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手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生存之間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大的鴻溝呢?(蔡榮裕)
․ 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帶來的效應是,加劇人際關係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穩定性,讓人們的心智狀態趨近於原初階段的邊緣個案。(李俊毅)
․ 假消息與刻意散佈錯誤訊息的時代正式來臨。......意識形態的重點並不在事實與否,而是相信與否,並且合理化人性中的衝動、攻擊、破壞等暗黑元素的擴散......。(李俊毅)
․要對診療室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生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用時更重要的事呢?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討論的可能性呢?(蔡榮裕)
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蔡榮裕
《除了瘟疫,還有⼈性在挑戰!》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兩個主題的⽂章結
集︔⼀是《現實那麼遠.瘋狂這麼近 / 精神分析與政治》,分別於2019年7⽉14⽇在⾼雄長庚醫院兒童⼤樓6F國際會
議廳-藍廳,以及2019年10⽉19⽇在台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址舉辦。⼆是《分析在瘟疫蔓延時 / 精神分析與瘟
疫》,2020年7⽉18⽇在⾼雄長庚醫院永慶尖端癌症醫療中⼼2F多功能會議室,以及2020年11⽉8⽇在台北「臺灣精神
分析學會」會址舉⾏。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傳承⾃佛洛伊德以降,對於精神分析和其它學⾨之間的對話,這⼀直是個重要的課題,因
此,學會每年策劃⼀場以【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為名的學術活動,原本只在台北舉⾏,後來⾼雄和台南地區的精
神分析在地發展逐漸有了規模,於是在台北和台南或⾼雄舉辦⼆場。
Covid-19疫情在出版本書的此刻,不再如⼀年前平靜了,病毒已經進入了台灣的社區,雖然整體上還是在可以控
制的情況,但是疫苗在國際間的爭奪,使得台灣無法如預期擁有⾜夠的疫苗,各種假訊息所構成的認知戰或⼼理戰,
正在台灣上演著。精神分析能夠幫我們看⾒什麼嗎︖這是後話,先回到我們曾說過的⽂字資產,咀嚼⼀下,再往⾛
前。
我依著章節的順序,略微說明每篇⽂章的主要論點。
許瑞琳醫師談論瘟疫的影響,她以感性的筆觸,描繪瘟疫帶來的⼼理衝擊。不過這些眼前經驗的描繪,是有著更
早時SARS事件的親身經歷作基礎,她也把當年的⽇誌,放在附錄裡供⼤家參考。「最後想跟⼤家分享18年前爆發
SARS時,我在台⼤內科公館院區任實習醫⽣,是台⼤急診住院的後送單位,當時台⼤急診曾爆發群聚感染,總共有
15個⼈感染到SARS,我前前後後共接觸到6個病⼈,因此住進北醫負壓隔離病房所寫的隔離⽇記。」她以佛洛伊德、
溫尼考特和Ogden等⼈的論點,談論最近⼀年Covid-19在全球橫⾏,所帶來的恐懼如空洞般的感受。雖然舉⾏這場⼯
