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本,全面打造英語論述能力!
完整重現上台用英語發表論文的流程與步驟,
套用學術口語句型,讓你的口語發表專業又有說服力!
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工作者都會有開口用英語發表的機會,然而一直以來,國內普遍缺乏學術英語口語訓練,有時即便報告者的發表內容十分出色,卻受限於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致無法完整傳達研究論文的內容,失去了學術交流的意義。
本書的前身是暢銷書《英文研究論文發表︰口語報告指引》,自2010年出版迄今,已幫助無數研究者順利以英文發表論文。《論文全英語發表》為全新升級版,並加入母語為英語的臺師大翻譯所朱雯琪講師共同編寫。全書重新編排,新增句型範例,以因應目前大學全英語授課的迫切需求。
本書除了適合英文學術發表者,同樣適合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下,大學全英語EMI課堂上的師生。書中廣泛多元的學術表達情境,提供學生最好的學習鷹架 (scaffold)。
40種情境 + 800組句型 + 3場論文發表完整示範
本書從英語發音、重音、語調及語速等概念講起,先幫報告者奠定發音基礎,接著依據論文發表的實際進程,分為前言、本文、結語及問答四大階段,收錄開場白、議程、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總結、結束報告、問答等40種口語報告情境,超過800句真實自然的學術報告英語句型範例。另有三場完整的論文發表示範,提供口語報告現場的模擬想像,報告者只要依循書中的章節安排,參考句型範例,就可以順利完成一場出色的口語報告。
美式發音MP3,完美演繹口語發表的發音、語調及語速
全書例句由美式發音的專業錄音員錄製,模擬論文發表的實際語速,方便讀者參考使用,有效建立以英語發表口語報告的信心!
本書適用對象
1. 大學全英語授課EMI 師生
2. 課堂上以英語作口語報告的學生
3. 出國發表論文的碩博士生及大學教授
4. 參加學術座談會、小組討論的與會者
5. 對學術英文口語有興趣的人士
自序
筆者記得以前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就讀博士班時,感覺壓力最大的還不是應付大小考試和撰寫英文論文,反而是上台面對任課教授和全班同學作口語報告 (oral presentation)。畢竟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對於考試和撰寫報告已經身經百戰,痛苦既久也就甘之如飴。可是到台上以口語發表研究所得,又要用英語進行,這是我在臺灣讀哲學系所未曾有過的經驗,因此準備起來格外緊張辛苦。
其實在美國求學過程中要用英語表達意見想法的機會還真是不少,除了上台作報告之外,還有許多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教授問題、和同學討論以及專題討論 (seminar)、論壇 (forum)、研討會議 (conference/ colloquium) 等場合都需要以口語與美國教授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溝通,這些都跟在臺灣上課著重聽課抄筆記的情形有天壤之別,壓力不可謂不大。
美國許多大學體察到外國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表達學術內容的困難,也會提供學術口語溝通 (academic oral communication) 的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在學術環境中做好溝通的工作。所謂學術環境包括課堂、實驗室、工作坊、研討會、座談會、演講和論文口試答辯等場合,而溝通的工作就包括口語報告、分組討論、辯論、教師晤談和演講等。主要是將自己在學術上的所思所得或研究內容,有效地透過口語表達方式讓學術社群中的成員理解,並可相互評論和交換心得。
當我知道德州大學開設一門課叫「學術溝通的文化」(Culture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時,馬上就選修,從中也獲益不少。修完課後不但在課堂上更有信心加入發言的行列,博士論文口試順利過關,而且在學術研討會上也較能自如使用英語報告和討論研究成果。之後回到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現改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任教,因教學上的需要將重心放在學術寫作的研究和教導上,也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研究論文寫作》的專書。另外,我也同時教授一門「學術溝通英文」(English for Academic Communication),基本上就遵循我在德州大學上課的模式,相當受到學生歡迎。當時國內開設類似課程的大專院校幾乎絕無僅有,大多數學校都把英語教學定位在實用性的課程,致力於教授日常生活用語和閱讀寫作上。
不過近十幾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力求發展,各大學之間競爭熾烈,學校不僅要求教授和研究生勤於撰寫研究論文,也鼓勵師生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用英語發表論文,增進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同時國內也有愈來愈多的學校開設全英語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 的課程,老師在課堂要用英語教授專業學科內容,學生也免不了被要求使用英語討論和回應老師的問題。但是目前不論是在會議上使用英語報告論文或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教學的成效都還未能盡如人意。記得我還在交通大學教書時,常有研究生問我:「老師,我拿到經費輔助要去國外的研討會發表論文,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用英文報告,好緊張,怎麼辦?」另外,也有學生告訴我,學校一些系所由外籍教授以英語授課,事實上都已經變成英語聽力課了,同學就算聽得懂也無法回應或討論,讓外籍教授和本國同學都同感挫折。
