,耶穌要我們寬恕仇敵,但沒有教我們要放過背叛的朋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但約伯的精神層次更為高尚,他說:「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約伯記》第二章第十節)。對朋友來說,也是如此。

處心積慮復仇的人,傷口會一直無法癒合,鮮血不斷流出。然而,伸張正義大多可以帶來好運。在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為凱撒復仇、塞維魯斯為佩蒂納克斯(Pertinax)復仇,兩位皇帝都因此受到擁戴。此外,法王亨利四世為亨利三世復仇後,建立了偉大的王朝。但如果是為了解決私人恩怨,就沒有這種福氣了。報復心強的人就像邪惡的巫師一樣,滿腦袋只想害人,最終自己也沒有好下場。

(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