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的力量:蘇秦、商鞅、晏嬰 成為頂尖話術大師的全方位說話指南 | 拾書所

口才的力量:蘇秦、商鞅、晏嬰 成為頂尖話術大師的全方位說話指南

$ 380 元 原價 380
歷史故事x口才分析x實際演繹
50種千錘百鍊的說話技巧,讓你輕鬆說服他人、贏得信任、扭轉局勢!

  以豐富的史料為引,本書精選五十個出自《史記》《春秋》《左傳》《戰國策》《晉書》《新唐書》《宋史》《資治通鑑》的故事,帶領讀者由淺入深,一步步了解與掌握口語傳播學中的語境、態勢、內容、形式、目標、手段、角色、對象與心理。

  這些見證過歷史興替的縱橫家、謀士、宰相與名將的故事,除了強而有力地證明了口才魅力與說話藝術的重要性,更讓我們得以從邏輯性、表達力、策略性、即興度和影響力進行深度分析,以史為鑑,提煉出五十個實用說話技巧。

  歷史上曾有多少次驚心動魄的局面最終憑藉著一場對話而徹底翻轉已不可考,會說話不只能改變命運,甚至有可能改變歷史。會說話是種超能力,學會表達方法,一開口就打動人心,掌握溝通主導權,任何場合都應對自如、隨時上臺都侃侃而談!

內容摘文
晏嬰使楚.擬定準環境

有些人面對別人言語刁難的第一反應就是回擊。從心理上講,任何人面對他人的故意為難總是不快樂的。但在心理層面,我們一定要做好面對質疑的準備。這方面的心理建設是人與人的交流中必備的,如果永遠期待別人像對待親人似的對待你,在交流前就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

晏嬰的故事告訴我們,說話技巧與口語傳播時準環境的設置密切相關。史料取材於《晏子春秋》。

常聽到「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句話,為了證明這一猜想,愈來愈多人走出國門去看外國的月亮。交流中我們有收穫、有快樂,卻難免會遭遇一些不自在。當面對那些戴著有色眼鏡、態度並不友善的人時,我們是退避三舍、據理力爭,還是付之一笑呢?

【史料新說】

春秋時期,中原大地被割據成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國與國之間時常爆發戰爭。做為使臣,出使他國尤其是強國,更加需要勇氣和智慧。

西元前五三一年,一個不算晴朗的日子,齊國國君齊景公派遣上大夫晏嬰出使楚國。上大夫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可見晏嬰的這次出訪重任在肩。

當時齊國處於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後一百年,國力已大不如前,而齊國周圍列強環伺,尤其是晉國和楚國兩個超級大國。齊國雖已投靠晉國,但兩國關係並不穩固,晉國時不時在齊國邊境軍事演習,喊殺聲讓齊景公夜不能寐。另一邊,執政的楚靈王是有名的戰爭狂人,兩年前剛藉機滅掉了陳國。如果齊國不與楚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楚國遲早會打上門來。為了讓齊國贏得更多韜光養晦的時間,為了在大國爭霸中贏得一席之地,晏嬰出發了。

晏嬰,就是晏子,在姓氏後加上「子」字,通常代表後人對其德行的高度評價。當然,這個「子」得念第三聲,不能念輕聲,要不然老子會極力反對。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晏子「長不滿六尺」,換算成現在的身高大約一百四十公分左右。以文筆冷峻著稱的傳記作家司馬遷雖然如實記錄了晏子的身高,卻也感嘆:「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就算是為他執鞭駕馬也心甘情願!」晏子到底有多厲害呢?。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