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田園地景之美及家族情感的悠遠頌歌
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及永續議題之重磅巨作
細緻呈現鄉村家園及環境風光逐漸斑駁、褪色的過程,
卻在其中透露出屹立的希望及熱切的愛。
「我們的後代會如何評斷我們?他們會不會認定我們這一代常把一切事情都推向極端,世界在我們的手中開始崩解,而且勇氣太弱、智慧不足,只能逃避責任?還是會沐浴在我們種下橡樹的涼爽綠光中,並為我們感到驕傲,斷定我們是將事物從深淵中挽救回來的一代人,是敢於面對自身缺陷的一代人,是足以忽略彼此差異而願共同努力的一代人,是明智到足以看到生活不僅只於進店購物的一代人,更是能夠超越自我、建立了一個更美好,更公正之世界的一代人?」——詹姆士.瑞班克斯
詹姆士.瑞班克斯的家位於英國湖區,三代務農,農場擁有悠久歷史,儼然成為地區古老光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一塊塊草地、悠閒吃草的牛羊、引來許多蝴蝶和昆蟲聚集的灌木圍籬等。詹姆士承襲了祖父傳統的畜牧方式,但當他脫離年少歲月,真正繼承農場時,這樣的景象卻已經歷了巨大變遷——年輕男女離開土地奔向城市,石造的穀倉也已坍塌,天空中只剩零星的飛鳥,經濟型態的轉移已成為農民日常的艱難處境……
本書以家族三代的經歷和見聞,闡述世界各地鄉村景緻如何慢慢被推向崩解的歷程,然而,本書不全然是舊式農村生活與生態的輓歌,瑞班克斯對這種生活型態的熱愛及對環境的奉獻,讓人看見無畏的希望。他跟隨過去人們的智慧領導,竭盡所能復甦他擁有的家園土地,更渴望將這樣的美好流傳。
瑞班克斯在書中,以優美文筆描繪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田園抒情畫,將童年時的田野風光及兒時回憶、鄉野農務學得的知識見聞訴諸筆下:他自幼跟著爺爺及父親整理農場,照顧牛羊,父親只喝自己親手從家中母牛擠出的奶水,食物也全是來自親手栽種的馬鈴薯和漿果。他從爺爺手裡認識各類植物及昆蟲的名字,更從土壤及大自然裡得到許多寶貴知識。
他們一家三代與自然環境及氣候搏鬥,卻敵不過經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爺爺最後一次將他抱著舉過肩去看鳥巢裡的幼鳥時,他感到爺爺的手在顫抖,一個時代也在無聲中悄然遠逝。在目睹時代悄然改變的路上,他說:「我的生活就是那趟路程的一面鏡子。那是進入荒野的路程,和潮流背道而馳的路程,我們踏著與現代相反的步伐,在最後一幅傳統的農業地景中前行。」隨後面臨父親的離世,他明白經營農場已是他必須一肩挑起的使命。
瑞班克斯在書中追憶三代人的生活,情真意切,讓人動容,更透過湖區見證的時代變遷反覆省思。祖父對於傳統價值的堅持,父親陷入經濟型態轉變的掙扎,傳承到他手中已是難以抗衡的時代巨流。一路走來,瑞班克斯堅信自然生態務必找出與未來共存之路。字裡行間有對於田野地景的憂慮,更有對遠景的期許。因為他明白,自己追尋的並非烏托邦的想像,更是單純且屬於全人類的棲息之地和遺產。
本書特色
●針對自然生態、環保議題、農業社會變遷及家族情感的跨領域書寫,面向豐富。
●文筆優美,情感真摯,是兼具情理的散文佳作。
●作者在英國號稱「最有名的農夫」,更被美國媒體稱為「英國農村的搖滾明星」。他積極運用網路社交平台經營農場事務,目前在推特擁有逾15萬粉絲。
得獎及推薦記錄
**已授英、日、韓、中、荷、德、挪、丹麥八國版權**
**2021年英國溫萊特(Wainwright Prize)自然寫作獎**
** 2021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政治寫作類初選**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每日郵報年度選書
電訊報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新政治家年度選書
