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跌進情緒裡,都是提取答案的機會
你需要的安慰、靈感與答案,都在遺書裡得到解答
寫給自己的禮物:揮別執念,整頓情緒,像一種靜心,傾聽內境的聲音。
寫給親友的心意:從感謝開始,清理與拾起遺忘的情分,讓愛再度流動。
【用遺書摸索出人生想望的形狀】
寫下你的在意、失落、悲傷、焦慮和感謝,
你需要的安慰、靈感與答案,都在遺書裡得到解答。
【改寫那些卡住的念頭】
為情緒引路,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日常,
釐清生命順序,重新設定,
畫下句點,是為了重新開始。
每個人都會有陷入情緒困境的時刻,你的情緒並不一定代表你,觀察它,接受它,讓負面穿透而非停留。直視與放下,終結負面循環,當你不回應,它最終只能離開。透過書寫遺書,先關上自己內心紛雜的聲音,才有時間思考與解決問題。
跟著作者一起進入,了解它、談論它、寫下它,像剝洋蔥一般層層掀開,在回望中看見不同的視角,從情感的投射中,一起體悟,一起放下。把每個念頭、每個煩惱都回到心的原點,把這裡!現在!的這個瞬間找回來,不知不覺間,也找到了自己。
【當黑暗來襲,站在死亡面前】
當情緒如海嘯來臨,每件小事都變成折磨;覺得活著好累,連呼吸的力氣都沒有;憂鬱彷彿永不散去的烏雲,好像再也無法快樂了 ;好像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孤單常在不知不覺中悄悄來訪,寂靜的空氣讓人窒息。
不管什麼年齡、什麼出身、什麼地位、什麼學歷……每個人都有自己斷不了、捨不得、離不開的人、事、物和心情。害怕挑戰、害怕權威、害怕選擇、害怕親密關係、害怕孤獨、害怕疾病、害怕災難、害怕死亡……
遺書與身心問題向來是稍嫌沈重的話題,不適合拿來在餐桌上閒聊,死亡更是文化中的禁忌。但當自己,又或是身旁的朋友與家人,被情緒的烏雲籠罩,不管願不願意相信,或著是不是準備好面對,問題已經在眼前,你再也無法逃開。你不用無所畏懼,但至少毫無遺憾,在生與死中安頓,方能結束,才能開始。
【在遺書中讀懂自己】
透過練習寫遺書,帶你釐清生命順序,發掘內心深處的想望,讓你在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刻,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看到自己內在因為恐懼、生存和害怕衝突,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而有很多想做的事,卻遲遲沒有去做。什麼是真正想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清清楚楚。那些對生命不重要的東西,可以除之後快。
面對死亡,你不用無所畏懼,但至少毫無遺憾,在生與死中安頓,方能結束,才能開始。把每個念頭、每個煩惱都回到心的原點,把這裡!現在!的這個瞬間找回來,不知不覺間,也找到了自己。
【你不是想太多,你是生病了】
對於大多沒有經歷過憂鬱症的人來說,憂鬱症似乎等同難過、悲傷,又或者是因為生命中遭遇了重大挫折。生活中有時不順遂與低潮是很正常,甚至是健康的情緒反應,但憂鬱症並不僅僅是如此,它能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
那些曾經熱愛的興趣和話題再也無法打動你,無法專心也無法放鬆,睡不著也無法清醒。人們很難想像被憂鬱症的巨網緊緊纏繞、束縛,完全無法掙脫的感受 ,一個溺水的人,越是掙扎越是往下沉,在那裡,隧道的盡頭沒有光。
不管什麼年齡、什麼出身、什麼地位、什麼學歷……每個人都有自己斷不了、捨不得、離不開的人、事、物和心情。害怕挑戰、害怕權威、害怕選擇、害怕親密關係、害怕孤獨、害怕疾病、害怕災難、害怕死亡……
【看不見的傷痕更深更疼】
憂鬱症並非簡單「心理脆弱」能夠解釋,它如同一張無法掙脫的巨網,將深陷其中的人緊緊纏繞。這個被污名化的疾病,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說出口,物質上毫不匱乏的人仍然有可能得到憂鬱症,愧疚與自責。對抗憂鬱症的過程不是浪費時間,不是打敗它,而是學習與它共處,憂鬱症有可能會再復發,接受這是自己的一部分,憂鬱也可以有正向的回饋。
要憂鬱症患者「樂觀一點」、「想開一點」,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暗示著憂鬱症患者是自願感到憂鬱,但憂鬱症從來都不是一種選擇,如果快樂與樂觀是個選項,沒有人會想在這樣黑暗的地方活著。
