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彷彿如詩人所說的,一直在春日的森林徘徊、尋覓與探索,
享受人文藝術變換的風景,
也一直作為一個搜索者,探測文化教育這條道路能夠鋪設到多遠的天涯……
我一直在美好的願景中,希望為臺灣撒下更多人文種籽。
──簡靜惠
一代人做一代事,成就一代的累積!
洪建全基金會成立五十年,
與臺灣文化發展進程緊緊相扣,
在每一個關鍵點上,率先做出回應,
由此,開創出更大格局,從「學習樹」蔓延為「知識森林」,
創造半世紀的繁華盛景。
洪建全基金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走在時代前端,持續大膽探索,回應時代需求……
1971年,在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社會動盪的時刻,洪建全先生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由簡靜惠擔任執行長,從此,「文化」的理念正式加入洪家事業版圖。洪建全基金會率先以文化、以教育以支持藝術,對臺灣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2年,創辦臺灣第一本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是臺灣出版界的創舉,培養了許多素養極高的書評家與作家;1974年,創辦「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培養許多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家,也為孩子提供了更好、更優質的兒童讀物。
1975年,成立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一般家庭音響設備不普及的時代,成為一座「視聽教育基地」,裝設優良的影音設備,以音樂文化和兒童教育為主軸,舉辦包括演奏會、音樂講座等活動。也設置兒童閱覽室,讓孩子更早體驗多元的學習領域。
1975年,基金會支持調查與出版臺灣傳統音樂研究、民俗音樂採集,邀請恆春老歌手陳達演唱並出版《陳達和他的歌》唱片;1978年,陳達的歌聲隨著雲門舞集《薪傳》的演出,喚醒、凝聚了臺灣人對土地的情感。
1974年開始支持雲門舞集「用自己的音樂,跳自己的舞」,贊助臺灣音樂家的原創音樂,如賴德和的《白蛇傳》、許博允的《哪吒》、李泰祥的《吳鳳》、馬水龍的《燭》、史惟亮的《小鼓手》等等,是基金會展開以「用文化贊助來播種」的開端。
1975年,錄製出版臺灣第一張民歌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支持年輕人「唱我們自己的歌」,由此,掀起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一波又一波的風潮,對臺灣流行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
1984年,成立「文經學苑」,在臺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以文化為前導,經濟作基礎,精進人文素養;1987年,成立「臺灣PHP素直友會」讀書會群,推動閱讀風氣,協助讀書會團體自主學習。1995年成立「敏隆講堂」開啟民間講學的風氣,以文史哲藝為主軸,固守經典、扣合當代潮流,歷經四分之一世紀,賦予民間辦學的積極意義,重新找到維繫社會運作的力量。
面對現在與未來,基金會持續積極關注時代脈動,敏銳地作出回應與創見,從2007年創立覓空間開始,透過「覓計畫」中的問問題計畫、雨棚計畫與認養計畫,讓臺灣的藝術能夠創新、前衛,具有生命力……
【誠摯推薦】
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
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工作團隊的努力,都已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敏隆講堂」掀起臺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這是為臺灣厚培文化土壤。 ——許倬雲 歷史學者
洪建全基金會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在閱讀風氣消失的今天,面對出版社一直關掉,重慶南路的書店也剩下幾家,大家都忙著滑手機,敏隆講堂的人文課程能長期堅持,彌足珍貴。
——黃春明 作家
我覺得,洪建全基金會跟許多成功的基金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相似點,您有一個vision(眼光)、有一個使命感,您知道您在做什麼,在什麼時候做什麼,因此對社會有足夠的影響力。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基金會在每一個時期的創意與開展,都跟臺灣社會文化發展有緊密相聯的邏輯,我也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啟發,現在回頭看,彷彿基金會和我人生一直相伴。
關注一個不斷更新的題目,即時提供解答,就是洪建全基金會最大的本領,基金會向來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組織。
——詹宏志 作家,PChome董事長
在臺灣文學史上,《書評書目》最大特色在於包容性……我會認為《書評書目》最容易、也最快速反應出時代的關心議題……讀者也就很快的在書與評論間,找到嚴肅與認真的連結。
——楊照 作家,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享受人文藝術變換的風景,
也一直作為一個搜索者,探測文化教育這條道路能夠鋪設到多遠的天涯……
我一直在美好的願景中,希望為臺灣撒下更多人文種籽。
──簡靜惠
一代人做一代事,成就一代的累積!
