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小說經典之作
與《我們》、《一九八四》並列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精準描述未來世界的預言之作
人類有多麼美!啊!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的人在裡頭!──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不是故事,而是即將來到的未來。
「發現赫胥黎對於某種遙遠未來所做的諷刺性預測,有多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變成現實,的確是個嚇人的經驗。」——《紐約時報書評》
《美麗新世界》這部驚世之作原本是在西元1932年出版,呈現出阿道斯・赫胥黎傳奇性的遠見中那個完全變樣的明日世界。作者在陰沉諷刺、先見之明與令人心寒的想像中,勾勒出一個「烏托邦式」的未來,人類在基因設計與藥物麻醉下,消極服從於一種統治秩序。書中創造了一個被全面制約的世界,因為控制的各個環節設計精巧完美,讓被制約者就如同會自行修復的精密機器一般。這部強而有力的後設小說作品,已經讓好幾個世代的讀者為之著迷、也為之驚恐,它仍然與今日的社會有顯著的相關性;一方面是應該注意的警訊,另一方面則是發人深省卻又帶來極大的娛樂性。
【關於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小說的共同特點,在於對傳統烏托邦文學的「幸福」與「美好」,提出了強烈的質疑,其故事背景通常是描寫井然有序的社會,但作者會以反面的態度,表達對現實社會的質疑。相對於烏托邦強調整體的安定與利益,反烏托邦則以個人特質與自由意志為重心。最重要的是,反烏托邦想要表達的最大重點,在於探討表面科技進步、秩序井然的社會,是否真的是人們追求的生活呢?
近年來,從《時間迴旋》、《飢餓遊戲》,到《羊毛記》,可發現這類型反烏托邦小說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而想找一個逃離現實生活,想像一個嚮往世界的窗口。
而《我們》、《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則可說是替反烏托邦小說定調的關鍵作品,合稱《反烏托邦三部曲》。
內容摘文
第一章
這是一棟只有三十四層樓的矮小灰色建築物。在大門上方有這排字,「中倫敦孵化與制約中心」,在一塊盾形牌子上則刻著世界邦的座右銘:社群,同一,穩定。
一樓巨大的房間面朝北方。窗子後方的空間整個夏天都很冷,雖然房間本身有著熱帶的暑氣,一道刺眼而單薄的光炫目地穿過窗戶,飢渴地尋找某些包在布幔後躺著的形體,一些學院培養出來、狀似雞皮疙瘩的蒼白形狀,但最後只找到一座實驗室裡的玻璃與鎳,還有閃著陰鬱光芒的瓷器。冬天般的寒冷彼此呼應。工人們的連身工作服是白色的,他們的手上戴著蒼白如死屍顏色的橡膠手套。光線是凍結的,死氣沉沉,像個鬼魂。只有從顯微鏡的黃色槍口上,它才能借得某種豐富而帶著生氣的物質,像是奶油一樣沿著擦亮的試管放好,一道道看來甜美多汁的條紋沿著工作桌長長地往後延伸。
「而這個呢,」中心主任打開了門:「是受精室。」
孵化與制約中心主任在幾乎聽不到呼吸聲的寂靜中踏進房間裡時,在心不在焉、自言自語似的嗡嗡聲響或口哨聲裡,三百個受精作業員彎著腰對著他們的儀器,徹底投入在全神貫注的專注狀態中。一大隊新來的學生,個個都非常年輕,臉頰粉嫩又乳臭未乾,緊張兮兮、甚至帶點自卑地跟在主任後面進來了。他們每個人都帶著一本筆記本,每當這位偉人開口時,他們就拼命地做筆記。直接從老前輩口中聽到的經驗談,這可是難得的榮幸。中倫敦孵化與制約中心主任總是堅持親自引導他的新學生在各部門走一遭。
「只是給你們一個整體概念,」他會這樣向他們解釋。因為當然了,如果他們打算很有腦筋地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一定有某種整體概念——不過如果他們打算成為社會裡優良又快樂的一分子,這種概念要盡可能的少。因為就像人盡皆知的,特殊性導致美德與快樂;普遍性則是知性上的必要之惡。並不是哲學家,而是做線鋸的人跟收集郵票的人構成社會的骨幹。
「明天,」他會補上這麼一句話,同時用略帶威脅性的和藹態度對他們微笑:「你們會定下來做嚴肅的工作。你們不會有時間了解大局。同時⋯⋯」
