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工教授【氣的四部曲】套書 | 拾書所

王唯工教授【氣的四部曲】套書

$ 1,050 元 原價 1,050
人生總有終曲,氣的樂章永悠揚
緬懷王唯工教授 氣學四部曲紀念特價75折

氣的樂章(2010年新版)
氣與精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
超越DNA的革命性發現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 名中醫馬光亞
共同推薦

我們的十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本書作者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水的漫舞(2010年新版)
《氣的樂章》姊妹作。水腫與老化的關係,健康飲食的全新觀點
排毒、排酸、減肥、美容的理論根據 《氣的樂章》姊妹作
台大校長李嗣涔專文推薦

水是陰,氣是陽;氣不足則水起,水排除則氣至。
任何一個永續不斷的系統,一定要週而復始,不能讓廢料堆積;正如汽車要排放廢氣,城市要收垃圾、排污水。對身體這個精密複雜的系統來說,最大量、最普遍的廢氣便是二氧化碳。在《氣的樂章》一書中,作者清楚地說明了氣即共振,解釋養份在人體中的運送;本書則進一步揭露,人體要健康,除了養份能順利輸送,還要廢料能順利排除。所謂廢料,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酸水的堆積,便形成我們所俗稱的「水腫」。但到目前為止,一般人只知「排毒」、「排酸」,卻不知道所謂「酸」和「毒」,正是人體沒有排出的廢料──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在本書中,作者以其結合中西醫的背景,並以精簡而邏輯清楚的方式,說明二氧化碳如何產生、如何堆積,如何形成幾個不同階段的水腫;更重要的,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消除水腫,邁向真正沒有病痛、不會老化的人生。「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有了這兩方面的知識,我們都有機會預約一百二十歲的未來。

氣血的旋律
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臟為血液之幫浦──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
《氣的樂章》、《水的漫舞》延伸巨作
氣的饗宴,血的旋律
洞悉病毒感染、高血壓與心血管堵塞

人類本身的氣血共振特性,係取決於以氣為藍圖的循環系統,這是從胚胎時期就已經開始的。透過這個循環系統,血管與血液提供了全身所需的氧氣與營養。本書解析血液運行的分配與調控,並深度探討了病毒感染 、高血壓、心血管堵塞在脈診臨床上的全新發現及其成因:

一、病毒感染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免疫力降低及血液流動遲緩所引起的各種併發症,感冒就是最耳熟能詳的一個例子。
二、高血壓最普遍的成因,是腦子缺氧。腦子缺氧可能是許多老化或慢性病的共同起源,其中失眠、老年癡呆、高血壓、腦中風等大病。高血壓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肺功能不良,造成交換氧氣能力不足。
三、俗稱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無形殺手,一旦發作,不死也半條命,透過脈象比對,病患血液的堵塞點在中焦、在肺經,與膀胱經的交會點附近,也就是中醫所指之膏肓。

本書係《氣的樂章》、《水的漫舞》的延伸鉅作,隱然帶有總結意味。也是王唯工教授秉持「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為發揚漢唐醫學的又一「氣」的饗宴。

病毒感染
當人體受到病毒的感染,免疫力受到壓制,身體的反應與休克是有些相像的。當身體大量失血時,循環系統會關閉到手腳、消化系統等次要的組織,只維持心肺、腦幹等呼吸及循環的最原始功能。而對抗傷寒則是比較溫和的調整,可視為輕度的休克,血液也以維護心肺等重要器官為主,其他的功能,就以最低血液試著維持。當病毒急性感染時,免疫力就受到抑制,如果變成慢性而長期的感染,則可能併發甲狀腺功能、肝炎,甚至糖尿病、老人癡呆等更嚴重而難以恢復的慢性病。

高血壓
高血壓的可能成因,簡單來說是因為重要器官缺氧,而且這個缺氧狀態已無法以大小動脈的微調以及心臟壓出血壓波型的調整,來達到提供更多氧氣的目的。生理只好以病態的方式來補救這個器官的需求──升高血壓。引起高血壓最普遍的原因──腦子缺氧。腦子缺氧可能是許多老化或慢性病的共同起源,其中包括失眠、老年癡呆、高血壓、腦中風等大病。高血壓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成因──肺功能不良,造成交換氧氣能力不足。當肺功能不良時,血液供應雖然沒有問題,但是血中的氧氣濃度卻不高,在血液的含氧量不夠的情形下,只好以增加供血量來補救。

心血管阻塞
俗稱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無形殺手,一旦發作,不死也半條命。這個病可能就是古人所說的「病入膏肓」。在比對了病人的脈象後發現,血液的堵塞點在中焦、在肺經,與膀胱經的交會點附近,也是就中醫之膏肓所在。因為係血流堵塞的部位,病患在此位置附近的穴道,都會有瘀而呈黑色或暗紅色。這提示了經絡及臟象的觀念,以及內臟疾病可以外治的可能。要治療心肌梗塞,一方面要服用增強第四及第七諧波能量的歸經藥方。同時也要以外治方式將在膏肓附近穴道的瘀以外力協助化去,就能很快獲得改善,再經由脈診追蹤就能痊癒。

氣的大合唱
人體、科學、古今中醫藥,齊唱未病先治之歌
自王唯工教授於《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出以「共振」來解釋血液循環的新理論後,陸續以《水的漫舞》解釋所謂「酸」和「毒」正是人體沒有排出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又以《氣血的旋律》發表關於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堵塞的全新發現及成因。他以自成一家的理論為中醫開始奠定科學的基礎。

本書作者主導的研究結果顯示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共振頻和諧波,研究結果更登上了當時重要媒體的頭版頭條。他在本書中指出,中醫的治療在生病的初期二個階段最為有效,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後,已發生明顯的器官或組織病變,此時西醫便能精確掌握。作者主張「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原因即在此。

王唯工教授認為,中醫的特色在氣與經絡,中藥的特色則在性味與歸經,而其共通的元素便是氣,也就是共振,他以此為基礎,深入剖析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並與中醫藥的經典古籍不斷交互對照驗證。氣、中醫藥與科學方法,在本書中一同合唱出動人的樂章,為王唯工教授又一「氣」的巨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