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過動症其實並非發展障礙?
高達9成的成人過動症可能是誤診?
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就代表罹患過動症?
難分難解的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究竟該從何判明?
全球成人過動症的確診人數逐年增加,
過度診斷與過度用藥的疑慮浮上檯面,
過動症究竟是其來有據的障礙或製造出來的幻象?
除了藥物療法,我們還可以尋求哪些支援?
以歐美最新研究結果與依戀理論為論據,
日本精神科名醫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的基礎上
首度深入闡明過動症的全貌,
針對過動症引發的各種現象提出質疑與反思,
將為你解開當前社會對成人過動症的迷思!
人類的心靈既複雜又精細,當我們面對過動症卻只將焦點放在藥物治療、一味開立處方藥,而未能盡力理解患者的背景與困境,某種程度來說,或許反而抑制了患者的個人特質,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在探究過動症的歷史與現況、定義與基準、診斷與治療之際,逐漸放寬的診斷基準、「疑似過動症」的狀態、藥廠巧妙的銷售策略,以及引發症狀的成長環境等,都是不能無視的背景因素。
本書中將解析遺傳與環境共同構築的過動症發病機制,並帶領讀者了解正確掌握診斷品質與內容的關鍵、相關檢查的種類及藥物之外的療法,提供別具參考價值的專業見解。
本書特色
※依戀障礙理論專家岡田尊司立基於第一線看診經驗,首次針對成人過動症提出個人研究心得。
內容摘文
第一章 寬鬆的診斷基準
不斷增加的「發展障礙」
不論哪個年齡層,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案例都在急速增加,這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趨勢。
發展障礙是一種統稱,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症狀,除了本書主要說明的過動症之外,還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智能障礙、學習障礙(LD)等等。過動症的特徵為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類群障礙則為社會性與相互溝通障礙、過度反應及過度執著;智能障礙是全面性的智力偏低,學習障礙則是只有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弱。此外,還有些發展障礙僅有運動能力、語言或會話能力偏弱。
如前所述,這些皆屬於腦部發展障礙,其中不少都是合併發生兩種以上的障礙。其中遺傳因素較強烈,以過動症來說,有七至八成被認為源自遺傳,而母親在孕期喝酒、抽菸或生產時有突發狀況也會造成影響。
在發展障礙中,近來增加最多的是過動症與自閉症類群障礙,其中又以過動症案例的增加最為顯著。
首先來看看增加的比例。其實日本很少有針對發展障礙的全國性調查,因此很難正確掌握盛行率(患有該障礙的人數比例)的變化。
而查詢美國定期進行的全國健康面談調查(NHIS),發現三歲到十七歲兒少患有過動症的比率,在一九九七年為百分之五.五,到了二○一二年則達百分之九.五,亦即將近一成的兒少被診斷為過動症。其中又以十二歲至十七歲的青少年增加比率為高,十五年內幾乎升高到兩倍之多。換算成年增加比率,等於每年都以數個百分比的比例持續增加,但學習障礙等疾病的盛行率卻幾乎沒有變化。
長大成人後仍無法停藥
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前,過動症一直被認為是主要出現在孩童身上的障礙。儘管部分患者在長大後仍有症狀,但多半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改善(過動症狀較易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則較容易持續)。
二戰前,醫界就知道促進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運作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可有效改善孩童的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自一九六○年代開始,藥效較平穩、副作用與依賴性較小的派醋甲酯(藥名:利他能)成為主流用藥,且多用於十二歲以下的兒童,成年前便應停藥。
(未完)
高達9成的成人過動症可能是誤診?
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就代表罹患過動症?
難分難解的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究竟該從何判明?
全球成人過動症的確診人數逐年增加,
過度診斷與過度用藥的疑慮浮上檯面,
過動症究竟是其來有據的障礙或製造出來的幻象?
除了藥物療法,我們還可以尋求哪些支援?
以歐美最新研究結果與依戀理論為論據,
日本精神科名醫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的基礎上
首度深入闡明過動症的全貌,
針對過動症引發的各種現象提出質疑與反思,
將為你解開當前社會對成人過動症的迷思!
人類的心靈既複雜又精細,當我們面對過動症卻只將焦點放在藥物治療、一味開立處方藥,而未能盡力理解患者的背景與困境,某種程度來說,或許反而抑制了患者的個人特質,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在探究過動症的歷史與現況、定義與基準、診斷與治療之際,逐漸放寬的診斷基準、「疑似過動症」的狀態、藥廠巧妙的銷售策略,以及引發症狀的成長環境等,都是不能無視的背景因素。
本書中將解析遺傳與環境共同構築的過動症發病機制,並帶領讀者了解正確掌握診斷品質與內容的關鍵、相關檢查的種類及藥物之外的療法,提供別具參考價值的專業見解。
本書特色
※依戀障礙理論專家岡田尊司立基於第一線看診經驗,首次針對成人過動症提出個人研究心得。
內容摘文
第一章 寬鬆的診斷基準
不斷增加的「發展障礙」
不論哪個年齡層,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案例都在急速增加,這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趨勢。
發展障礙是一種統稱,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症狀,除了本書主要說明的過動症之外,還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智能障礙、學習障礙(LD)等等。過動症的特徵為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類群障礙則為社會性與相互溝通障礙、過度反應及過度執著;智能障礙是全面性的智力偏低,學習障礙則是只有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弱。此外,還有些發展障礙僅有運動能力、語言或會話能力偏弱。
如前所述,這些皆屬於腦部發展障礙,其中不少都是合併發生兩種以上的障礙。其中遺傳因素較強烈,以過動症來說,有七至八成被認為源自遺傳,而母親在孕期喝酒、抽菸或生產時有突發狀況也會造成影響。
在發展障礙中,近來增加最多的是過動症與自閉症類群障礙,其中又以過動症案例的增加最為顯著。
首先來看看增加的比例。其實日本很少有針對發展障礙的全國性調查,因此很難正確掌握盛行率(患有該障礙的人數比例)的變化。
而查詢美國定期進行的全國健康面談調查(NHIS),發現三歲到十七歲兒少患有過動症的比率,在一九九七年為百分之五.五,到了二○一二年則達百分之九.五,亦即將近一成的兒少被診斷為過動症。其中又以十二歲至十七歲的青少年增加比率為高,十五年內幾乎升高到兩倍之多。換算成年增加比率,等於每年都以數個百分比的比例持續增加,但學習障礙等疾病的盛行率卻幾乎沒有變化。
長大成人後仍無法停藥
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前,過動症一直被認為是主要出現在孩童身上的障礙。儘管部分患者在長大後仍有症狀,但多半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改善(過動症狀較易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則較容易持續)。
二戰前,醫界就知道促進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運作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可有效改善孩童的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自一九六○年代開始,藥效較平穩、副作用與依賴性較小的派醋甲酯(藥名:利他能)成為主流用藥,且多用於十二歲以下的兒童,成年前便應停藥。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