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世事如棋;人生如局! | 拾書所

博弈-世事如棋;人生如局!

$ 269 元 原價 269
邱吉爾:「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在:權力爭奪中,佔據主動、穩操勝券;宦海浮沉中,左右逢源、立於不敗;名利場上中,游刃有餘、進退自如。而有些人只能:滿腹經綸卻終生不得志;蓋世英雄竟敗給潑皮無賴;君子清正卻屢屢受挫。

在這看似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總有許多的生存規律可循,這些規律就是我們必知的博奕智慧,也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會這張無形的棋盤上精心的佈局。善於揣摩人的心性,知曉歷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擁有精妙絕倫的高招,下出變幻莫測的妙棋;強者當更強,弱者將突圍,變弱為強!

本書從博弈論的角度解讀歷史,精選了近百條歷史鮮活個案的博弈法則,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時刻的決策與謀略,以史為鑒,希望您在開啟此書的那一刻,能夠品味到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的博奕智慧,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更好的選擇策略。

內容試閱
第一章
進退兩難的囚徒困境,何去何從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並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東西。
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進行審訊,由地方檢察官分別和兩個人單獨談話。檢察官說:「由於你們的偷盜罪已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可以判你們一年刑期。但是,根據控辯交易的制度,如果你單獨坦白殺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個月的監禁,但你的同夥要被判十年刑期。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夥檢舉,那麼你將被判十年刑期,他只判三個月的監禁。但是,如果你們兩人都坦白交代,那麼,你們都要被判五年刑期。」
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該怎麼辦呢?他們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坦白或抵賴。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所以,假設每一個人都是從利己的角度出發,他們選擇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監禁—三個月,但前提是同夥抵賴,顯然要比自己抵賴而坐十年牢好。這種策略是損人利己的策略。不僅如此,坦白還有更多的好處。如果對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賴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這當然不合算!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選擇坦白交代,即使兩人同時坦白,最多也只判五年,總比被判十年好吧。所以,兩人合理的選擇是坦白,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一年)就不會出現。
假如他們在接受審問之前訂立一個「攻守同盟」,那麼他們一定會同意拒不認罪。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一旦被分開,審問開始,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種企圖經由出賣別人而換取一個更好判決的想法就會變得非常強烈。這麼一來,他們還是逃脫不了最終被判刑的命運,這就是博弈論裡經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稱囚犯的兩難選擇。
事實上,「囚徒困境」是人類生活中許多社會現象的濃縮和概括,它深刻地反映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個人因追求利己行為最終導致的是一個「納許均衡」,也就是對博弈的雙方都不利的結局。

