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小說的先行者,《台灣三部曲》電影原著小說重磅再版!
長銷26年的王家祥歷史小說,2021年全新改版隆重問世,
特別收錄魏德聖導演真情推薦序!
「災難自海上而來,降臨在我們身上。」
一句由巫婆口中吐出的夢兆預言,幾艘航向島嶼西南海平面的巨船;
大航海時代的外來者正步步進逼,將會把西拉雅人的命運帶往何處?
四百年來,吾土與吾民的壯麗史詩起點
揭開了海洋台灣步入帝國殖民史的序幕
西元一六二四年的台灣,鯨魚群乘著洋流追逐洄游魚類,來到食物豐富的西南海岸溼地;麻豆社傳奇獵人沙喃划著艋舺、穿越廣闊無邊的內海沼澤地,進入更密的疏林草原追逐鹿群……。
被迷濛的霧團籠罩佔據的大海遠方出現幾個黑點,那是幾艘巨船群集移轉方向,飄入往南洶湧的海流順勢,沿著海岸線而下,讓洋流推動前進。巨船們似乎正在找尋可以停泊之處……。
寫在荷蘭人來之後,鄭成功來之前
歷史從未教導我們,在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曾如此重要;
或許你我只能憑藉自身,召喚這段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本書以台南的「倒風內海」為地理起點,融合史料研究、自然生態、人文特性三重面向,書寫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歷史;以全知觀點敘述:在面對荷蘭人統治與漢人的殖民與侵佔下,西拉雅族文化所受到的衝擊與變遷。
融匯人文歷史與生態景觀的寫實文筆,再現四百年前西拉雅族人飽含生命力之原始生活以及面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全書以西拉雅語建構,情節與畫面鎔鑄合一。使得讀者不自覺地進入故事,身歷其境地沉浸在西方人與漢人到來前,原民文化之時空背景;進而反思這塊土地、這片海域的興盛和衰微。
本書特色
26週年典藏版裝幀設計
由巫婆所說的預言:「災難自海上而來,降臨在我們身上」貫穿全書設計發想,以潑灑的油畫呈現瞬息萬變的海況,象徵著四百年前的西拉雅族人,即將面臨山雨欲來的威脅與危機。採用嚴選美術紙印刷、燙金製成書封,並以獨具手感且易讀性高的歐洲進口原紙印刷內頁,兼具典藏與閱讀的舒適性。
內容摘文
倒風內海,南起麻豆、佳里興,北達鹽水港,東達茅港尾等地,西方則有一連串的沙洲,與台灣海峽隔開,約為今日之海岸線,乾隆以後日漸淤塞,終成平陸。
西元一六二五年,日光憤怒,赤身裸體的夏季;伊拉(母親)在庄外郊野的粟米田已漸漸黃熟垂重,麻哩(風)吹過時沙沙作響的聲音飄送入村內,提醒長老們粟米收成時的豐年節又該在月圓夜舉行了。伊拉去年收割的粟穗已剩下不多;那一束束曾經吊掛大屋內,不脫殼的粟穗,可以顯示這家的伊拉是多麼能幹與富有。伊拉每晚將粟穗取下二、三束吊掛於火堆上烤乾,翌日天亮前便起床舂米,為沙喃和阿兼(父親)煮一鍋熱騰騰的粟米粥,然後便背起竹簍和石鐮刀,下田砍柴除草去了。勤勞的伊拉和阿寶瓜(母姨)永遠有做不完的農事,直到日光憤怒的午時才頭頂盛滿水的陶壺從漚汪(溪)回來;日正當中的午時,村子開始慵懶沉睡,男人們狩獵打漁歸來,皆躲在高腳長屋的涼棚下吹著南風整理獵具。沙喃野性的眼睛仍不時望向潮水起伏的清涼內海。他已經去過內海緊連的真正大海;潮水有時從大海湧入,一直湧到南邊的麻豆港。那湧動的清涼海水打擊在身上多麼消暑呀!把夏季日光的憤怒全都趕走!
不過,阿兼嚴格的狩獵訓練使他暫時離不開身。那是一位好戰士所必須養成的好習慣,狩獵歸來,無論遠近時程,首要工作便是坐下來修補獵具,磨利刀和箭。他已經無法像短髮的加踏那麼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他會參加今年秋季的團隊獵鹿,一年一度的大盛事。他也會參加各社庄聯合舉行的「巴達興」走鏢競賽,誰跑第一,誰就是村子裡的英雄;美麗的擺擺(女人)不會拒絕英雄向她吐出阿迷希(檳榔汁)表明熱血沸騰的愛意。他再也不能像少年阿喇喇們貪戀清涼的海水而不認真學捕魚了。自從阿兼允許他頭髮留長之後,他的弓和箭以及鏢槍忽然間變得沉重而凶猛,阿兼說那是戰神塔拉夫拉賦予一個成熟獵人生命般的武器勇猛的靈魂,你必得虔誠地讓它沾血,愛護它,否則它會不高興。你必須與它形影不離,日夜守顧,否則它會失去力量。因此,突然間,一切狩獵的學習和傳授皆變得嚴肅認真,絲毫不得馬虎,不再是少年時的遊戲玩耍了。
(續)
長銷26年的王家祥歷史小說,2021年全新改版隆重問世,
特別收錄魏德聖導演真情推薦序!
