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學界常認為,STS是從孔恩開始的,但為何孔恩與STS有著多年的緊張關係?在STS興起的60、70年代,世界有許多的戰爭、抗議、與後殖民時代的開展,STS的起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努力興起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導致STS誕生的關鍵原因,反而企圖探討一個孔恩讓位後的SSK新視野:包括她的緣起,及她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她的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同時,回應那個批判的時代,本書討論了70年代初的孔恩,以及後來80年代SSK與科技史社群的「新當代批判意識」。本書的視角來自東亞與臺灣的STS觀點,兼具反身性的自覺,作者企圖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是為本書所作的貢獻。
【專家推薦】
東亞和科技的關係很特別嗎?為這問題,傅大為深入探究科技爭議與後殖民歷史。他考掘英美的STS系譜史,更提供了STS學術與社會參與的精彩洞見。對所有想在科技的時空脈絡中去思考人的情境、價值與目標的人而言,這是本必讀的書。
──Dagmar Schäfer(柏林Max Planck研究院教授暨2020德國萊布尼茲獎得主)
以挑戰客觀科技知識與現實為目標的STS,從發軔之初即海納百川地融合多種學科取徑。本書細緻釐清歐洲STS早期進展脈絡,也提供作者參與發起、拓展的在地情勢。在這些基礎上,推薦讀者用心釐清與理解這些差異化機緣,也期待後繼者鑑往知來,持續在地化(provincializing)STS。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本書所描繪的絕不止是「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術史,而是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界極其艱苦、關鍵、而又撼動人心的一役:如何將原先敬而遠之的現代科技轉化為可以理解、參與、甚至改善的人文活動,從而開創出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師)
【專家推薦】
東亞和科技的關係很特別嗎?為這問題,傅大為深入探究科技爭議與後殖民歷史。他考掘英美的STS系譜史,更提供了STS學術與社會參與的精彩洞見。對所有想在科技的時空脈絡中去思考人的情境、價值與目標的人而言,這是本必讀的書。
──Dagmar Schäfer(柏林Max Planck研究院教授暨2020德國萊布尼茲獎得主)
以挑戰客觀科技知識與現實為目標的STS,從發軔之初即海納百川地融合多種學科取徑。本書細緻釐清歐洲STS早期進展脈絡,也提供作者參與發起、拓展的在地情勢。在這些基礎上,推薦讀者用心釐清與理解這些差異化機緣,也期待後繼者鑑往知來,持續在地化(provincializing)STS。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本書所描繪的絕不止是「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術史,而是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界極其艱苦、關鍵、而又撼動人心的一役:如何將原先敬而遠之的現代科技轉化為可以理解、參與、甚至改善的人文活動,從而開創出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