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臺灣的大學應該要注重學生在學術英文口語溝通上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修過英文課的同學就能用英語表達學術的內容和自己的見解,畢竟學術英語和一般生活英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必須針對學術英語的特性和要求加以訓練,才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達到正確傳達研究所得、流暢提出見解的目標。而未來才有信心到國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與國際學者互動交流。
國內目前市面上有關英文口語報告的書籍雖然不少,但大多是針對商業簡報或一般演說的情境,而應用在學術場合的英文口語溝通書籍則極為稀少。筆者找到少數幾本國外的教科書,但這些書並不是針對臺灣的學生編寫,因而無法完全解決臺灣學生在學術口語報告上的困難,也難以符合同學的需求。有鑑於此,筆者曾於2010年出版《英文研究論文發表:口語報告指引》,算是國內第一本以臺灣英文學習者為本位的學術英文口語報告專書。經過12年的流傳,本書受到許多大學師生的採用,而在即將邁入第6刷之際,眾文圖書公司決定重新改版,脫離原本《英文研究論文寫作》的書系(畢竟這不是寫作用書),改以《論文全英語發表:800句學術口語報告句型與應用》的全新書名和面貌上市,以符應目前大學以全英語教學的迫切需求。筆者也趁此次大幅翻修本書內容的機會,特別邀請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優秀的博士生朱雯琪 (Linda Chu) 共同修訂。Linda的母語是英語,在美國名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取得雙學士學位,具有多年教學、翻譯和編審的經驗,也在臺師大的英語學術素養中心擔任英語學術口說和寫作的輔導員,在本書修訂過程中提供了許多真實自然的學術報告句型和篇章範例。我們對全書的章節結構也作了調整,使全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希望這本升級版的新書能為有志於國際學術會議嶄露頭角的臺灣學子助上一臂之力。
這本書設定的主要讀者是國內大專院校的碩博士研究生,以及有發表研究壓力的教師。他們當中很多人並非主修英文系所,卻常被要求使用英語發表研究成果,感受到很大的焦慮。但用英語發表論文是與國際學術社群接軌的必備技能,再辛苦也應該用心去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另外,目前國內很多教師和學生在全英語的課程也必須使用英語作教學或報告,這本書也能提供許多英語發音的要訣、報告的基本架構和常用的英語句型,亦值得參考應用。
最後,筆者不忘呼籲國內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多多重視學術英文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發展,生活化的英語教學固然重要,但總不能讓大學生學習英文一直停留在如何與外國人打招呼、聊是非或到處吃喝玩樂的淺浮層次。尤其現在網路線上學習資源這麼豐富,學習英語的雜誌書籍充斥市面,這些生活英語難道不能讓大學生自學嗎?其實大學一般的英文教材很多只是高中單字文法的延伸,為何要到課堂上由老師花那麼多時間來教呢?以多數大學生的程度和能力按理應是可以應付自如的,他們缺乏的只是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態度。
如果把這些時間和資源轉而投注在學術英文的課程,或是由教師以英文教授專業課程,讓學生學習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專業學養、邏輯思維、乃至於創意理念等;或是讓英語與專業學科內容結合,開設科技英文、財經英文、醫護英文等課程,皆有助學生深化其學術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學習英語也能學以致用而產生實質的意義。以筆者任教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除了開設學術和專業英語的相關課程之外,還特別設置了「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提供同學在學術英語口說和寫作訓練的一對一諮詢輔導、工作坊、和自學資源等,培養學生在學術研究所需之高層次英語思考和表達能力,並可銜接各系所專業領域的全英語課程。如此細膩多元的英語學習環境之規劃建置,也讓本校榮獲教育部2021年核定「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中,全國四所「重點培育學校」之一,朝雙語標竿大學的目標邁進。
尤其我國政府已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於2030年將臺灣打造成為雙語國家,陸續推動各種厚植國人英語能力、建置軟硬體學習與應用環境的措施。我們在大學裡若要讓學生的英語能力符合學術研究和專業職場的需求,學術和專業英語才是值得努力和發展的方向,也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個人和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而本書則希望能在此過程中盡點綿薄之力,也請讀者不吝提出指教建議。
完整重現上台用英語發表論文的流程與步驟,
套用學術口語句型,讓你的口語發表專業又有說服力!
