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 | 拾書所

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

$ 294 元 原價 420

經典的住宅建築=理想生活的容器
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
  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
  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
  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
  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好設計,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
  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旅行,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最佳方式。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且正因是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推動至今。

  ◆宜居的思索,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偶然地,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探見解答的可能。

  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建築與家具的共鳴
  所謂的好建築,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建築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建築的延續。就空間設計而言,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居住空間有了「向自然靠攏」的韻致。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

  ◆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好設計,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
  文化的成形,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當好設計成為日常,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
  ‧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
  ‧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
  ‧「新法蘭克福計畫」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

內容摘文
第三章 一堂建築與設計課

每個時代,如何解決「安居」問題,於個人、於政府都是一大考驗。

在Mainzer的指引下,我們實地訪查「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期間興建的新社區,

再爬梳文獻,看這個城市如何成功透過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

改善居民生活品質,不但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範例,也持續影響今天的建築與設計。

Mainzer開啟的建築設計課

二○一九年七月。被Mainzer在台灣首件建築作品勾起好奇心的我們,在德國參觀包浩斯一百週年各地展覽的同時,走訪了位於法蘭克福近郊一處工業區的Mainzer設計基地。

行前做功課,知道Mainzer先後在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以及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研讀產品設計和建築。一九九五年與友人在倫敦共同創立家具品牌「e15」(其名來自第一間工作室地址的郵遞區號),至今已滿二十五年,有多件設計作品獲得國際獎項肯定,並成為博物館永久收藏。也曾在紐約執業從事建築設計,二○○一年返回德國,成立Mainzer建築與設計事務所。

等坐下來與Mainzer面對面,換了不同角度切入詢問,是受了什麼或誰的啟發和影響進而選擇設計這條路,只得到他分享少年時期曾設計比基尼top,自己找工廠生產、銷售大獲成功的經驗。不同於有些侃侃而談的設計師,Mainzer對作品以外的「心路歷程」罕有回應,只知道家族中並無他人從事設計工作,所以他算是「異類」。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