作坊的當時,台灣尚可以守得住疫情,但是不知道病毒何時會侵⾨踏⼾的⼼情,她以精神分析的論點來消化這些經
驗,如她期待的,「我覺得很像⿊洞和⼦宮放在⼀起,加上很多⼀點⼀點亮亮的想法,就是具有⽣命⼒且美妙的畫
⾯。」
王盈彬醫師在〈改變中的直覺〉描繪在異地旅⾏,⾛進藥妝店,發現⼜罩被買光時,浮現的直覺:有⼤事要發⽣
了。如同當年某些⽼教授,看了⼀輩⼦的病⼈,也有豐富的醫學科學知識,卻也常說看病(⼈)是⼀種「藝術」。盈
彬在本⽂裡,是從直覺的角度,描繪那時倍受衝擊,卻難以完全說清楚的經驗。那是Covid-19即將打垮世界各地醫療
系統前的徵兆,盈彬試著從Bion的論點,進 ⼀步探索這種直覺的深層⼼理意義。「在《專注與詮釋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比昂(Bion)對於直覺及其價值談論了許多,他為了⽅便起⾒,當把『直覺(intuit)』視為精
神分析師的專業領域時,平⾏類比為臨床醫師所使⽤『望(see)』、『切(touch)』、『聞(smell)』和 『聽
(hear)』的專業感官能⼒。這與他對精神現實的理解是相關的,精神現實是不能被觸摸、被嗅聞或被看到的,它們
並非是透過身體感官來理解的。」
劉又銘醫師的〈20古堡:撕咬下的碎⽚〉,是2020年1⽉疫情剛浮現出來,他以親身在醫院科主任的位置,突然
被要求回醫院並提出防疫政策的痛苦經驗。他仔細描繪⾃⼰在⾯對未知的病毒,想像替醫院和病⼈設計出⼀套處理的
標準流程時,如何縱身於電腦遊戲。「這是喪失,這是毀滅的空間,站在恐懼的前⾯,英雄與喪屍都是傀儡︖I feel
destructed. 但我還可以思考,喪屍不⾏,我不想這趟旅途停下。我想,玩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活著回來。I
wanna be restored.」又銘描繪很感⼈的內⼼經驗,和精神分析的語彙交流,直到「我說了好多事,這⼀切說明了不只
⼀件事,但有⼀件事或許跟⼀切都有關:⽣命是脆弱的。也許我在害怕看⾒這⼀點:害怕死亡真的很可怕。我⽤看⾒
這⼀點,嘗試擁抱⽣命的脆弱,嘗試認可⾃⼰的弱⼩,嘗試去產⽣死亡沒那麼可怕的感覺。」
周仁宇醫師的〈疫情下的獨裁與民主〉,讓瘟疫和政治的課題更緊密相連結。他談論疫情裡,公共衛⽣的⼿段是
很難不涉及政治,尤其台灣,在國際間的特殊處境。仁宇從疫情初期,⼼理治療對於戴不戴⼜罩的爭議裡開講,這涉
及了這個⾏為是否會危及我們所認識的精神分析︖不過仁宇談得更深入,他從溫尼考特對於恨意和民主的概念出發,
談了台灣曾有的歷史創傷,以及「公媽情結」的影響,他試圖從治療師內⼼裡的民主和獨裁,另找出路來談疫情下的
⼈性,「在『公媽情結』極度糾結下,只有家族⽽沒有個體的聲⾳。此時個體只有『無情』與『假我』兩種選擇。在
家族的壓⼒下,他只能暫時順服,⼀旦本能的衝動將他帶向無情,他便得⾯對家族的攻擊,以及隨之⽽來的危險與罪
惡感。在這樣的處境下,『真我』要保持活⼒,遠比『無情』或『假我』來得艱難。 」
李俊毅醫師的〈邊界消失⽇,⾼牆聳⽴時〉,「我今天要講的重點⼤致有兩個。第⼀,⾼度傳染性的病毒如何破
壞⼈與⼈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relation)與『界線』(boundary),這也牽涉到有形無形的『距離』
(distance)這個因⼦。第⼆,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所採取的檢疫措施與隔離策略,彷彿樹⽴⼀道⾼牆,對於個⼈與群體
⽽⾔,隔離形同孤⽴,⾼牆內被孤⽴的⼈們,⼼智狀態會有什麼變化︖對外又是什麼態度︖這些效應不但影響⼈們的
現實⽣活,也出現在治療室內的某些特殊情境中。」俊毅的主要基調,是從佛洛伊德和其他分析師,對於⾃戀和性倒
