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諧趣連環圖文記錄四位作家、藝術家,於2012-2013年12月在斯德哥爾摩以裸奔抗議瑞典皇家文學院,在確定諾貝爾文學獎人選上的荒誕及對極權的曖昧。
-
★該書圖文並茂,以沉重又輕鬆的筆觸再現了經由光天化日下的驚人行動,身體也可以在瞬間讓世界注目。
-
藝術家裸奔是因為憤怒到了極點。
-
A streaking artist is the result of extreme anger.
-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荷塔.慕勒(Herta Müller)
-
高貴的肉體如眩目的閃電∕刺穿權貴把玩的歷史然後如歌如泣地遠逝
-
——引自長詩〈與六四亡靈一起裸奔〉,2012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廖亦武
-
這場裸奔抗議,其鋒芒蓋過了諾貝爾頒獎的所有儀式……
-
裸奔能成就劉霞的自由嗎?
-
——2000年美國西部筆會寫作自由獎得主 貝嶺
-
「不義的年代,健忘的世界。我,孟煌,手無寸鐵,我裸奔。」
-
——中國藝術家孟煌
-
天下裸奔——只有前行!
-
為了自由、為了人權。
-
裸奔始於一場小小的打賭。
-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劉曉波被關押在錦州監獄,未能至斯德哥爾摩領獎,中國藝術家孟煌以DHL將椅子從柏林寄到錦州監獄,椅子下落不明。隔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孟煌再度寄了一把椅子到瑞典文學院,希望轉交給莫言,帶回中國給囚禁中的劉曉波。椅子不是炸彈,孟煌認為莫言會帶椅子回中國,而小說家廖亦武則持相反看法。孟煌輸了,一場裸奔行動藝術,就此拉開序幕,在大雪紛飛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Konserthuset)外,在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諾貝爾頒獎典禮之際。
-
2013年,第二場裸奔,由一個裸奔漢發展成四個:孟煌、流亡作家貝嶺與王一梁(2021年逝)、2012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時間地點相同,這次訴求是以裸奔營救劉曉波以及他那被軟禁在北京家中的妻子劉霞,在全球逾百家媒體鎂光燈閃爍下,他們高呼:「劉曉波!劉霞!中國!自由!」接著被數十名瑞典警察撲倒、押入警車,最後無罪釋放,沒罰一克朗(瑞典幣)。
-
接連二年,孟煌獨裸,完成史無前例以裸奔抗議的行動藝術。
-
2013年的裸奔,在瑞典文化界引發各方的激烈討論。之所以引起爭論,主要原因在於馬悅然支持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
瑞典國家電視台(Sveriges Television AB,SVT)公佈了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院士激烈批評裸奔者、艾未未的兩封信。瑞典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文化版,刊出了貝嶺專訪〈詩歌是通向自由的鑰匙〉。出版《劉曉波文選》的瑞典威萊爾出版社(Weyler Förlag)創辦人斯旺尼塔(Svante Weyler),在瑞典國家電視台文化節目焦點單元為「裸奔」辯護。
-
從對裸奔事件的爭論,第三權,即媒體對事件的探討,都聚焦其深層的文學和國家的關係。乃至,瑞典文學院破歷史之例,其領導和「裸體犯」聯名為獄中作家呼籲,以示不認可馬悅然院士的立場。
-
當一個社會文明程度越高,包容性也就越大,容得下異音和批評。
-
裸奔主題是嚴肅的,過程曲折,尤其是2013年的那一裸,四個裸奔漢被關押、釋放的過程,以及他門的對話,透過孟煌和王一梁戲謔、幽默的文字,令人解頤。
-
此書圖文並俱,藝術家孟煌採用素描紀實,其表現風格直接、樸實,與裸奔的本質接近也更徹底。用素描意在以幽默,調侃中西方國家的權勢,亦調侃口惠而實不至的民主人士、政治家。
-
閱讀此書,你將會看到人性、友誼與在面對衝突時,西方的文明思維所給予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