獨立報年度選書
★亞馬遜書店自然書寫、環境對話、家庭社群暢銷冠軍★
熱烈好評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農業社會,讀書並接受更高的教育訓練是脫離原本勞動階級的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名門學校學位還決定與農事牲畜牛羊為伍,作為人生的志業,顯得惹人注目。瑞班克斯出身英國湖區,自學出身,後來得到牛津大學的歷史碩士學位後,選擇回家繼承農場。每天與品種羊為伍的他,並沒有捨棄優雅精緻的文筆和精緻鍛鍊的腦袋思考,把務農心得撰寫成書。他的文筆有自然主義式的關懷,「寂靜的春天」式對自然環境平衡的思索,但也沒有忽略成為農人有家族傳承的因素,更有在商言商的實際經營技術。作者博學,「文青」入鄉,很快就發現尊重自然跟賺錢是一個要取捨的兩難,但過於工業化也無助於提高市場精緻價格,這是另外一個兩難。2000 年後,英語世界這種入鄉從農的選項,英國有瑞班克斯,美國有哈佛大學畢業與先生務農著有《我的耕食生活》的克婷.津寶( Kristin Kimball)。放到台灣,碩士青農入鄉最有名的非宜蘭深溝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莫屬,勾起欲親土而不得的都市人無限嚮往。在高度資本主義化、商品化的二十一世紀,成為農人如何可能?脈絡雖然有差別,但頗能參照。而本書作者文筆優美,即便不去思考這些社會產業轉型大哉問,閱讀已能體會田園旖旎風光了。——毛奇(飲食文化工作者)
做一位農夫,瑞班克斯下筆若極富詩意與哲思的紀錄片導演,歸為「自然文學」的田園書寫一派也未遜風騷。他心知肚明打算走回舊路亟需時間、信心,盡全力使土地和生態系統再生。如何自如應付各種雪片飛來的帳單,還要照顧自家土地的生物多樣性,能否成功?也許瑞班克斯還會再以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寫下另一本書,敘說走在這條路的心路歷程與故事。——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
真是一本讀完還會想再讀一次,充滿智慧的好書!表面上講的是農業,但作者以優美清晰且溫柔的筆觸,將歷史、自然、工業發展、現代化等等龐大的系統,整編成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作者的第一手描述,深刻真實,值得所有關心環境與飲食的讀者,細細咀嚼。——朱慧芳(專欄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這是一部英國農夫家族三代的故事,以細膩散文描述四十年來的農村變遷,這也是臺灣農業正面臨的處境。傳統農耕帶給土地的負擔,農藥及化肥對環境的影響,瑞班克斯找到了解方,值得一讀。——余麗姿(農傳媒總編輯)
如果相信土壤有真理,你有多久沒有摸過土壤,踏進土壤了?農業和文化以土壤為根,當土壤消失,也許農業將會以另類方式呈現,但文化則會消失殆盡。——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作者歷經祖父的傳統畜牧與父親的近代企業式經營,終於選擇離開巴黎,回鄉務農,採用生態與農業並重的方式來過活。半農半文的他藉本書指出農業轉型的重點乃在農家與消費者的合力推動,其心路過程足供我國各界參考。——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
作者生長於英格蘭一處傳統的畜牧農家,與祖父及父親共同勞動的經驗,為他留下身為農民的驕傲與守護土地的胸懷。他以生動筆觸寫下巨變時代下農業的樣貌,還有許許多多在土地上認真求生的農民心聲。儘管台灣與英國的農耕風貌截然不同,但渴望貼近土地生活的人們,心中確有相同的夢想。現代與傳統,變革與守舊,未必是二者選一的僵局,從作者選擇與生態共存的勇氣中,也看見台灣未來的可能性。相信所有對農業懷抱理想的朋友,都能從本書中得到珍貴的啟發。——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及永續議題之重磅巨作