洪建全基金會成立五十年,
與臺灣文化發展進程緊緊相扣,
在每一個關鍵點上,率先做出回應,
由此,開創出更大格局,從「學習樹」蔓延為「知識森林」,
創造半世紀的繁華盛景。
洪建全基金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走在時代前端,持續大膽探索,回應時代需求……
1971年,在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社會動盪的時刻,洪建全先生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由簡靜惠擔任執行長,從此,「文化」的理念正式加入洪家事業版圖。洪建全基金會率先以文化、以教育以支持藝術,對臺灣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2年,創辦臺灣第一本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是臺灣出版界的創舉,培養了許多素養極高的書評家與作家;1974年,創辦「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培養許多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家,也為孩子提供了更好、更優質的兒童讀物。
1975年,成立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一般家庭音響設備不普及的時代,成為一座「視聽教育基地」,裝設優良的影音設備,以音樂文化和兒童教育為主軸,舉辦包括演奏會、音樂講座等活動。也設置兒童閱覽室,讓孩子更早體驗多元的學習領域。
1975年,基金會支持調查與出版臺灣傳統音樂研究、民俗音樂採集,邀請恆春老歌手陳達演唱並出版《陳達和他的歌》唱片;1978年,陳達的歌聲隨著雲門舞集《薪傳》的演出,喚醒、凝聚了臺灣人對土地的情感。
1974年開始支持雲門舞集「用自己的音樂,跳自己的舞」,贊助臺灣音樂家的原創音樂,如賴德和的《白蛇傳》、許博允的《哪吒》、李泰祥的《吳鳳》、馬水龍的《燭》、史惟亮的《小鼓手》等等,是基金會展開以「用文化贊助來播種」的開端。
1975年,錄製出版臺灣第一張民歌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支持年輕人「唱我們自己的歌」,由此,掀起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一波又一波的風潮,對臺灣流行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
1984年,成立「文經學苑」,在臺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以文化為前導,經濟作基礎,精進人文素養;1987年,成立「臺灣PHP素直友會」讀書會群,推動閱讀風氣,協助讀書會團體自主學習。1995年成立「敏隆講堂」開啟民間講學的風氣,以文史哲藝為主軸,固守經典、扣合當代潮流,歷經四分之一世紀,賦予民間辦學的積極意義,重新找到維繫社會運作的力量。
面對現在與未來,基金會持續積極關注時代脈動,敏銳地作出回應與創見,從2007年創立覓空間開始,透過「覓計畫」中的問問題計畫、雨棚計畫與認養計畫,讓臺灣的藝術能夠創新、前衛,具有生命力……
【誠摯推薦】
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
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工作團隊的努力,都已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敏隆講堂」掀起臺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這是為臺灣厚培文化土壤。 ——許倬雲 歷史學者
洪建全基金會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在閱讀風氣消失的今天,面對出版社一直關掉,重慶南路的書店也剩下幾家,大家都忙著滑手機,敏隆講堂的人文課程能長期堅持,彌足珍貴。
——黃春明 作家
我覺得,洪建全基金會跟許多成功的基金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相似點,您有一個vision(眼光)、有一個使命感,您知道您在做什麼,在什麼時候做什麼,因此對社會有足夠的影響力。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基金會在每一個時期的創意與開展,都跟臺灣社會文化發展有緊密相聯的邏輯,我也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啟發,現在回頭看,彷彿基金會和我人生一直相伴。
關注一個不斷更新的題目,即時提供解答,就是洪建全基金會最大的本領,基金會向來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組織。
——詹宏志 作家,PChome董事長
在臺灣文學史上,《書評書目》最大特色在於包容性……我會認為《書評書目》最容易、也最快速反應出時代的關心議題……讀者也就很快的在書與評論間,找到嚴肅與認真的連結。
——楊照 作家,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