(續)
與《我們》、《一九八四》並列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精準描述未來世界的預言之作
人類有多麼美!啊!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的人在裡頭!──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不是故事,而是即將來到的未來。
「發現赫胥黎對於某種遙遠未來所做的諷刺性預測,有多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變成現實,的確是個嚇人的經驗。」——《紐約時報書評》
《美麗新世界》這部驚世之作原本是在西元1932年出版,呈現出阿道斯・赫胥黎傳奇性的遠見中那個完全變樣的明日世界。作者在陰沉諷刺、先見之明與令人心寒的想像中,勾勒出一個「烏托邦式」的未來,人類在基因設計與藥物麻醉下,消極服從於一種統治秩序。書中創造了一個被全面制約的世界,因為控制的各個環節設計精巧完美,讓被制約者就如同會自行修復的精密機器一般。這部強而有力的後設小說作品,已經讓好幾個世代的讀者為之著迷、也為之驚恐,它仍然與今日的社會有顯著的相關性;一方面是應該注意的警訊,另一方面則是發人深省卻又帶來極大的娛樂性。
【關於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小說的共同特點,在於對傳統烏托邦文學的「幸福」與「美好」,提出了強烈的質疑,其故事背景通常是描寫井然有序的社會,但作者會以反面的態度,表達對現實社會的質疑。相對於烏托邦強調整體的安定與利益,反烏托邦則以個人特質與自由意志為重心。最重要的是,反烏托邦想要表達的最大重點,在於探討表面科技進步、秩序井然的社會,是否真的是人們追求的生活呢?
近年來,從《時間迴旋》、《飢餓遊戲》,到《羊毛記》,可發現這類型反烏托邦小說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而想找一個逃離現實生活,想像一個嚮往世界的窗口。
而《我們》、《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則可說是替反烏托邦小說定調的關鍵作品,合稱《反烏托邦三部曲》。
內容摘文
第一章
這是一棟只有三十四層樓的矮小灰色建築物。在大門上方有這排字,「中倫敦孵化與制約中心」,在一塊盾形牌子上則刻著世界邦的座右銘:社群,同一,穩定。
一樓巨大的房間面朝北方。窗子後方的空間整個夏天都很冷,雖然房間本身有著熱帶的暑氣,一道刺眼而單薄的光炫目地穿過窗戶,飢渴地尋找某些包在布幔後躺著的形體,一些學院培養出來、狀似雞皮疙瘩的蒼白形狀,但最後只找到一座實驗室裡的玻璃與鎳,還有閃著陰鬱光芒的瓷器。冬天般的寒冷彼此呼應。工人們的連身工作服是白色的,他們的手上戴著蒼白如死屍顏色的橡膠手套。光線是凍結的,死氣沉沉,像個鬼魂。只有從顯微鏡的黃色槍口上,它才能借得某種豐富而帶著生氣的物質,像是奶油一樣沿著擦亮的試管放好,一道道看來甜美多汁的條紋沿著工作桌長長地往後延伸。
「而這個呢,」中心主任打開了門:「是受精室。」
孵化與制約中心主任在幾乎聽不到呼吸聲的寂靜中踏進房間裡時,在心不在焉、自言自語似的嗡嗡聲響或口哨聲裡,三百個受精作業員彎著腰對著他們的儀器,徹底投入在全神貫注的專注狀態中。一大隊新來的學生,個個都非常年輕,臉頰粉嫩又乳臭未乾,緊張兮兮、甚至帶點自卑地跟在主任後面進來了。他們每個人都帶著一本筆記本,每當這位偉人開口時,他們就拼命地做筆記。直接從老前輩口中聽到的經驗談,這可是難得的榮幸。中倫敦孵化與制約中心主任總是堅持親自引導他的新學生在各部門走一遭。
「只是給你們一個整體概念,」他會這樣向他們解釋。因為當然了,如果他們打算很有腦筋地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一定有某種整體概念——不過如果他們打算成為社會裡優良又快樂的一分子,這種概念要盡可能的少。因為就像人盡皆知的,特殊性導致美德與快樂;普遍性則是知性上的必要之惡。並不是哲學家,而是做線鋸的人跟收集郵票的人構成社會的骨幹。
「明天,」他會補上這麼一句話,同時用略帶威脅性的和藹態度對他們微笑:「你們會定下來做嚴肅的工作。你們不會有時間了解大局。同時⋯⋯」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