細緻呈現鄉村家園及環境風光逐漸斑駁、褪色的過程,
卻在其中透露出屹立的希望及熱切的愛。
「我們的後代會如何評斷我們?他們會不會認定我們這一代常把一切事情都推向極端,世界在我們的手中開始崩解,而且勇氣太弱、智慧不足,只能逃避責任?還是會沐浴在我們種下橡樹的涼爽綠光中,並為我們感到驕傲,斷定我們是將事物從深淵中挽救回來的一代人,是敢於面對自身缺陷的一代人,是足以忽略彼此差異而願共同努力的一代人,是明智到足以看到生活不僅只於進店購物的一代人,更是能夠超越自我、建立了一個更美好,更公正之世界的一代人?」——詹姆士.瑞班克斯
詹姆士.瑞班克斯的家位於英國湖區,三代務農,農場擁有悠久歷史,儼然成為地區古老光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一塊塊草地、悠閒吃草的牛羊、引來許多蝴蝶和昆蟲聚集的灌木圍籬等。詹姆士承襲了祖父傳統的畜牧方式,但當他脫離年少歲月,真正繼承農場時,這樣的景象卻已經歷了巨大變遷——年輕男女離開土地奔向城市,石造的穀倉也已坍塌,天空中只剩零星的飛鳥,經濟型態的轉移已成為農民日常的艱難處境……
本書以家族三代的經歷和見聞,闡述世界各地鄉村景緻如何慢慢被推向崩解的歷程,然而,本書不全然是舊式農村生活與生態的輓歌,瑞班克斯對這種生活型態的熱愛及對環境的奉獻,讓人看見無畏的希望。他跟隨過去人們的智慧領導,竭盡所能復甦他擁有的家園土地,更渴望將這樣的美好流傳。
瑞班克斯在書中,以優美文筆描繪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田園抒情畫,將童年時的田野風光及兒時回憶、鄉野農務學得的知識見聞訴諸筆下:他自幼跟著爺爺及父親整理農場,照顧牛羊,父親只喝自己親手從家中母牛擠出的奶水,食物也全是來自親手栽種的馬鈴薯和漿果。他從爺爺手裡認識各類植物及昆蟲的名字,更從土壤及大自然裡得到許多寶貴知識。
他們一家三代與自然環境及氣候搏鬥,卻敵不過經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爺爺最後一次將他抱著舉過肩去看鳥巢裡的幼鳥時,他感到爺爺的手在顫抖,一個時代也在無聲中悄然遠逝。在目睹時代悄然改變的路上,他說:「我的生活就是那趟路程的一面鏡子。那是進入荒野的路程,和潮流背道而馳的路程,我們踏著與現代相反的步伐,在最後一幅傳統的農業地景中前行。」隨後面臨父親的離世,他明白經營農場已是他必須一肩挑起的使命。
瑞班克斯在書中追憶三代人的生活,情真意切,讓人動容,更透過湖區見證的時代變遷反覆省思。祖父對於傳統價值的堅持,父親陷入經濟型態轉變的掙扎,傳承到他手中已是難以抗衡的時代巨流。一路走來,瑞班克斯堅信自然生態務必找出與未來共存之路。字裡行間有對於田野地景的憂慮,更有對遠景的期許。因為他明白,自己追尋的並非烏托邦的想像,更是單純且屬於全人類的棲息之地和遺產。
本書特色
●針對自然生態、環保議題、農業社會變遷及家族情感的跨領域書寫,面向豐富。
●文筆優美,情感真摯,是兼具情理的散文佳作。
●作者在英國號稱「最有名的農夫」,更被美國媒體稱為「英國農村的搖滾明星」。他積極運用網路社交平台經營農場事務,目前在推特擁有逾15萬粉絲。
得獎及推薦記錄
**已授英、日、韓、中、荷、德、挪、丹麥八國版權**
**2021年英國溫萊特(Wainwright Prize)自然寫作獎**
** 2021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政治寫作類初選**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每日郵報年度選書
電訊報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新政治家年度選書
獨立報年度選書
★亞馬遜書店自然書寫、環境對話、家庭社群暢銷冠軍★
