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精神臺灣詩 | 拾書所

文協精神臺灣詩

$ 300 元 原價 380
為什麼要讀臺灣詩?

如果您對「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句話耳熟能詳,那容我大膽地說:「欲知臺灣事,不可不讀臺灣詩。」這裡說的臺灣詩,專指在臺灣發展超過三百年的古典詩,不是現代詩。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臺灣古典詩,論內容之豐富、數量之多,遠超出大家的想像。從大歷史的時代動亂,到族群互動、海洋山川、風土民情、地景書寫、物產飲食等等,幾乎無所不包。但在過去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主軸的中小學國語文教育,並沒有機會讀到臺灣在地的古典詩。直到最近,一○八課綱要求古典詩詞應適當加入臺灣素材,才開始有所改變。據個人所知,新課綱的國高中國文教材,都有特定版本選入林幼春、賴和的古典詩。

筆者出身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研究唐詩博士論文研究臺灣古典詩,教學與服務經歷包括:國文教師二十年,臺灣文學教授也近二十年,擔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將近兩年。多年來,我研究主軸就是臺灣傳統詩社與古典詩,如何推廣普及臺灣文學,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臺灣古典詩,不但能讀得懂,更能讀出興趣,甚至受到感動,一直是我長久的心願。本書的出現,也是出自這樣的動機。

本書為何選定文協主題,為何是這四人?

以文協為主題的原因,自序中已有清楚說明,至於選定這四人,原因如下。

林獻堂擔任臺灣文化協會總理,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十多年,更遭遇二戰結束後的臺灣、中國、東亞的激烈政治動盪,其詩作之時代性特別鮮明。林幼春自一九二三年起先後擔任文協協理、臺灣民報社社長,一九二三~一九二五年間因治警事件入獄,而其詩才之高,被譽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人之一。蔡惠如不但是「新民會」副會長、啟蒙刊物《臺灣青年》《臺灣民報》的重要推手,也在治警事件中入獄,其獄中詩詞精采動人,極具代表性。

至於賴和是文協理事,被認為是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最重要的推動者,但他其實也是擅長寫古典詩的詩人,一生創作之古典詩,數量遠多於新文學作品。他在新舊文學論戰時曾批評舊詩界之墮落、脫離現實,其後並以實際作品致力於舊詩改革。賴和漢詩所反映的抗爭與批判性格、關懷社會弱勢者的精神特別強烈,意義深刻。

再者,施如芳老師的序文,曾針對筆者挑選這四家提出精闢的看法:「其次要讓讀者讀一首詩得見一段歷史、一方風土、一個境界,其三,幾首詩貫通下來,看見人時時刻刻的豐富多變」,更可補充以上說明未盡之意。

上述四人現存作品多寡不一,其中以蔡惠如資料最少,至於林獻堂、林幼春、賴和都有詩集傳世,三人作品從數百首到上千首不等。尤其今年五月出版的《新編賴和全集》更是收錄完整的最新研究成果。需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林幼春的部分,主要是從筆者先前編寫的《林幼春集》(國立臺灣文學館,二○一一年)一書精選,重新加上白話譯解而來,事先已取得臺灣文學館的同意授權。


林幼春 作品簡介
林幼春舊學根柢深厚,少年時期曾跟隨廣東人梁子嘉學詩,受其嚴格訓練三年而有成,十九歲即以詠乙未抗日人物的〈諸將〉六首聞名。他作詩態度慎重,不輕易下筆,故現存詩作並不多,其代表作《南強詩集》是在他去世二十五年之後的一九六四年,始由其長子林培英編輯出版,共收錄各體詩四百六十多首。

論題材,幼春詩以關切時事為大宗,臺灣與中國時事是他關注的焦點,日本治臺的不合理措施以及侵略中國的野心,是他大力批判的對象。另外,他對世界局勢與時代新思潮,也保持相當程度的了解。論詩風,他的作品以慷慨壯烈為最鮮明的特徵,「骨氣」與「豪氣」每每流露於筆端,而散發出震動人心的巨大力量。

幼春不但詩藝精湛,而且由於他思想開通,品格崇高,又實際參與日治時期的文學、政治活動,其人其詩,向來倍受推崇。如陳虛谷便讚譽幼春詩文是「臺灣的最高峰」,張深切認為他是「臺灣詩壇的泰斗」「漢學界的臺灣第一才子」,楊雲萍則認為他是「臺灣三百年來最卓絕的詩人之一」,甚至說幼春詩未必比唐宋詩人遜色!另外,陳逢源則推崇幼春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人」之一。而中國大陸來臺的文人戴君仁、徐復觀、李漁叔等人也對幼春其人其詩大為折服。只要詳讀《南強詩集》,我們可以確信:林幼春詩的確是臺灣古典文學中璀燦而耀眼的一章!