心理健康與身心疾病向來是稍嫌沈重的話題,死亡更是禁忌。但當自己,又或著是身旁的朋友與家人,被憂鬱的烏雲籠罩,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或著是不是準備好面對憂鬱症,問題已經在眼前,你再也無法逃開。
憂鬱症有許多面向,了解它,談論它,像剝洋蔥一般層層掀開,即使過程充滿淚水,卻是幫助你回到生活軌道的捷徑。
【你憑什麼憂鬱?憂鬱不是一種選擇】
你怎麼會憂鬱?像這樣的問題,即使別人不好意思開口問,自己也會不斷地質問自己。一提到憂鬱症,社會大眾卻總是認為一定要是生活困難、生命中遇到重大變故的人才會得到。沒有什麼沒有資格,憂鬱症可能是純粹巧合,一個小事件都能引爆,也許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是一時找不夠能聽你說話的人,你就是在人生的這個關口遇上了。
【卡住了,該怎麼辦?】
◆別人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別叫憂鬱快樂點
當自己無法相信卻要讓別人相信時,先接受自己有憂鬱症的傾向才有辦法改善,你不欠別人甚至是自己一個解釋,過往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根本也許不是那麼重要。
◆不要被念頭帶著走
你的情緒並不一定代表你,觀察它,接受他它,讓負面穿透而非停留,直視與放下,終結負面循環。當你不回應,它最終只能離開,靜坐,先關上自己內心紛雜的聲音才有時間思考與解決問題。
◆剝開洋蔥,擁有真正的力量
你是不是活在一個別人期待的角色裡,而不是你想成為的人,你的價值觀裡有多少東西是你自己的有多少是社會給你的?人是不斷追尋意義的生物,但有時候我們忘記那個意義是不是自己的,在能力範圍內,能放下什麼,多做什麼,朝那個「更像我的自己」前進。
◆改變自我認知,放過自己
你可以逃跑,我們都可以逃跑。等到可以面對的時候再回來也沒關係。有時候,暫時躲開或繞一段路,重新回來面對,反而可以看清楚自己真實的所在。
【靈魂有傷口的人,想結束的不是生命,是痛苦】
對於在憂鬱泥沼中掙扎的人,面對無止盡的痛苦,「結束」其實有很多面向。他們其實不是不了解生命可以很美好,也不想讓愛他們的人傷心,他們可能只是不想再當這個「自己」了,不願意再扮演這個被賦予的角色。不是想結束生命,只是想結束無止境的痛苦。
【人生而不平等,痛苦卻無二致】
曾被喻為「寶來F4」之一的香港寶來證券前總經理趙士懿Tommy,2008年因工作壓力太大罹患重度憂鬱症。出現幻聽,嚴重時下不了床,甚至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作為一個人們口中的人生勝利組,每天認真工作、努力生活,維持著別人眼中過得還不錯的人生,卻愈來愈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我無法給別人,甚至是給自己一個原因與交代,我什麼都有了,但我不快樂,非常不快樂。」
他人看到的成功畫面,酣暢淋漓、極盡歡喜的人生,並不一定代表著快樂。即使擁有人人稱羨的一切,也換不得憂鬱症的豁免權。外界眼中的金融菁英、年收X百萬起跳,年紀輕輕就有車有房,是女性心中最理想的結婚對象。看起來開朗明亮,在無人的暗處,卻浸染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無能為力。
【憂鬱打開生命所有的閘門】
「每個人都會有瀕臨憂鬱的日子,質疑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在與憂鬱症奮戰多年,Tommy深刻了解持續陷入情緒低潮,一直懷疑自己,對未來毫無期待並會想自殺一了百了的恐怖心情。因此發心創辦用心快樂社會企業,投身憂鬱症預防宣導工作,希望幫助到更多人避免得到憂鬱症。
他從黑暗走出來,希望幫助同樣遭遇的人。此書以Tommy親身經歷傳達出憂鬱症的負面感受與內心種種複雜的情境,並在探索的過程中,以實際應用的方法、技巧,似乎漸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曾經幫助Tommy走過憂鬱低潮的心理醫生詹佳真,兩人在書中也有精采對話,從專業角度,由淺入深到各個層次去理解憂鬱症。希望與正在經歷相同困難的人分享,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也了解憂鬱症是可以成功克服的病症。
詹佳真醫師為台灣知名心理醫生,現任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及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