錯的概念,來想像疫情可能影響⼈和⼈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關係和界限,在全球化後,因疫情的蔓延,⽽再建構出界
限的⼼理意義。
如前所述,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存之間
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的鴻溝呢︖例如,在其它國家有⼈為了不願被規定要戴上⼜罩,⽽
刻意集結⼈群上街頭抗議。⽽我們學習的⼼理學都是泊來品,⼤都是以「個體」的利益做前提,那麼在利⼰和利他之
間,我們的⼼理學可以說得上話嗎︖尤其是涉及政治;政治,就是群體之學了......精神分析能在這些重⼤主題上說什
麼嗎︖前述四篇是以不同的⽅式,來述說我們在疫情下的思索。
本書的「政治」主題,是來⾃於曾有的政治風潮——「韓氏風潮」席捲了政治的狂熱,讓很多⼈擔⼼和不解,台灣
是怎麼了︖台灣的⾃由和民主,是否會⾃毀︖⽽且是毀在多年來犧牲了不少⼈,才獲得⾃由和民主的⽅式︖顯然這是
表⾯下的⾃由和民主,內在裡看來仍是有著距離︖有⼈站在另⼀邊,要讓海峽兩岸不要再有距離,那麼在台灣⼈⼼
裡,對於這個海峽是如同森林⼤⽕的防⽕巷,或是覺得海峽需要⼼中的泥⼟來填平它︖此刻,已經有不同的情勢,但
這些爭議就過去了嗎︖這涉及了我們對於「韓氏風潮」的了解是什麼,是否有正確地捕捉它的內涵︖就先看看接下來
四篇⽂章提供的⼀些想法。
李俊毅醫師在〈政治現實:合理與不合理〉裡提到,台灣的政治氛圍如此對⽴,適合我們來談政治嗎︖俊毅關切台灣
由於歷史經驗,⽽沈陷在「倒錯」和「分裂」的認同裡,他期待台灣可以⾛過這次韓氏風波,⽽⾛向⾃主的民主。對於是
否要公開談論政治議題,他提出以下的想法,「也許有⼈質疑,精神分析⼯作者標榜的『中⽴』(neutrality)
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如何⾃處︖Hanna Segal(1997)要⼤家區辨⼀下什麼是『精神分析性中⽴』(psychoanalytical
neutrality)︖什麼是『道德性中⽴』(ethical neutrality)︖前者是臨床⼯作者在診療室⼯作必須遵守的原則,執著於後者
卻形同容許我們⾃⼰被閹割(neutered),試想,希特勒與受害者之間,蔣介⽯與受害者之間會有實質中⽴可⾔嗎︖
關於道德性中⽴,Hanna Segal提醒⼤家,診療室外,不同於僧侶般出世,精神分析師必然有各⾃的客觀性,有資格、
也有道德義務將可預⾒的危險讓⼈們知道。 」
彭奇章⼼理師在〈⾔論⾃由與寒蟬效應之間:在⼼理世界打拚經濟的迌⼈〉裡,⾯對台灣現況在政治上的撕裂和對
⽴,奇章除了提出比昂的「涵容」概念,作為撕裂兩⽅的中介帶,也提出了佛洛伊德的「幽默」概念,化解分裂對⽴。不
過也深知這些作法,⼤概都難以⼀下⼦就消弭台灣特殊歷史因緣下的對⽴,這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他以台灣話裡對迌
⼈回頭的等待,表達他的期望,「等到多年後的某個時間點,迌⼈像是突然明⽩了什麼, ⽽開始聽從家⼈的勸告,回到
社會常軌來⽣活,此時家⼈的⼼中會有⼀聲感嘆地說著,你總算『⽢願』了。或許每⼀位⽤⼼和⽴場對⽴⼀⽅溝通的⼈
們,始終都在⾯對類似的⼼境,⽽雙⽅在彼此眼中也都是那位迌⼈,等待這些 煎熬終有⼀天能帶來『⽢願』。 」
蔡榮裕醫師〈論政治的謎題: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想探索的是,當我們要對診療室
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