「災難自海上而來,降臨在我們身上。」
一句由巫婆口中吐出的夢兆預言,幾艘航向島嶼西南海平面的巨船;
大航海時代的外來者正步步進逼,將會把西拉雅人的命運帶往何處?
四百年來,吾土與吾民的壯麗史詩起點
揭開了海洋台灣步入帝國殖民史的序幕
西元一六二四年的台灣,鯨魚群乘著洋流追逐洄游魚類,來到食物豐富的西南海岸溼地;麻豆社傳奇獵人沙喃划著艋舺、穿越廣闊無邊的內海沼澤地,進入更密的疏林草原追逐鹿群……。
被迷濛的霧團籠罩佔據的大海遠方出現幾個黑點,那是幾艘巨船群集移轉方向,飄入往南洶湧的海流順勢,沿著海岸線而下,讓洋流推動前進。巨船們似乎正在找尋可以停泊之處……。
寫在荷蘭人來之後,鄭成功來之前
歷史從未教導我們,在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曾如此重要;
或許你我只能憑藉自身,召喚這段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本書以台南的「倒風內海」為地理起點,融合史料研究、自然生態、人文特性三重面向,書寫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歷史;以全知觀點敘述:在面對荷蘭人統治與漢人的殖民與侵佔下,西拉雅族文化所受到的衝擊與變遷。
融匯人文歷史與生態景觀的寫實文筆,再現四百年前西拉雅族人飽含生命力之原始生活以及面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全書以西拉雅語建構,情節與畫面鎔鑄合一。使得讀者不自覺地進入故事,身歷其境地沉浸在西方人與漢人到來前,原民文化之時空背景;進而反思這塊土地、這片海域的興盛和衰微。
本書特色
26週年典藏版裝幀設計
由巫婆所說的預言:「災難自海上而來,降臨在我們身上」貫穿全書設計發想,以潑灑的油畫呈現瞬息萬變的海況,象徵著四百年前的西拉雅族人,即將面臨山雨欲來的威脅與危機。採用嚴選美術紙印刷、燙金製成書封,並以獨具手感且易讀性高的歐洲進口原紙印刷內頁,兼具典藏與閱讀的舒適性。
內容摘文
倒風內海,南起麻豆、佳里興,北達鹽水港,東達茅港尾等地,西方則有一連串的沙洲,與台灣海峽隔開,約為今日之海岸線,乾隆以後日漸淤塞,終成平陸。
西元一六二五年,日光憤怒,赤身裸體的夏季;伊拉(母親)在庄外郊野的粟米田已漸漸黃熟垂重,麻哩(風)吹過時沙沙作響的聲音飄送入村內,提醒長老們粟米收成時的豐年節又該在月圓夜舉行了。伊拉去年收割的粟穗已剩下不多;那一束束曾經吊掛大屋內,不脫殼的粟穗,可以顯示這家的伊拉是多麼能幹與富有。伊拉每晚將粟穗取下二、三束吊掛於火堆上烤乾,翌日天亮前便起床舂米,為沙喃和阿兼(父親)煮一鍋熱騰騰的粟米粥,然後便背起竹簍和石鐮刀,下田砍柴除草去了。勤勞的伊拉和阿寶瓜(母姨)永遠有做不完的農事,直到日光憤怒的午時才頭頂盛滿水的陶壺從漚汪(溪)回來;日正當中的午時,村子開始慵懶沉睡,男人們狩獵打漁歸來,皆躲在高腳長屋的涼棚下吹著南風整理獵具。沙喃野性的眼睛仍不時望向潮水起伏的清涼內海。他已經去過內海緊連的真正大海;潮水有時從大海湧入,一直湧到南邊的麻豆港。那湧動的清涼海水打擊在身上多麼消暑呀!把夏季日光的憤怒全都趕走!
不過,阿兼嚴格的狩獵訓練使他暫時離不開身。那是一位好戰士所必須養成的好習慣,狩獵歸來,無論遠近時程,首要工作便是坐下來修補獵具,磨利刀和箭。他已經無法像短髮的加踏那麼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他會參加今年秋季的團隊獵鹿,一年一度的大盛事。他也會參加各社庄聯合舉行的「巴達興」走鏢競賽,誰跑第一,誰就是村子裡的英雄;美麗的擺擺(女人)不會拒絕英雄向她吐出阿迷希(檳榔汁)表明熱血沸騰的愛意。他再也不能像少年阿喇喇們貪戀清涼的海水而不認真學捕魚了。自從阿兼允許他頭髮留長之後,他的弓和箭以及鏢槍忽然間變得沉重而凶猛,阿兼說那是戰神塔拉夫拉賦予一個成熟獵人生命般的武器勇猛的靈魂,你必得虔誠地讓它沾血,愛護它,否則它會不高興。你必須與它形影不離,日夜守顧,否則它會失去力量。因此,突然間,一切狩獵的學習和傳授皆變得嚴肅認真,絲毫不得馬虎,不再是少年時的遊戲玩耍了。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