你需要的安慰、靈感與答案,都在遺書裡得到解答
寫給自己的禮物:揮別執念,整頓情緒,像一種靜心,傾聽內境的聲音。
寫給親友的心意:從感謝開始,清理與拾起遺忘的情分,讓愛再度流動。
【用遺書摸索出人生想望的形狀】
寫下你的在意、失落、悲傷、焦慮和感謝,
你需要的安慰、靈感與答案,都在遺書裡得到解答。
【改寫那些卡住的念頭】
為情緒引路,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日常,
釐清生命順序,重新設定,
畫下句點,是為了重新開始。
每個人都會有陷入情緒困境的時刻,你的情緒並不一定代表你,觀察它,接受它,讓負面穿透而非停留。直視與放下,終結負面循環,當你不回應,它最終只能離開。透過書寫遺書,先關上自己內心紛雜的聲音,才有時間思考與解決問題。
跟著作者一起進入,了解它、談論它、寫下它,像剝洋蔥一般層層掀開,在回望中看見不同的視角,從情感的投射中,一起體悟,一起放下。把每個念頭、每個煩惱都回到心的原點,把這裡!現在!的這個瞬間找回來,不知不覺間,也找到了自己。
【當黑暗來襲,站在死亡面前】
當情緒如海嘯來臨,每件小事都變成折磨;覺得活著好累,連呼吸的力氣都沒有;憂鬱彷彿永不散去的烏雲,好像再也無法快樂了 ;好像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孤單常在不知不覺中悄悄來訪,寂靜的空氣讓人窒息。
不管什麼年齡、什麼出身、什麼地位、什麼學歷……每個人都有自己斷不了、捨不得、離不開的人、事、物和心情。害怕挑戰、害怕權威、害怕選擇、害怕親密關係、害怕孤獨、害怕疾病、害怕災難、害怕死亡……
遺書與身心問題向來是稍嫌沈重的話題,不適合拿來在餐桌上閒聊,死亡更是文化中的禁忌。但當自己,又或是身旁的朋友與家人,被情緒的烏雲籠罩,不管願不願意相信,或著是不是準備好面對,問題已經在眼前,你再也無法逃開。你不用無所畏懼,但至少毫無遺憾,在生與死中安頓,方能結束,才能開始。
【在遺書中讀懂自己】
透過練習寫遺書,帶你釐清生命順序,發掘內心深處的想望,讓你在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刻,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看到自己內在因為恐懼、生存和害怕衝突,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而有很多想做的事,卻遲遲沒有去做。什麼是真正想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清清楚楚。那些對生命不重要的東西,可以除之後快。
面對死亡,你不用無所畏懼,但至少毫無遺憾,在生與死中安頓,方能結束,才能開始。把每個念頭、每個煩惱都回到心的原點,把這裡!現在!的這個瞬間找回來,不知不覺間,也找到了自己。
【你不是想太多,你是生病了】
對於大多沒有經歷過憂鬱症的人來說,憂鬱症似乎等同難過、悲傷,又或者是因為生命中遭遇了重大挫折。生活中有時不順遂與低潮是很正常,甚至是健康的情緒反應,但憂鬱症並不僅僅是如此,它能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
那些曾經熱愛的興趣和話題再也無法打動你,無法專心也無法放鬆,睡不著也無法清醒。人們很難想像被憂鬱症的巨網緊緊纏繞、束縛,完全無法掙脫的感受 ,一個溺水的人,越是掙扎越是往下沉,在那裡,隧道的盡頭沒有光。
不管什麼年齡、什麼出身、什麼地位、什麼學歷……每個人都有自己斷不了、捨不得、離不開的人、事、物和心情。害怕挑戰、害怕權威、害怕選擇、害怕親密關係、害怕孤獨、害怕疾病、害怕災難、害怕死亡……
【看不見的傷痕更深更疼】
憂鬱症並非簡單「心理脆弱」能夠解釋,它如同一張無法掙脫的巨網,將深陷其中的人緊緊纏繞。這個被污名化的疾病,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說出口,物質上毫不匱乏的人仍然有可能得到憂鬱症,愧疚與自責。對抗憂鬱症的過程不是浪費時間,不是打敗它,而是學習與它共處,憂鬱症有可能會再復發,接受這是自己的一部分,憂鬱也可以有正向的回饋。
要憂鬱症患者「樂觀一點」、「想開一點」,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暗示著憂鬱症患者是自願感到憂鬱,但憂鬱症從來都不是一種選擇,如果快樂與樂觀是個選項,沒有人會想在這樣黑暗的地方活著。
