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好人癮、不安全感、控制慾、慣性迴避、偽裝模式……
在親密關係當中找回獨立而真實的自己
你和自己的關係好嗎?
你是不是也因為不夠懂自己、不夠接納自己的陰暗面,
不小心傷害自己,可能也傷害到另一半了?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幸福心理學關係暢銷作家周梵最新力作,
結合自身經歷、上千真實諮詢案例,探討親密關係中的盲點與不諒解。
99%的難題,其實都可以由自己解決,
向內探尋真實的自我,才擁有幸福的選擇權。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彼此不信任、偽裝;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對方;
什麼時候開始,對方會卑微的補償、示好?
無法挖掘初始的源頭,不解對方甚至自己的改變,
最終以「不愛了」、「沒感覺了」解釋一切。
我們的難題,不是不愛了。
如果你正在親密關係中遭遇困難,請你試試以下想法:
#我有好人癮嗎
帶著犧牲和委屈所維持的關係一定是危機四伏的,而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面對你。你表現出來的迷人的無私和真實的自私會讓身邊所有真正想親近你的人感到混亂,然後是無力和崩潰。
#我會慣性迴避嗎
把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壓在心底大概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狀態,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至於很多人在關係中就會習慣性壓抑。壓抑不住了就爆發,或者為了避免有人會受傷,乾脆疏離。所以,當有一天發現彼此的心已經離得很遠了,那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我是救贖者嗎
對方會跟你說他的悲慘故事,事實上也釋放了一個訊號:我願意講給你聽是因為我信任你,而且我期待你是那個改變我的人。「某個人會因我而得到救贖」是種不小的誘惑,許多人都渴望透過一些事來證明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如果你會吸引一個這種『愛無能』的人在身邊,那麼就表示其實我們內在也有和對方一樣在關係中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我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嗎
很多人之所以有選擇障礙,是因為他們天真地認為當下的選擇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期待只要做了「正確」的選擇,未來就會順風順水了。但其實,選擇不會讓事情變好,讓事情變好或變糟的,是你自己。
內容摘文
自序 在關係裡,體驗愛、感受愛、成為愛
兩千多年前,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白頭吟〉裡有一句:「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親密關係都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課題。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那麼多豐富的體驗──喜悅、悲傷、擔憂、恐懼、快樂、無聊、迷茫、興奮……我們需要連結、需要陪伴,沒人能獨自堅強,無人分享的成就只會變成另一種悲哀。
卓文君說:「願得一心人。」然而,「一心人」能不能得到,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如果心是分裂的,執著於好與壞、善與惡、強與弱、正確與錯誤的一端,始終執著於自己舊有的認知,無法超越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那麼我們是得不到「一心人」的。
沒有平和,就會有攻擊性:對內攻擊,就常常感到懊惱、愧疚,在關係裡的表現就會討好、犧牲;如果不想面對自己的攻擊性,就會把這部分投射到伴侶身上,對他抱怨、指責,或者隱蔽的攻擊—疏離、冷漠。
沒有平等心,就會批判、比較,經常陷入內心的不安、嫉妒、自卑、自疑中。如果想掩飾這個部分,就會投射到伴侶身上,嫌棄自己的伴侶,缺乏尊重,甚至濫情。
親密關係會像顯微鏡一樣,把你壓抑的、匱乏的、恐懼的、攀附的……你用各種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隱藏的、不想面對的這些,都會全面而精準地呈現出來,因為這種一天二十四小時長時間的、零距離的相處,內心底層的東西必然會全面暴露在另一個人面前。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在世俗世界也許取得了些成就的人,最容易在親密關係裡體驗到挫敗感;那些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才見一次面吃飯、喝酒、聊天的朋友都認為你不錯,但唯獨你的伴侶(或孩子)總能一眼看穿你最隱祕的弱點。他們總能輕易地說出一句話戳中你的痛處。親密關係就是這樣,讓你無所遁形。
這確實讓很多習慣了活在社會形象中的人萬分惶恐,因為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長年累月壓在心底的東西,一旦被扒出來,會是什麼恐怖的玩意,會不會把一切都毀了?