利益戰勝誓言,背叛情非得已
玉寅生和三烏從臣是同學,相交甚好,他們沒有錢,於是以品性互勉。玉寅生對三烏從臣說:「我們應該潔身自好,以後在朝廷作官,絕不能趨炎附勢而玷污了純潔的品性。」三烏從臣說:「你說的太有道理了,巴結權貴絕不是我們這些正人君子所為。既然我們有共同的志向,為何不現在發個誓呢?」玉寅生非常高興,於是他們鄭重地把雞血抹在嘴上發誓:「我們二人一致決心不貪圖利益,不被權貴所誘惑,不攀附奸邪的小人而改變我們的德行。如果違背誓言,就請明察秋毫的神靈來懲罰他。」
後來,二人一同到晉國作官。玉寅生又重申以前發過的誓言,三烏從臣說:「過去用心發過的誓言還迴響在耳邊,怎能輕易忘呢!」當時趙宣子受到晉王的寵愛,人們爭相拜訪趙宣子,以期能得到他的推薦,從而得到國君的賞識。趙宣子的府邸前車子都排了很遠。這時三烏從臣已經後悔,想去趙宣子家又怕玉寅生知道,但是又很想結識趙宣子,幾經猶豫後,決定儘早去拜訪,以避人耳目。當公雞剛啼,他就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去拜訪趙宣子了。進了趙府的門,卻看見已經有個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屋前東邊的長廊裡等候了,他走上前去舉燈一照,原來那個人是玉寅生。兩人相對而愧,趕緊告退了。
明代宋濂評論說:「二人貧賤時,他們的盟誓是真誠良好的,等到當了官走上佳途,便立即改變了當初的志向,為什麼呢?是利害關係在心中掙扎,地位權勢使他們在外部感到恐懼的緣故。」
人們趨炎附勢的行為並非性格軟弱導致的慣性舉止,而是為維護自身利益進行的一種博弈選擇,也就是這種所謂的「巴結」行為也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巴結」的前提是承認自己在某方面的弱勢,而要改變這種弱勢,維護或發展自身的利益就必須依靠外在的力量。這是一種絕對利己主義的理性選擇—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即使背叛某種道義也再所不惜。
三烏從臣和玉寅生的選擇,從純粹利益至上的角度來說,是理性的,也就是他們的背叛是明智的。因為,趙宣子的權勢對他們的仕途來說,是一種不能忽視的可利用的外在資源。如果他們都不趨附而固守他們所謂的忠貞的話,肯定與高官厚祿無緣。相反,誰趨附誰就有機會。在異國為官,無權無勢,受到賞識和提拔,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現實而又足具誘惑力的。那麼,背叛就是利益所需的選擇。
背叛的好處就是眼前的收益比較高,壞處則是可能會影響到將來的收益。但是,背叛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降低對手的收益。三烏從臣和玉寅生兩個人肯定都不希望對方比自己過得好,他們都擔心自己成為傻瓜。
誠信、道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規範。講誠信、守道義也是社會得以良性發展的必要公德。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死守著乾癟的所謂忠義而不知變通,無疑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行為。范文程和袁崇煥都是明朝人,也就是說,從封建道義上來講,他們都有忠於朝廷、效勞皇帝的義務。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代,曾是東林黨人,東林黨受迫害時隱居鄉里。一六一八年,他自願投效後金政權,受到努爾哈赤的賞識和重用,在清軍入關和入關之後的政權建設及軍事策略上,他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為崇禎發喪、起用明朝舊臣等重要策略都是他的力諫的。范文程曆事四朝,卒後,康熙帝親寫祭文悼念。
袁崇煥是明末抗清大將,曆事兩朝,有滿腔抗清熱血。魏忠賢操權時,袁崇煥雖有赫赫戰功,但因受權勢排擠,只得罷官回鄉。崇禎即位後,邊疆再度告急,袁崇煥被重新起用,但就在他滿腔熱血奮勇殺敵的時候,被聽信讒言的崇禎帝以謀反罪名誘捕,並處以凌遲之極刑。受刑後,京城百姓爭相拿錢買他的肉、喝他的血,甚至連腸子都被按尺寸分割了。袁崇煥背負漢奸之名百餘年,直到乾隆時期才得以昭雪。
從博弈論角度來講,范文程與袁崇煥的選擇是一種與明王朝進行博弈的行為。在明王朝大勢已去的相同境況下,一個選擇了背叛,一個選擇了忠義。袁崇煥固然名揚千古,但其慘烈的結局讓人扼腕嘆息。明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朝政綱紀敗壞,早已沒有勵精圖治的可能。審時度勢,從趨利避害的角度來講,背叛是一種合乎人情的理性選擇。這當然不是說袁崇煥是個不識時務、打腫臉充胖子的傻瓜,只是說從個人利益出發,他完全可以做出另外一種選擇—背叛。曾經滄海難為水,過去有朋友之情,有君臣之義,但如今情況變了,自身難保了,說聲「對不起」以後各人顧各人也實在是情非得以了。反過來,生活中我們也不要苛求別人對自己永遠保持忠誠,邱吉爾說得好:「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博弈法則:
如果沒有十全十美的辦法(既遵守誓言又獲得收益)讓自己從困境中解脫的話,人們就會選擇背叛,放棄誓言。否則,捨大顧小,從利益的角度說,這顯然是個得不償失的下策。

