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 拾書所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 316 元 原價 400
「溝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經典作品
生活中的每一個溝通,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心理遊戲
解開溝通、對話中隱藏的心理學密碼,擺脫他人遊戲的控制與操縱

  ★全球銷售「超過五百萬冊」
  ★連續兩年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疲憊的夫妻相處、混亂的兩性關係、虛假的友誼、無法脫離的焦慮與憂鬱……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溝通分析創始者」艾瑞克‧伯恩的經典作品《人間遊戲》,以幽默輕鬆的方式解開社會上的每一段隱藏式溝通,用簡單的案例告訴我們日常中的溝通問題,從清楚的舉例解析並了解溝通中暗藏的心理遊戲。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本書特色

  1. 解開你的溝通死結,與他人有更親密、流暢的溝通
  《人間遊戲》清楚的提出不同領域中的「心理遊戲」以及其潛藏的「隱藏溝通訊息」。當我們理解了自己的溝通誤區,便能有意識的認知到當下的自我狀態,並且選擇用更適合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建立更親密、順暢的溝通模式。

  2. 每一段教育、教養過程,都在學習該怎麼玩心理遊戲
  我們所受的教育、禮儀、應對……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加入符合我們社會階層的「心理遊戲」,甚至要如何「玩」心理遊戲,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獲益(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作者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清楚條列了許多人生中的心理遊戲,讓我們清楚看見這些溝通模式下的隱藏訊息,跳脫父母與社會所建立的人生框架。

  3. 跳脫無意識心理遊戲,改寫你的人生腳本
  一個人喜歡玩的心理遊戲,將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伯恩不斷強調,每一個心理遊戲都在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於未來的規劃與決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遊戲,你將可以跳脫遊戲的限制、用理性、客觀的方式面對人生的軌跡與進程。

內容摘文
【摘文1】

時間結構: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無論其問候是口頭說一聲「嗨」,還是持續數小時的東方禮儀)?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這個時候除了說:「你不覺得今晚這片牆特別直嗎?」 ,再也找不到更有趣的話題)。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