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歷史現場,
看見耶穌時代的帝國壓迫。
歷史上的耶穌,
是一位反抗不公義的革命與宗教領袖。
★ 解構、顛覆、重新認識!歷史上的凡人耶穌,如何活在他的時代
★ 紐約時報、亞馬遜、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第一名暢銷書
★《造神》、《伊斯蘭大歷史》作者雷薩.阿斯蘭暢銷經典
★鄭仰恩、葉浩,宗教與政治學領域兩大學者齊力推薦
西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是一塊被佔領的土地,整個猶太地方到處駐紮了羅馬軍團。當時巴勒斯坦已歷經五百年連續殖民,巴比倫人、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軍隊、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國都曾佔領與統治耶路撒冷。
西元前六十三年,羅馬帝國攻下了上帝之城,首先便與土地貴族結盟,猶太貴族與祭司成了帝國代理人,享受財富與權力。農民則苦於重稅,土地被侵奪,流離失所。羅馬任命的「猶太人的王」──希律王,以屬國國王身份統治當地,致力於將耶路撒冷羅馬化。希律王之後,整個猶太地區更進一步被改制為行省,由羅馬總督直接統治。
這就是耶穌誕生的時代背景。他出生在拿撒勒貧窮的木匠之家。他身邊滿是因羅馬統治而痛苦不堪的平民百姓。他一生的行誼,挑戰了史上最強大帝國──羅馬。
本書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看見歷史中的耶穌──他面對的壓迫,與他的反抗。作者解讀歷史文獻,重現耶穌的生平與時代,也追索耶穌作為反抗者的一面,後來被淡化、湮沒乃至遺忘的原因……
如同本書作者阿斯蘭所說:「當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本書重點介紹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祭儀式談起,佐以暗殺情節,逐步帶出公元前兩世紀中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及社會發展,特別是自馬加比反抗運動讓猶太人從塞琉古王國獲得短暫獨立、卻又在一百年後落入羅馬外來統治的困窘情境。耶穌就在此時出生在卑微的拿撒勒小城。
就在此一階段,出現了「第四哲學」,他們的基本信念是要藉助狂熱的一神信仰讓以色列從外邦的統治中解放,這也是本書原名「狂熱派」(Zealot)的緣由。面對殘酷無情的總督彼拉多以及羅馬統治者,狂熱派分子的憤怒和反抗一步步將猶太族群帶向集體反叛,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猶太戰爭以及悲壯的馬薩達集體自殺行動。
第二部
焦點轉到在猶太群眾的政治期待和想像中以「公開入城」的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他以憤怒的姿態潔淨聖殿的行動反映出他潛在的狂熱派特質。儘管耶穌不屬於後來和羅馬政權對抗的狂熱黨,但因他的彌賽亞理想對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構成威脅,且他的狂熱派論點也讓聖殿當局芒刺在背,他最終被羅馬人釘十字架。
第三部
耶穌想在人世間建立上帝國的運動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任務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作者指出,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基督教開始出現兩個不同而彼此競逐的詮釋體系:其中一派的領袖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另一派則由保羅帶領。這兩個團體彼此仇恨、水火不容,但雙方的競爭反而讓基督教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宗教。
原本雅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元七○年羅馬大軍夷平耶路撒冷,雅各門派在耶路撒冷一切也被殲滅。定義耶穌訊息的任務因此落在另一批新人身上:受過教育、住在城市、說希臘語的離散猶太人。為了使耶穌的訊息更能吸引外邦人,他們逐漸把擁有革命熱忱的耶穌轉變成羅馬化的半神,把企圖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壓迫的耶穌,轉變成與塵世無涉的彼世之人。
本書特色
就如現任教宗方濟各在他的書《讓我們勇敢夢想》中表達: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我們有責任去創造更好的世界,而不是躲回舊有的世界、撤退到防禦的盔甲後方。在雷薩.阿斯蘭《革命分子耶穌》中所呈現的歷史上的耶穌,也是一位改革者、一位試圖創造更好世界之人。