  被迫的合作,讓對手陷入潛在困境
法國國王路易十一酷好占星學,在宮廷裡養了幾個占星師,其中一位尤其靈驗,讓很多自詡洞察人生的能人佩服,路易十一也對他的能力很賞識。
有一次,這名占星師預言一名貴婦將在三日內死亡。大家不以為然,那是一個美麗、富有、健康的女人,任何不幸都不可能降臨到她的身上。但三天後貴婦意外地死於車禍,受驚的馬將她拋出了車廂,她就這樣被摔死了。人們都驚訝於這險惡的預兆靈驗了。
國王被嚇壞了,他想如果不是占星師謀殺了貴婦來應驗自己的預言,就是占星師和魔鬼有一個約定。國王也開始惴惴不安,因為占星師已經威脅到了路易本人的安全。國王決定,殺死這個讓人害怕的占星師。
於是,路易召見占星師,並提前命士兵埋伏在宮殿裡,一接收到他發出的暗號,就衝出來將占星師刺死。在殺死占星師前,國王決定問他最後一個問題:「你自詡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命運,但你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嗎?告訴我,你能活多久?」占星師稍微思考了一下,說:「我會在您駕崩前三天去世。」
路易十一知道占星師可能在說謊,但他絕不可能為了證實占星師的謊言而讓自己冒喪失生命的危險。於是,路易十一沒有發出預定的暗號。而這名占星師不但保住了性命,還得到了國王全力的保護。國王聘請宮廷醫生照顧他,占星師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事實上,路易十一死前的第三天,占星師並沒有死,他甚至比路易多活了好幾年。可見,在預測生死的問題上,占星師顯然是利用了路易十一,他把自己的災禍巧妙地轉嫁到了國王身上。
這個歷史事件對於我們每個人處於劣勢時轉換思維方式是很有啟發的。創造一種困境,使對方陷入與你一樣無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麼即使他本來可以奪走你所有的優勢,此時他也只能被迫與你合作,做出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你的決策。路易十一本來有決定占星師壽命的權力,但在聽了那個可怕的預言後,他在決定奪走占星師生命的時候,就不得不想一下自己還能不能活下去。這個絕頂聰明的占星師就這樣經由自己的壽命與國王的壽命之間的巧妙聯繫,使自己化險為夷,並享受到令人豔羨的奢華生活。
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不要悲觀失望,設法把你的對手綁在自己的船上,讓對手和你陷入同樣的困境,沒有人面對危害時而能不自私自利的。此時,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會無奈地做出有利於你的讓步。民間有句俗語:「臨死也要找個墊背的」,從博弈思維上來講,其實是同一個道理。這不是簡單的一損俱損的報復心理,而是一種困境中的博弈策略。
西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因與趙國有中山之爭,故派龐涓率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派孫臏和田忌率兵救趙。孫臏向田忌建議圍攻魏國都城大梁。結果,魏都告急,龐涓急忙回師,齊國以逸待勞,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這裡,孫臏給龐涓設置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要麼放棄趙國,救援都城;要麼繼續圍攻趙國,棄國都和魏王不顧。對龐涓來說,他很清楚齊國救趙的意圖,但他又不能不置魏王和都城的安全於不顧,最後做出趕緊回師的決定。而龐涓的這一決策就使齊國救趙的目的達到了。
現實生活中,因為存在很多干擾因素,使得策略的選擇不能處在資訊完全公開的理想模式下。但恰恰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巧妙地設計佈局,創造出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困境,迫使對方與自己合作。

博弈法則:
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不要絕望,可以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同盟隊伍,也就是設法把你的對手綁在自己的船上,形成一個暫時的利益共同體,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下,讓對手和你陷入同樣的困境,迫使他與你合作,從而作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在放棄與堅守之間,獨闢蹊徑
克里斯托.萊伊恩是英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師。除了年輕,他一無所有,但他很幸運,參加了溫澤市政府大廳的設計。一六八八年,這位年輕的設計師運用工程力學知識,依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很巧妙地設計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後,市政府權威人士進行驗收時,卻說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
克里斯托.萊伊恩卻十分自信,他認為只要用一根堅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證大廳的安全。他堅持自己完美的設計而拒絕了工程驗收者的建議。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府官員,對方威脅要將他送上法庭。
在種種壓力下,克里斯托.萊伊恩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意味著公然與政府作對;放棄,又有悖於自己為人的準則。最後他屈服了,在大廳裡增加了四根柱子,市政府人員仰望著五根高大結實的柱子,放心了,工程順利通過了驗收。
克里斯托.萊伊恩主持設計的市政府建成後,官員你來我往,換了一批又一批。三百年後的一天,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花板時,愕然發現萊伊恩後來加的四根柱子根本就沒頂到天花板,柱子和天花板之間差了難以察覺的一毫米。
後人將這個市政府大廳稱為「嘲笑無知的建築」,世界各國的建築家和遊客慕名前來,觀賞這根神奇的柱子。如今這個大廳仍堅固如初。萊伊恩當時說:「我很自信,自信至少在一百年後,當你們面對這根柱子時,只能啞口無言,甚至瞠目結舌—我要說明的是,你們看到的不是什麼奇蹟,而是我對自信心的一點點堅持。」
萊伊恩在關於柱子問題上,與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員們有過衝突,還差點兒把自己送進監獄,但他很快就明白,面對那些無知的人,頂撞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於是很巧妙地想到了這個辦法。
面對強勢的對手,有些人是抱怨,然後是屈服,要麼就是碰得頭破血流。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想到。像萊伊恩一樣,在放棄和堅持之間獨辟一條蹊徑才是最聰明的。
西元前一三一年,羅馬執政官馬西努斯圍攻希臘城鎮帕伽米斯的時候,由於城高牆厚,不得不集中兵力猛攻城門,但要攻打城門就必須要用到撞牆槌,馬西努斯想起幾天前他曾在雅典船塢裡看過兩支沉甸甸的船桅,就馬上下令把其中較長的一支立刻送來。
接到命令的軍械師認為短的那根桅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不但攻城效果比長的那根要好,而且運送起來也方便。於是,他擅自做主送去了較短的船桅。他甚至幻想著這根短桅杆在戰場上發揮功效,使指揮官不得不賞賜他許多戰利品並讚揚他的高明。
馬西努斯見送來的是那根短的桅杆很生氣,軍械師卻以專家自居,滔滔不絕地向馬西努斯解釋使用短桅杆是何等的理智,並表示在這些事務上聽專家的意見才是明智的。馬西努斯等他說完,立刻叫人剝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地將他打死了。
這名軍械師的道理沒有錯,較短的桅杆因為撞擊速度快,所以產生的撞擊力度就格外大。但馬西努斯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手下要遵從命令。其實,這名軍械師完全可以找個很好的藉口來證明他的道理,比如說正打算運送長桅杆時,卻發現這根長桅杆已經有了難以察覺的裂痕,不得已才送來了短桅杆,而不必用自己的道理直接衝撞上司。 
卡耐基說:「無論對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爭論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從爭論中獲勝的唯一秘訣是避免爭論。」真理都是不言自明的,無需過多的爭論。要花費心思的是用怎樣的行動來堅持真理。