熱烈好評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農業社會,讀書並接受更高的教育訓練是脫離原本勞動階級的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名門學校學位還決定與農事牲畜牛羊為伍,作為人生的志業,顯得惹人注目。瑞班克斯出身英國湖區,自學出身,後來得到牛津大學的歷史碩士學位後,選擇回家繼承農場。每天與品種羊為伍的他,並沒有捨棄優雅精緻的文筆和精緻鍛鍊的腦袋思考,把務農心得撰寫成書。他的文筆有自然主義式的關懷,「寂靜的春天」式對自然環境平衡的思索,但也沒有忽略成為農人有家族傳承的因素,更有在商言商的實際經營技術。作者博學,「文青」入鄉,很快就發現尊重自然跟賺錢是一個要取捨的兩難,但過於工業化也無助於提高市場精緻價格,這是另外一個兩難。2000 年後,英語世界這種入鄉從農的選項,英國有瑞班克斯,美國有哈佛大學畢業與先生務農著有《我的耕食生活》的克婷.津寶( Kristin Kimball)。放到台灣,碩士青農入鄉最有名的非宜蘭深溝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莫屬,勾起欲親土而不得的都市人無限嚮往。在高度資本主義化、商品化的二十一世紀,成為農人如何可能?脈絡雖然有差別,但頗能參照。而本書作者文筆優美,即便不去思考這些社會產業轉型大哉問,閱讀已能體會田園旖旎風光了。——毛奇(飲食文化工作者)
做一位農夫,瑞班克斯下筆若極富詩意與哲思的紀錄片導演,歸為「自然文學」的田園書寫一派也未遜風騷。他心知肚明打算走回舊路亟需時間、信心,盡全力使土地和生態系統再生。如何自如應付各種雪片飛來的帳單,還要照顧自家土地的生物多樣性,能否成功?也許瑞班克斯還會再以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寫下另一本書,敘說走在這條路的心路歷程與故事。——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
真是一本讀完還會想再讀一次,充滿智慧的好書!表面上講的是農業,但作者以優美清晰且溫柔的筆觸,將歷史、自然、工業發展、現代化等等龐大的系統,整編成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作者的第一手描述,深刻真實,值得所有關心環境與飲食的讀者,細細咀嚼。——朱慧芳(專欄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這是一部英國農夫家族三代的故事,以細膩散文描述四十年來的農村變遷,這也是臺灣農業正面臨的處境。傳統農耕帶給土地的負擔,農藥及化肥對環境的影響,瑞班克斯找到了解方,值得一讀。——余麗姿(農傳媒總編輯)
如果相信土壤有真理,你有多久沒有摸過土壤,踏進土壤了?農業和文化以土壤為根,當土壤消失,也許農業將會以另類方式呈現,但文化則會消失殆盡。——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作者歷經祖父的傳統畜牧與父親的近代企業式經營,終於選擇離開巴黎,回鄉務農,採用生態與農業並重的方式來過活。半農半文的他藉本書指出農業轉型的重點乃在農家與消費者的合力推動,其心路過程足供我國各界參考。——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
作者生長於英格蘭一處傳統的畜牧農家,與祖父及父親共同勞動的經驗,為他留下身為農民的驕傲與守護土地的胸懷。他以生動筆觸寫下巨變時代下農業的樣貌,還有許許多多在土地上認真求生的農民心聲。儘管台灣與英國的農耕風貌截然不同,但渴望貼近土地生活的人們,心中確有相同的夢想。現代與傳統,變革與守舊,未必是二者選一的僵局,從作者選擇與生態共存的勇氣中,也看見台灣未來的可能性。相信所有對農業懷抱理想的朋友,都能從本書中得到珍貴的啟發。——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