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工作者都會有開口用英語發表的機會,然而一直以來,國內普遍缺乏學術英語口語訓練,有時即便報告者的發表內容十分出色,卻受限於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致無法完整傳達研究論文的內容,失去了學術交流的意義。
本書的前身是暢銷書《英文研究論文發表︰口語報告指引》,自2010年出版迄今,已幫助無數研究者順利以英文發表論文。《論文全英語發表》為全新升級版,並加入母語為英語的臺師大翻譯所朱雯琪講師共同編寫。全書重新編排,新增句型範例,以因應目前大學全英語授課的迫切需求。
本書除了適合英文學術發表者,同樣適合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下,大學全英語EMI課堂上的師生。書中廣泛多元的學術表達情境,提供學生最好的學習鷹架 (scaffold)。
40種情境 + 800組句型 + 3場論文發表完整示範
本書從英語發音、重音、語調及語速等概念講起,先幫報告者奠定發音基礎,接著依據論文發表的實際進程,分為前言、本文、結語及問答四大階段,收錄開場白、議程、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總結、結束報告、問答等40種口語報告情境,超過800句真實自然的學術報告英語句型範例。另有三場完整的論文發表示範,提供口語報告現場的模擬想像,報告者只要依循書中的章節安排,參考句型範例,就可以順利完成一場出色的口語報告。
美式發音MP3,完美演繹口語發表的發音、語調及語速
全書例句由美式發音的專業錄音員錄製,模擬論文發表的實際語速,方便讀者參考使用,有效建立以英語發表口語報告的信心!
本書適用對象
1. 大學全英語授課EMI 師生
2. 課堂上以英語作口語報告的學生
3. 出國發表論文的碩博士生及大學教授
4. 參加學術座談會、小組討論的與會者
5. 對學術英文口語有興趣的人士
自序
筆者記得以前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就讀博士班時,感覺壓力最大的還不是應付大小考試和撰寫英文論文,反而是上台面對任課教授和全班同學作口語報告 (oral presentation)。畢竟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對於考試和撰寫報告已經身經百戰,痛苦既久也就甘之如飴。可是到台上以口語發表研究所得,又要用英語進行,這是我在臺灣讀哲學系所未曾有過的經驗,因此準備起來格外緊張辛苦。
其實在美國求學過程中要用英語表達意見想法的機會還真是不少,除了上台作報告之外,還有許多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教授問題、和同學討論以及專題討論 (seminar)、論壇 (forum)、研討會議 (conference/ colloquium) 等場合都需要以口語與美國教授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溝通,這些都跟在臺灣上課著重聽課抄筆記的情形有天壤之別,壓力不可謂不大。
美國許多大學體察到外國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表達學術內容的困難,也會提供學術口語溝通 (academic oral communication) 的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在學術環境中做好溝通的工作。所謂學術環境包括課堂、實驗室、工作坊、研討會、座談會、演講和論文口試答辯等場合,而溝通的工作就包括口語報告、分組討論、辯論、教師晤談和演講等。主要是將自己在學術上的所思所得或研究內容,有效地透過口語表達方式讓學術社群中的成員理解,並可相互評論和交換心得。
當我知道德州大學開設一門課叫「學術溝通的文化」(Culture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時,馬上就選修,從中也獲益不少。修完課後不但在課堂上更有信心加入發言的行列,博士論文口試順利過關,而且在學術研討會上也較能自如使用英語報告和討論研究成果。之後回到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現改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任教,因教學上的需要將重心放在學術寫作的研究和教導上,也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研究論文寫作》的專書。另外,我也同時教授一門「學術溝通英文」(English for Academic Communication),基本上就遵循我在德州大學上課的模式,相當受到學生歡迎。當時國內開設類似課程的大專院校幾乎絕無僅有,大多數學校都把英語教學定位在實用性的課程,致力於教授日常生活用語和閱讀寫作上。
不過近十幾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力求發展,各大學之間競爭熾烈,學校不僅要求教授和研究生勤於撰寫研究論文,也鼓勵師生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用英語發表論文,增進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同時國內也有愈來愈多的學校開設全英語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 的課程,老師在課堂要用英語教授專業學科內容,學生也免不了被要求使用英語討論和回應老師的問題。但是目前不論是在會議上使用英語報告論文或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教學的成效都還未能盡如人意。記得我還在交通大學教書時,常有研究生問我:「老師,我拿到經費輔助要去國外的研討會發表論文,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用英文報告,好緊張,怎麼辦?」另外,也有學生告訴我,學校一些系所由外籍教授以英語授課,事實上都已經變成英語聽力課了,同學就算聽得懂也無法回應或討論,讓外籍教授和本國同學都同感挫折。