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時更重要的事呢︖若使⽤當代的語⾔:「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
討論的可能性呢︖」這是⼀個比在診療室裡更困難的事嗎︖「我的困惑才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我說的這些話是有
⽤的,甚至他們願意停下來聽⼀下我在說什麼︖我只能說給同溫層聽聽,如果精神分析取向的核⼼技藝,是在兩個⼈
之間觀察和詮釋移情,或者有時是呈現必要的同感存在,那麼精神分析要與⼤眾溝通時,有群體的移情對向我們,讓
我們可以分析嗎︖或者我們只能在故事裡,建構⽣命更早年、更遙遠過去的⼼理史︖」
單瑜醫師的〈⼀個⼈在唱歌〉,以政治歌曲的內容為素材,切入探索政治的⾯向。他想從政治歌曲的感染⼒裡,
除了⾳樂本身之外,同時深入歌詞⽂字,探究⾜以打動⼈⼼的⼒量,並從這個主題回到群體與個體的連結,談論⼤家
可能都有體驗過的,幽暗卻⽭盾的「尷尬」,以及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安」。⽂中分析從1977年李雙澤的〈美麗
島》到1998年林⽣祥與觀⼦⾳樂坑發表〈遊盪美麗島〉,以及林⽣祥的〈南⽅〉、陳明章的〈幸福進⾏曲〉等,在政
治運動上能量。「這篇⽂章從我在眾⼈前的演講經驗開始,以『政治歌曲』作為⽂本,並引⽤佛洛伊德數篇討論『群
體』、『⽂明』、『戰爭』的⽂獻展開對於『政治』的討論。我在書寫時想像了『⼀個⼈在唱歌』的場景,就像是我
站在會議廳、講堂對著許多⼈唱歌。『⼀個⼈在唱歌』這樣的想像讓我思考這個⼈是什麼樣的⼈,唱的歌是什麼樣的
歌,甚至⼀個⼈唱歌是在唱給誰聽。 」
只是⼀些陰錯陽差,讓原本應該是「瘟疫」和「政治」兩本出版品,巧妙地集結成這⼀本書,卻是意外相互彰顯
了,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 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帶來的效應是,加劇人際關係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穩定性,讓人們的心智狀態趨近於原初階段的邊緣個案。(李俊毅)
․ 假消息與刻意散佈錯誤訊息的時代正式來臨。......意識形態的重點並不在事實與否,而是相信與否,並且合理化人性中的衝動、攻擊、破壞等暗黑元素的擴散......。(李俊毅)
․要對診療室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生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用時更重要的事呢?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討論的可能性呢?(蔡榮裕)
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蔡榮裕
《除了瘟疫,還有⼈性在挑戰!》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兩個主題的⽂章結
集︔⼀是《現實那麼遠.瘋狂這麼近 / 精神分析與政治》,分別於2019年7⽉14⽇在⾼雄長庚醫院兒童⼤樓6F國際會
議廳-藍廳,以及2019年10⽉19⽇在台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址舉辦。⼆是《分析在瘟疫蔓延時 / 精神分析與瘟