本書選錄林幼春詩十三題十七首,內容大致涵蓋以下幾類,其一世局觀察與歷史人物詠讚,包括歌頌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巴黎和會與美國總統威爾遜、以及乙未抗日義勇軍領袖吳湯興。其二,參與文化協會及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入獄服刑的實錄,幼春投入請願運動,以詩作反映民心趨向,乃至其入獄前後的心境轉折,是臺灣抗日運動在文學史上的一頁寶貴資產。其三:有關臺灣歷史、山川、風土及個人抒懷之作,流露出幼春深刻的本土情懷與在地認同。


獄中感春賦落花詩以自遣

繫久懸知1景物非,強揩病眼弔斜暉2。九旬化碧將為厲,舉國招魂未忍飛3。歷劫尚當甘墜落,幾生修得到芳菲?4因5風寄謝枝頭鳥,極口催歸何處歸?

【譯解】
我被關在牢中已久,但可以想像季節推移,外界景物都已改變了,只能勉強擦拭著病眼,憑弔即將消逝的斜陽。被判刑三個月,如果我病死獄中,將化為碧血、變成厲鬼,使日本當局不安,但想到全國人民將為我招魂,我的魂魄不忍就此飛去,仍眷戀庇護著我們的家園。雖經歷如此劫難,但我仍甘願墜落此獄中,就如同春花易逝,但得以芬芳傳播人間,這都是不知幾世才能修來得以明志的機會。但願藉著風的幫助,我要寄語謝謝枝頭小鳥的好意提醒,你努力啼叫著似乎催我趕快回家,然而我又哪有回家的自由呢?

【注釋】
1. 繫,被關於牢中。懸知,非親眼所見,因憑空懸想而知。
2. 揩,音「ㄎㄞ」,擦拭。斜暉,即夕陽,暗示時間消逝。
3. 九旬化碧將為厲,舉國招魂未忍飛:九旬,九十天。一旬為十天,因林幼春被判刑三個月,故云「九旬」。化碧,據說忠臣烈士死後,藏其血三年,將化為碧綠色。厲,惡鬼。「未忍飛」,《南強詩集》頁四十二作「未免飛」,但原詩曾發表於《臺灣詩薈》第十八號,及林幼春獄中詩手稿,均作「未忍飛」,就詩意判讀,「忍」較「免」佳。
4. 歷劫尚當甘墜落,幾生修得到芳菲:尚當,還可以承受。芳菲,花草的香氣。
5. 因,憑藉。

【賞析】
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林幼春因「治警事件」而入獄服刑,先後有相關詩作甚多首,包括入獄前所寫的〈吾將行〉、及入獄後所寫的〈獄中聞畫眉〉〈再聞畫眉〉〈獄中寄內〉〈詠史〉〈四月十五夜鐵窗下作〉〈獄中十律〉和本詩等。

本詩借詠落花而言志,以細緻纏綿的筆法,寫對國族之大愛,讀來悽惻而壯美,藝術性極高。落花,在文學中常是青春凋謝的象徵,在本詩林幼春則以落花隱喻他瘦弱的病體陷身牢中的噩運,運用貼切。起筆兩句慨歎入獄已久,景物全非,韶光易逝,斜暉的場景鋪寫,令人想起李商隱〈落花〉詩:「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遰送斜暉……」的淒美情境。三、四句一聯甚佳,寫出至死猶烈的壯志,以及不忍捨去的惓惓赤忱。而落花飄零,飛飛欲墜,狀似不忍離去,碧血黃花,雖死猶生,又能以花喻人,兩相映照,描寫極高妙。五、六句同樣扣緊「落花」以抒懷,前句是描述堅定不悔的志向,後句則暗指節操之純潔不染雜塵,並宣誓終生努力修為,不改夙志的決心。七、八句在連續高亢的情緒之後,為之一挫,回到眼前景,感慨有家歸不得,喪失自由的無奈。

文天祥作於獄中的〈正氣歌〉,以浩蕩雄渾的悲壯風格為人所熟知,相較之下,林幼春此詩能將「陽剛」與「陰柔」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鎔而為一,於纖柔中見豪情,純就藝術效果而言,其成就未必比〈正氣歌〉遜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