看見耶穌時代的帝國壓迫。
歷史上的耶穌,
是一位反抗不公義的革命與宗教領袖。
★ 解構、顛覆、重新認識!歷史上的凡人耶穌,如何活在他的時代
★ 紐約時報、亞馬遜、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第一名暢銷書
★《造神》、《伊斯蘭大歷史》作者雷薩.阿斯蘭暢銷經典
★鄭仰恩、葉浩,宗教與政治學領域兩大學者齊力推薦
西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是一塊被佔領的土地,整個猶太地方到處駐紮了羅馬軍團。當時巴勒斯坦已歷經五百年連續殖民,巴比倫人、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軍隊、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國都曾佔領與統治耶路撒冷。
西元前六十三年,羅馬帝國攻下了上帝之城,首先便與土地貴族結盟,猶太貴族與祭司成了帝國代理人,享受財富與權力。農民則苦於重稅,土地被侵奪,流離失所。羅馬任命的「猶太人的王」──希律王,以屬國國王身份統治當地,致力於將耶路撒冷羅馬化。希律王之後,整個猶太地區更進一步被改制為行省,由羅馬總督直接統治。
這就是耶穌誕生的時代背景。他出生在拿撒勒貧窮的木匠之家。他身邊滿是因羅馬統治而痛苦不堪的平民百姓。他一生的行誼,挑戰了史上最強大帝國──羅馬。
本書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看見歷史中的耶穌──他面對的壓迫,與他的反抗。作者解讀歷史文獻,重現耶穌的生平與時代,也追索耶穌作為反抗者的一面,後來被淡化、湮沒乃至遺忘的原因……
如同本書作者阿斯蘭所說:「當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本書重點介紹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祭儀式談起,佐以暗殺情節,逐步帶出公元前兩世紀中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及社會發展,特別是自馬加比反抗運動讓猶太人從塞琉古王國獲得短暫獨立、卻又在一百年後落入羅馬外來統治的困窘情境。耶穌就在此時出生在卑微的拿撒勒小城。
就在此一階段,出現了「第四哲學」,他們的基本信念是要藉助狂熱的一神信仰讓以色列從外邦的統治中解放,這也是本書原名「狂熱派」(Zealot)的緣由。面對殘酷無情的總督彼拉多以及羅馬統治者,狂熱派分子的憤怒和反抗一步步將猶太族群帶向集體反叛,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猶太戰爭以及悲壯的馬薩達集體自殺行動。
第二部
焦點轉到在猶太群眾的政治期待和想像中以「公開入城」的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他以憤怒的姿態潔淨聖殿的行動反映出他潛在的狂熱派特質。儘管耶穌不屬於後來和羅馬政權對抗的狂熱黨,但因他的彌賽亞理想對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構成威脅,且他的狂熱派論點也讓聖殿當局芒刺在背,他最終被羅馬人釘十字架。
第三部
耶穌想在人世間建立上帝國的運動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任務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作者指出,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基督教開始出現兩個不同而彼此競逐的詮釋體系:其中一派的領袖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另一派則由保羅帶領。這兩個團體彼此仇恨、水火不容,但雙方的競爭反而讓基督教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宗教。
原本雅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元七○年羅馬大軍夷平耶路撒冷,雅各門派在耶路撒冷一切也被殲滅。定義耶穌訊息的任務因此落在另一批新人身上:受過教育、住在城市、說希臘語的離散猶太人。為了使耶穌的訊息更能吸引外邦人,他們逐漸把擁有革命熱忱的耶穌轉變成羅馬化的半神,把企圖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壓迫的耶穌,轉變成與塵世無涉的彼世之人。
本書特色
就如現任教宗方濟各在他的書《讓我們勇敢夢想》中表達: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我們有責任去創造更好的世界,而不是躲回舊有的世界、撤退到防禦的盔甲後方。在雷薩.阿斯蘭《革命分子耶穌》中所呈現的歷史上的耶穌,也是一位改革者、一位試圖創造更好世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