心理健康與身心疾病向來是稍嫌沈重的話題,死亡更是禁忌。但當自己,又或著是身旁的朋友與家人,被憂鬱的烏雲籠罩,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或著是不是準備好面對憂鬱症,問題已經在眼前,你再也無法逃開。
憂鬱症有許多面向,了解它,談論它,像剝洋蔥一般層層掀開,即使過程充滿淚水,卻是幫助你回到生活軌道的捷徑。
【你憑什麼憂鬱?憂鬱不是一種選擇】
你怎麼會憂鬱?像這樣的問題,即使別人不好意思開口問,自己也會不斷地質問自己。一提到憂鬱症,社會大眾卻總是認為一定要是生活困難、生命中遇到重大變故的人才會得到。沒有什麼沒有資格,憂鬱症可能是純粹巧合,一個小事件都能引爆,也許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是一時找不夠能聽你說話的人,你就是在人生的這個關口遇上了。
【卡住了,該怎麼辦?】
◆別人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別叫憂鬱快樂點
當自己無法相信卻要讓別人相信時,先接受自己有憂鬱症的傾向才有辦法改善,你不欠別人甚至是自己一個解釋,過往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根本也許不是那麼重要。
◆不要被念頭帶著走
你的情緒並不一定代表你,觀察它,接受他它,讓負面穿透而非停留,直視與放下,終結負面循環。當你不回應,它最終只能離開,靜坐,先關上自己內心紛雜的聲音才有時間思考與解決問題。
◆剝開洋蔥,擁有真正的力量
你是不是活在一個別人期待的角色裡,而不是你想成為的人,你的價值觀裡有多少東西是你自己的有多少是社會給你的?人是不斷追尋意義的生物,但有時候我們忘記那個意義是不是自己的,在能力範圍內,能放下什麼,多做什麼,朝那個「更像我的自己」前進。
◆改變自我認知,放過自己
你可以逃跑,我們都可以逃跑。等到可以面對的時候再回來也沒關係。有時候,暫時躲開或繞一段路,重新回來面對,反而可以看清楚自己真實的所在。
【靈魂有傷口的人,想結束的不是生命,是痛苦】
對於在憂鬱泥沼中掙扎的人,面對無止盡的痛苦,「結束」其實有很多面向。他們其實不是不了解生命可以很美好,也不想讓愛他們的人傷心,他們可能只是不想再當這個「自己」了,不願意再扮演這個被賦予的角色。不是想結束生命,只是想結束無止境的痛苦。
【人生而不平等,痛苦卻無二致】
曾被喻為「寶來F4」之一的香港寶來證券前總經理趙士懿Tommy,2008年因工作壓力太大罹患重度憂鬱症。出現幻聽,嚴重時下不了床,甚至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作為一個人們口中的人生勝利組,每天認真工作、努力生活,維持著別人眼中過得還不錯的人生,卻愈來愈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我無法給別人,甚至是給自己一個原因與交代,我什麼都有了,但我不快樂,非常不快樂。」
他人看到的成功畫面,酣暢淋漓、極盡歡喜的人生,並不一定代表著快樂。即使擁有人人稱羨的一切,也換不得憂鬱症的豁免權。外界眼中的金融菁英、年收X百萬起跳,年紀輕輕就有車有房,是女性心中最理想的結婚對象。看起來開朗明亮,在無人的暗處,卻浸染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無能為力。
【憂鬱打開生命所有的閘門】
「每個人都會有瀕臨憂鬱的日子,質疑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在與憂鬱症奮戰多年,Tommy深刻了解持續陷入情緒低潮,一直懷疑自己,對未來毫無期待並會想自殺一了百了的恐怖心情。因此發心創辦用心快樂社會企業,投身憂鬱症預防宣導工作,希望幫助到更多人避免得到憂鬱症。
他從黑暗走出來,希望幫助同樣遭遇的人。此書以Tommy親身經歷傳達出憂鬱症的負面感受與內心種種複雜的情境,並在探索的過程中,以實際應用的方法、技巧,似乎漸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曾經幫助Tommy走過憂鬱低潮的心理醫生詹佳真,兩人在書中也有精采對話,從專業角度,由淺入深到各個層次去理解憂鬱症。希望與正在經歷相同困難的人分享,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也了解憂鬱症是可以成功克服的病症。
詹佳真醫師為台灣知名心理醫生,現任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及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