疫》,2020年7⽉18⽇在⾼雄長庚醫院永慶尖端癌症醫療中⼼2F多功能會議室,以及2020年11⽉8⽇在台北「臺灣精神
分析學會」會址舉⾏。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傳承⾃佛洛伊德以降,對於精神分析和其它學⾨之間的對話,這⼀直是個重要的課題,因
此,學會每年策劃⼀場以【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為名的學術活動,原本只在台北舉⾏,後來⾼雄和台南地區的精
神分析在地發展逐漸有了規模,於是在台北和台南或⾼雄舉辦⼆場。
Covid-19疫情在出版本書的此刻,不再如⼀年前平靜了,病毒已經進入了台灣的社區,雖然整體上還是在可以控
制的情況,但是疫苗在國際間的爭奪,使得台灣無法如預期擁有⾜夠的疫苗,各種假訊息所構成的認知戰或⼼理戰,
正在台灣上演著。精神分析能夠幫我們看⾒什麼嗎︖這是後話,先回到我們曾說過的⽂字資產,咀嚼⼀下,再往⾛
前。
我依著章節的順序,略微說明每篇⽂章的主要論點。
許瑞琳醫師談論瘟疫的影響,她以感性的筆觸,描繪瘟疫帶來的⼼理衝擊。不過這些眼前經驗的描繪,是有著更
早時SARS事件的親身經歷作基礎,她也把當年的⽇誌,放在附錄裡供⼤家參考。「最後想跟⼤家分享18年前爆發
SARS時,我在台⼤內科公館院區任實習醫⽣,是台⼤急診住院的後送單位,當時台⼤急診曾爆發群聚感染,總共有
15個⼈感染到SARS,我前前後後共接觸到6個病⼈,因此住進北醫負壓隔離病房所寫的隔離⽇記。」她以佛洛伊德、
溫尼考特和Ogden等⼈的論點,談論最近⼀年Covid-19在全球橫⾏,所帶來的恐懼如空洞般的感受。雖然舉⾏這場⼯
作坊的當時,台灣尚可以守得住疫情,但是不知道病毒何時會侵⾨踏⼾的⼼情,她以精神分析的論點來消化這些經
驗,如她期待的,「我覺得很像⿊洞和⼦宮放在⼀起,加上很多⼀點⼀點亮亮的想法,就是具有⽣命⼒且美妙的畫
⾯。」
王盈彬醫師在〈改變中的直覺〉描繪在異地旅⾏,⾛進藥妝店,發現⼜罩被買光時,浮現的直覺:有⼤事要發⽣
了。如同當年某些⽼教授,看了⼀輩⼦的病⼈,也有豐富的醫學科學知識,卻也常說看病(⼈)是⼀種「藝術」。盈
彬在本⽂裡,是從直覺的角度,描繪那時倍受衝擊,卻難以完全說清楚的經驗。那是Covid-19即將打垮世界各地醫療
系統前的徵兆,盈彬試著從Bion的論點,進 ⼀步探索這種直覺的深層⼼理意義。「在《專注與詮釋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比昂(Bion)對於直覺及其價值談論了許多,他為了⽅便起⾒,當把『直覺(intuit)』視為精
神分析師的專業領域時,平⾏類比為臨床醫師所使⽤『望(see)』、『切(touch)』、『聞(smell)』和 『聽
(hear)』的專業感官能⼒。這與他對精神現實的理解是相關的,精神現實是不能被觸摸、被嗅聞或被看到的,它們
並非是透過身體感官來理解的。」
劉又銘醫師的〈20古堡:撕咬下的碎⽚〉,是2020年1⽉疫情剛浮現出來,他以親身在醫院科主任的位置,突然
被要求回醫院並提出防疫政策的痛苦經驗。他仔細描繪⾃⼰在⾯對未知的病毒,想像替醫院和病⼈設計出⼀套處理的
標準流程時,如何縱身於電腦遊戲。「這是喪失,這是毀滅的空間,站在恐懼的前⾯,英雄與喪屍都是傀儡︖I feel
destructed. 但我還可以思考,喪屍不⾏,我不想這趟旅途停下。我想,玩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活著回來。I
wanna be restored.」又銘描繪很感⼈的內⼼經驗,和精神分析的語彙交流,直到「我說了好多事,這⼀切說明了不只
⼀件事,但有⼀件事或許跟⼀切都有關:⽣命是脆弱的。也許我在害怕看⾒這⼀點:害怕死亡真的很可怕。我⽤看⾒
