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論著集精裝版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個哲人的殞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告別,
但他的思想將光耀永世。
李澤厚在五〇年代即嶄露頭角,
對於美學闡發許多嶄新的思想論點,
八〇年代,更掀起一股「美學熱」,
進一步建構他的美學體系。
同時深入哲學與思想史,
陸續發表了《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等著作,迴響巨大。
三民書局隆重推出【李澤厚論著集】精裝版,
壓紋書皮紙細膩的紋路搭配謐靜悠遠的東方藍,
點綴低調奢華的燙金書名,
以高品質的精裝版本再現經典,
讓文本跨越年代,
展現李澤厚先生深邃豐厚的思想遺產,
替哲學思想史璀璨的成就留下印記。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簡約恣意瀟灑的線條描繪,展現作品通透純粹的思想生命,極富收藏價值,獻給愛書惜書的您!
◆美學
美的歷程
本書以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
「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到六朝、唐、宋佛像雕塑,
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
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等的藝術表現,
作者皆提出了許多前人所未發的重要觀念,形成美學上的重要議題。
美學四講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序解答美學、美、美感、藝術的內涵,作者以簡潔有力、條理清晰的文筆與分析,引導讀者仔細閱讀並深入思考,走進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華夏美學
作者漸進式的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仁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求,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及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為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越感性,是為審美的形上學。
美學論集(新訂版)
中國大陸5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學論爭,是唯一未受政治嚴重干擾的真正學術論戰,歷時六年之久,發表文章超過百篇。有如30年代聞名於世的老美學家朱光潛所云:該時形成三大學派,即「朱光潛派」、「蔡儀派」與「李澤厚派」。李氏成名於該論戰中,時二十餘歲。李氏提出以人類總體實踐的基礎的「自然的人化」,來解說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僅當時一新耳目,而且影響至今。此觀點及作者獨創,為前人所從未曾道,因頗具哲學深度,為愛好理論之青年學人所歡迎而迄今大陸美學仍少有能逾此藩籬者。本書收集作者當時參與此次論爭的全部論文以及其他有關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等論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學思想。
◆哲學
我的哲學提綱
本書作者曾認為,「哲學只能是提綱,不必是巨著」,「我不喜歡德國那種沉重作法,寫了三大卷,還只是導論。我更欣賞《老子》不過五千言。《論語》篇幅也遠小於《聖經》,但它們的意味、價值、作用並不低,......也很欣賞禪宗那些公案,你能說它們沒有『體系』,沒有巨著,就不是哲學嗎?」看來,作者似乎有意從內容到形式都步踵中國先賢後塵,以簡潔形式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即「天大,人也不小」,以一個世界為根本特徵的人類歷史本體論,創造以使用物質工具為基礎的工藝社會本體和以心理情感為人性指歸的文化心理本體。在全書結尾的〈哲學探尋錄〉中,作者概括地提出「人活著」、「人如何活」、「為什麼活」和「活得怎樣」,深刻點出了生活價值、人生意義諸基本問題。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思想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
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宇宙觀;莊子、禪宗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則作為道德形而上學而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治人」與「治法」已出現分離,象徵著傳統中國的政教合一制度動搖,思潮逐漸向近代靠近。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本書收作者對近代中國自太平天國至辛亥革命時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孫中山、章太炎、魯迅等的系統論述和細緻分析。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出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的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評價甚高。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出思想特徵,本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了以點明和論述。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雜著
走我自己的路(新訂版)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曾引起大陸官方的極大不滿而予以討伐批判。作者則以為此書或從個人微小側面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一個哲人的殞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告別,
但他的思想將光耀永世。
李澤厚在五〇年代即嶄露頭角,
對於美學闡發許多嶄新的思想論點,
八〇年代,更掀起一股「美學熱」,
進一步建構他的美學體系。
同時深入哲學與思想史,
陸續發表了《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等著作,迴響巨大。
三民書局隆重推出【李澤厚論著集】精裝版,
壓紋書皮紙細膩的紋路搭配謐靜悠遠的東方藍,
點綴低調奢華的燙金書名,
以高品質的精裝版本再現經典,
讓文本跨越年代,
展現李澤厚先生深邃豐厚的思想遺產,
替哲學思想史璀璨的成就留下印記。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簡約恣意瀟灑的線條描繪,展現作品通透純粹的思想生命,極富收藏價值,獻給愛書惜書的您!
◆美學
美的歷程
本書以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
「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到六朝、唐、宋佛像雕塑,
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
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等的藝術表現,
作者皆提出了許多前人所未發的重要觀念,形成美學上的重要議題。
美學四講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序解答美學、美、美感、藝術的內涵,作者以簡潔有力、條理清晰的文筆與分析,引導讀者仔細閱讀並深入思考,走進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華夏美學
作者漸進式的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仁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求,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及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為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越感性,是為審美的形上學。
美學論集(新訂版)
中國大陸5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學論爭,是唯一未受政治嚴重干擾的真正學術論戰,歷時六年之久,發表文章超過百篇。有如30年代聞名於世的老美學家朱光潛所云:該時形成三大學派,即「朱光潛派」、「蔡儀派」與「李澤厚派」。李氏成名於該論戰中,時二十餘歲。李氏提出以人類總體實踐的基礎的「自然的人化」,來解說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僅當時一新耳目,而且影響至今。此觀點及作者獨創,為前人所從未曾道,因頗具哲學深度,為愛好理論之青年學人所歡迎而迄今大陸美學仍少有能逾此藩籬者。本書收集作者當時參與此次論爭的全部論文以及其他有關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等論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學思想。
◆哲學
我的哲學提綱
本書作者曾認為,「哲學只能是提綱,不必是巨著」,「我不喜歡德國那種沉重作法,寫了三大卷,還只是導論。我更欣賞《老子》不過五千言。《論語》篇幅也遠小於《聖經》,但它們的意味、價值、作用並不低,......也很欣賞禪宗那些公案,你能說它們沒有『體系』,沒有巨著,就不是哲學嗎?」看來,作者似乎有意從內容到形式都步踵中國先賢後塵,以簡潔形式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即「天大,人也不小」,以一個世界為根本特徵的人類歷史本體論,創造以使用物質工具為基礎的工藝社會本體和以心理情感為人性指歸的文化心理本體。在全書結尾的〈哲學探尋錄〉中,作者概括地提出「人活著」、「人如何活」、「為什麼活」和「活得怎樣」,深刻點出了生活價值、人生意義諸基本問題。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思想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
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宇宙觀;莊子、禪宗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則作為道德形而上學而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治人」與「治法」已出現分離,象徵著傳統中國的政教合一制度動搖,思潮逐漸向近代靠近。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本書收作者對近代中國自太平天國至辛亥革命時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孫中山、章太炎、魯迅等的系統論述和細緻分析。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出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的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評價甚高。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出思想特徵,本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了以點明和論述。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雜著
走我自己的路(新訂版)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曾引起大陸官方的極大不滿而予以討伐批判。作者則以為此書或從個人微小側面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