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臺灣的大學應該要注重學生在學術英文口語溝通上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修過英文課的同學就能用英語表達學術的內容和自己的見解,畢竟學術英語和一般生活英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必須針對學術英語的特性和要求加以訓練,才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達到正確傳達研究所得、流暢提出見解的目標。而未來才有信心到國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與國際學者互動交流。
國內目前市面上有關英文口語報告的書籍雖然不少,但大多是針對商業簡報或一般演說的情境,而應用在學術場合的英文口語溝通書籍則極為稀少。筆者找到少數幾本國外的教科書,但這些書並不是針對臺灣的學生編寫,因而無法完全解決臺灣學生在學術口語報告上的困難,也難以符合同學的需求。有鑑於此,筆者曾於2010年出版《英文研究論文發表:口語報告指引》,算是國內第一本以臺灣英文學習者為本位的學術英文口語報告專書。經過12年的流傳,本書受到許多大學師生的採用,而在即將邁入第6刷之際,眾文圖書公司決定重新改版,脫離原本《英文研究論文寫作》的書系(畢竟這不是寫作用書),改以《論文全英語發表:800句學術口語報告句型與應用》的全新書名和面貌上市,以符應目前大學以全英語教學的迫切需求。筆者也趁此次大幅翻修本書內容的機會,特別邀請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優秀的博士生朱雯琪 (Linda Chu) 共同修訂。Linda的母語是英語,在美國名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取得雙學士學位,具有多年教學、翻譯和編審的經驗,也在臺師大的英語學術素養中心擔任英語學術口說和寫作的輔導員,在本書修訂過程中提供了許多真實自然的學術報告句型和篇章範例。我們對全書的章節結構也作了調整,使全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希望這本升級版的新書能為有志於國際學術會議嶄露頭角的臺灣學子助上一臂之力。
這本書設定的主要讀者是國內大專院校的碩博士研究生,以及有發表研究壓力的教師。他們當中很多人並非主修英文系所,卻常被要求使用英語發表研究成果,感受到很大的焦慮。但用英語發表論文是與國際學術社群接軌的必備技能,再辛苦也應該用心去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另外,目前國內很多教師和學生在全英語的課程也必須使用英語作教學或報告,這本書也能提供許多英語發音的要訣、報告的基本架構和常用的英語句型,亦值得參考應用。
最後,筆者不忘呼籲國內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多多重視學術英文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發展,生活化的英語教學固然重要,但總不能讓大學生學習英文一直停留在如何與外國人打招呼、聊是非或到處吃喝玩樂的淺浮層次。尤其現在網路線上學習資源這麼豐富,學習英語的雜誌書籍充斥市面,這些生活英語難道不能讓大學生自學嗎?其實大學一般的英文教材很多只是高中單字文法的延伸,為何要到課堂上由老師花那麼多時間來教呢?以多數大學生的程度和能力按理應是可以應付自如的,他們缺乏的只是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態度。
如果把這些時間和資源轉而投注在學術英文的課程,或是由教師以英文教授專業課程,讓學生學習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專業學養、邏輯思維、乃至於創意理念等;或是讓英語與專業學科內容結合,開設科技英文、財經英文、醫護英文等課程,皆有助學生深化其學術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學習英語也能學以致用而產生實質的意義。以筆者任教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除了開設學術和專業英語的相關課程之外,還特別設置了「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提供同學在學術英語口說和寫作訓練的一對一諮詢輔導、工作坊、和自學資源等,培養學生在學術研究所需之高層次英語思考和表達能力,並可銜接各系所專業領域的全英語課程。如此細膩多元的英語學習環境之規劃建置,也讓本校榮獲教育部2021年核定「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中,全國四所「重點培育學校」之一,朝雙語標竿大學的目標邁進。
尤其我國政府已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於2030年將臺灣打造成為雙語國家,陸續推動各種厚植國人英語能力、建置軟硬體學習與應用環境的措施。我們在大學裡若要讓學生的英語能力符合學術研究和專業職場的需求,學術和專業英語才是值得努力和發展的方向,也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個人和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而本書則希望能在此過程中盡點綿薄之力,也請讀者不吝提出指教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