這⼀點,嘗試擁抱⽣命的脆弱,嘗試認可⾃⼰的弱⼩,嘗試去產⽣死亡沒那麼可怕的感覺。」
周仁宇醫師的〈疫情下的獨裁與民主〉,讓瘟疫和政治的課題更緊密相連結。他談論疫情裡,公共衛⽣的⼿段是
很難不涉及政治,尤其台灣,在國際間的特殊處境。仁宇從疫情初期,⼼理治療對於戴不戴⼜罩的爭議裡開講,這涉
及了這個⾏為是否會危及我們所認識的精神分析︖不過仁宇談得更深入,他從溫尼考特對於恨意和民主的概念出發,
談了台灣曾有的歷史創傷,以及「公媽情結」的影響,他試圖從治療師內⼼裡的民主和獨裁,另找出路來談疫情下的
⼈性,「在『公媽情結』極度糾結下,只有家族⽽沒有個體的聲⾳。此時個體只有『無情』與『假我』兩種選擇。在
家族的壓⼒下,他只能暫時順服,⼀旦本能的衝動將他帶向無情,他便得⾯對家族的攻擊,以及隨之⽽來的危險與罪
惡感。在這樣的處境下,『真我』要保持活⼒,遠比『無情』或『假我』來得艱難。 」
李俊毅醫師的〈邊界消失⽇,⾼牆聳⽴時〉,「我今天要講的重點⼤致有兩個。第⼀,⾼度傳染性的病毒如何破
壞⼈與⼈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relation)與『界線』(boundary),這也牽涉到有形無形的『距離』
(distance)這個因⼦。第⼆,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所採取的檢疫措施與隔離策略,彷彿樹⽴⼀道⾼牆,對於個⼈與群體
⽽⾔,隔離形同孤⽴,⾼牆內被孤⽴的⼈們,⼼智狀態會有什麼變化︖對外又是什麼態度︖這些效應不但影響⼈們的
現實⽣活,也出現在治療室內的某些特殊情境中。」俊毅的主要基調,是從佛洛伊德和其他分析師,對於⾃戀和性倒
錯的概念,來想像疫情可能影響⼈和⼈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關係和界限,在全球化後,因疫情的蔓延,⽽再建構出界
限的⼼理意義。
如前所述,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存之間
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的鴻溝呢︖例如,在其它國家有⼈為了不願被規定要戴上⼜罩,⽽
刻意集結⼈群上街頭抗議。⽽我們學習的⼼理學都是泊來品,⼤都是以「個體」的利益做前提,那麼在利⼰和利他之
間,我們的⼼理學可以說得上話嗎︖尤其是涉及政治;政治,就是群體之學了......精神分析能在這些重⼤主題上說什
麼嗎︖前述四篇是以不同的⽅式,來述說我們在疫情下的思索。
本書的「政治」主題,是來⾃於曾有的政治風潮——「韓氏風潮」席捲了政治的狂熱,讓很多⼈擔⼼和不解,台灣
是怎麼了︖台灣的⾃由和民主,是否會⾃毀︖⽽且是毀在多年來犧牲了不少⼈,才獲得⾃由和民主的⽅式︖顯然這是
表⾯下的⾃由和民主,內在裡看來仍是有著距離︖有⼈站在另⼀邊,要讓海峽兩岸不要再有距離,那麼在台灣⼈⼼
裡,對於這個海峽是如同森林⼤⽕的防⽕巷,或是覺得海峽需要⼼中的泥⼟來填平它︖此刻,已經有不同的情勢,但
這些爭議就過去了嗎︖這涉及了我們對於「韓氏風潮」的了解是什麼,是否有正確地捕捉它的內涵︖就先看看接下來
四篇⽂章提供的⼀些想法。
李俊毅醫師在〈政治現實:合理與不合理〉裡提到,台灣的政治氛圍如此對⽴,適合我們來談政治嗎︖俊毅關切台灣
由於歷史經驗,⽽沈陷在「倒錯」和「分裂」的認同裡,他期待台灣可以⾛過這次韓氏風波,⽽⾛向⾃主的民主。對於是
否要公開談論政治議題,他提出以下的想法,「也許有⼈質疑,精神分析⼯作者標榜的『中⽴』(neutrality)
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如何⾃處︖Hanna Segal(1997)要⼤家區辨⼀下什麼是『精神分析性中⽴』(psychoanalytical