(未完)
在親密關係當中找回獨立而真實的自己
你和自己的關係好嗎?
你是不是也因為不夠懂自己、不夠接納自己的陰暗面,
不小心傷害自己,可能也傷害到另一半了?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幸福心理學關係暢銷作家周梵最新力作,
結合自身經歷、上千真實諮詢案例,探討親密關係中的盲點與不諒解。
99%的難題,其實都可以由自己解決,
向內探尋真實的自我,才擁有幸福的選擇權。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彼此不信任、偽裝;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對方;
什麼時候開始,對方會卑微的補償、示好?
無法挖掘初始的源頭,不解對方甚至自己的改變,
最終以「不愛了」、「沒感覺了」解釋一切。
我們的難題,不是不愛了。
如果你正在親密關係中遭遇困難,請你試試以下想法:
#我有好人癮嗎
帶著犧牲和委屈所維持的關係一定是危機四伏的,而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面對你。你表現出來的迷人的無私和真實的自私會讓身邊所有真正想親近你的人感到混亂,然後是無力和崩潰。
#我會慣性迴避嗎
把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壓在心底大概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狀態,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至於很多人在關係中就會習慣性壓抑。壓抑不住了就爆發,或者為了避免有人會受傷,乾脆疏離。所以,當有一天發現彼此的心已經離得很遠了,那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我是救贖者嗎
對方會跟你說他的悲慘故事,事實上也釋放了一個訊號:我願意講給你聽是因為我信任你,而且我期待你是那個改變我的人。「某個人會因我而得到救贖」是種不小的誘惑,許多人都渴望透過一些事來證明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如果你會吸引一個這種『愛無能』的人在身邊,那麼就表示其實我們內在也有和對方一樣在關係中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我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嗎
很多人之所以有選擇障礙,是因為他們天真地認為當下的選擇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期待只要做了「正確」的選擇,未來就會順風順水了。但其實,選擇不會讓事情變好,讓事情變好或變糟的,是你自己。
內容摘文
自序 在關係裡,體驗愛、感受愛、成為愛
兩千多年前,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白頭吟〉裡有一句:「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親密關係都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課題。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那麼多豐富的體驗──喜悅、悲傷、擔憂、恐懼、快樂、無聊、迷茫、興奮……我們需要連結、需要陪伴,沒人能獨自堅強,無人分享的成就只會變成另一種悲哀。
卓文君說:「願得一心人。」然而,「一心人」能不能得到,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如果心是分裂的,執著於好與壞、善與惡、強與弱、正確與錯誤的一端,始終執著於自己舊有的認知,無法超越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那麼我們是得不到「一心人」的。
沒有平和,就會有攻擊性:對內攻擊,就常常感到懊惱、愧疚,在關係裡的表現就會討好、犧牲;如果不想面對自己的攻擊性,就會把這部分投射到伴侶身上,對他抱怨、指責,或者隱蔽的攻擊—疏離、冷漠。
沒有平等心,就會批判、比較,經常陷入內心的不安、嫉妒、自卑、自疑中。如果想掩飾這個部分,就會投射到伴侶身上,嫌棄自己的伴侶,缺乏尊重,甚至濫情。
親密關係會像顯微鏡一樣,把你壓抑的、匱乏的、恐懼的、攀附的……你用各種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隱藏的、不想面對的這些,都會全面而精準地呈現出來,因為這種一天二十四小時長時間的、零距離的相處,內心底層的東西必然會全面暴露在另一個人面前。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在世俗世界也許取得了些成就的人,最容易在親密關係裡體驗到挫敗感;那些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才見一次面吃飯、喝酒、聊天的朋友都認為你不錯,但唯獨你的伴侶(或孩子)總能一眼看穿你最隱祕的弱點。他們總能輕易地說出一句話戳中你的痛處。親密關係就是這樣,讓你無所遁形。
這確實讓很多習慣了活在社會形象中的人萬分惶恐,因為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長年累月壓在心底的東西,一旦被扒出來,會是什麼恐怖的玩意,會不會把一切都毀了?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