neutrality)︖什麼是『道德性中⽴』(ethical neutrality)︖前者是臨床⼯作者在診療室⼯作必須遵守的原則,執著於後者
卻形同容許我們⾃⼰被閹割(neutered),試想,希特勒與受害者之間,蔣介⽯與受害者之間會有實質中⽴可⾔嗎︖
關於道德性中⽴,Hanna Segal提醒⼤家,診療室外,不同於僧侶般出世,精神分析師必然有各⾃的客觀性,有資格、
也有道德義務將可預⾒的危險讓⼈們知道。 」
彭奇章⼼理師在〈⾔論⾃由與寒蟬效應之間:在⼼理世界打拚經濟的迌⼈〉裡,⾯對台灣現況在政治上的撕裂和對
⽴,奇章除了提出比昂的「涵容」概念,作為撕裂兩⽅的中介帶,也提出了佛洛伊德的「幽默」概念,化解分裂對⽴。不
過也深知這些作法,⼤概都難以⼀下⼦就消弭台灣特殊歷史因緣下的對⽴,這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他以台灣話裡對迌
⼈回頭的等待,表達他的期望,「等到多年後的某個時間點,迌⼈像是突然明⽩了什麼, ⽽開始聽從家⼈的勸告,回到
社會常軌來⽣活,此時家⼈的⼼中會有⼀聲感嘆地說著,你總算『⽢願』了。或許每⼀位⽤⼼和⽴場對⽴⼀⽅溝通的⼈
們,始終都在⾯對類似的⼼境,⽽雙⽅在彼此眼中也都是那位迌⼈,等待這些 煎熬終有⼀天能帶來『⽢願』。 」
蔡榮裕醫師〈論政治的謎題: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想探索的是,當我們要對診療室
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
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時更重要的事呢︖若使⽤當代的語⾔:「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
討論的可能性呢︖」這是⼀個比在診療室裡更困難的事嗎︖「我的困惑才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我說的這些話是有
⽤的,甚至他們願意停下來聽⼀下我在說什麼︖我只能說給同溫層聽聽,如果精神分析取向的核⼼技藝,是在兩個⼈
之間觀察和詮釋移情,或者有時是呈現必要的同感存在,那麼精神分析要與⼤眾溝通時,有群體的移情對向我們,讓
我們可以分析嗎︖或者我們只能在故事裡,建構⽣命更早年、更遙遠過去的⼼理史︖」
單瑜醫師的〈⼀個⼈在唱歌〉,以政治歌曲的內容為素材,切入探索政治的⾯向。他想從政治歌曲的感染⼒裡,
除了⾳樂本身之外,同時深入歌詞⽂字,探究⾜以打動⼈⼼的⼒量,並從這個主題回到群體與個體的連結,談論⼤家
可能都有體驗過的,幽暗卻⽭盾的「尷尬」,以及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安」。⽂中分析從1977年李雙澤的〈美麗
島》到1998年林⽣祥與觀⼦⾳樂坑發表〈遊盪美麗島〉,以及林⽣祥的〈南⽅〉、陳明章的〈幸福進⾏曲〉等,在政
治運動上能量。「這篇⽂章從我在眾⼈前的演講經驗開始,以『政治歌曲』作為⽂本,並引⽤佛洛伊德數篇討論『群
體』、『⽂明』、『戰爭』的⽂獻展開對於『政治』的討論。我在書寫時想像了『⼀個⼈在唱歌』的場景,就像是我
站在會議廳、講堂對著許多⼈唱歌。『⼀個⼈在唱歌』這樣的想像讓我思考這個⼈是什麼樣的⼈,唱的歌是什麼樣的
歌,甚至⼀個⼈唱歌是在唱給誰聽。 」
只是⼀些陰錯陽差,讓原本應該是「瘟疫」和「政治」兩本出版品,巧妙地集結成這⼀本書,卻是意外相互彰顯
了,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