博弈法則:
在博弈中,面對強勢之人,頂撞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放棄又違背了真理。做出一種屈服的姿態,在選擇和放棄之間找到一條捷徑,在給足別人面子的同時,又捍衛了自己的權益,兩全其美才是最高明的決策。

青梅煮酒,英雄難論
西元一九八年,劉備跟隨曹操成功消滅呂布,後還都許昌,劉備被封為左將軍,曹操對其禮遇有加,出則同車,坐則同席。
曹操在許田圍獵時,故意表露自己篡位的意圖,以試探臣下的心態。當時所有人都不敢言,只有關羽年輕氣盛「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劉備「搖手目送」攔住關羽,還不時討好地對曹操說:「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卑怯的漢獻帝終對曹操不滿,卻又奈何不得,最後偷偷割破了手指頭寫了道密詔,然後藏在腰帶中交給了岳父董承,董承一心想解救這個可憐的女婿,把劉備也拉入了他的謀變團夥中。劉備一邊跟著國丈策劃謀殺,一邊心驚膽戰地開始在曹操的後園裡種菜。曹操是何等精明又何等多疑之人,他想劉備這樣的人突然種菜,心中必有什麼大計畫。於是趁著梅子青黃,特意帶著人馬到劉備的菜園子裡邀請劉備一起喝酒。「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然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在外龍掛,曹操與劉備憑欄觀望,曹操說:「劉先生知道龍的變化嗎?」劉備說:「不大清楚啊。」曹操說:「龍呢,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現在正值春天,龍就藉著時節開始變化了,就像人得志的時候在四海縱橫一樣。龍的存在猶如世間英雄。您在各地闖蕩了這麼久,一定知道現在誰是世間英雄吧,不妨說出來看看。」
劉備謹慎地說:「我凡人肉眼,怎麼能知道誰是英雄呢?」
曹操說:「您就別客氣了,即使沒見過面也一定聽過名聲吧。」劉備見推辭不得,只好說出了一串名字,大到時下與曹操抗衡的袁術、袁紹,小到揭竿而起的農民兄弟張鄉、張魯,唯獨沒提參加了董承聯盟的馬騰和他自己。曹操遂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劉備吃了一驚,嚇得勺子都掉在了地上。幸好,當時雷聲大作,劉備遂從容地撿起勺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於是,曹操大笑,他想連雷聲都害怕的人怎麼可能是英雄,從此不再懷疑劉備。後人有詩讚賞劉備道:「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這則故事充分說明了劉備善於韜晦。韜,本意是「弓袋子」,有「進去」之意;晦,是黑暗、隱蔽的意思;進入隱蔽狀即為韜晦。韜晦之策是境況不利時,暫時退隱,以養精蓄銳他日東山再起。不要以卵擊石,要想辦法把卵孵成雞,雞和石頭較量,勝算自然長了很多。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博弈中,曹操分明佔據主動,具有絕對的優勢,他只是藉機來試探劉備的真實意向;面對這種困境,劉備權衡利弊,沒有強出頭,而是選擇了後園種菜的韜晦之策,避免了曹操的猜忌,保全了自己,隱藏了實力,實在是英明的決策。
面對困境,人們往往會意氣用事,孤注一擲地進行毫無希望的反抗。其實,反抗的後果就是更大的損失。如果採取忍辱負重的態度來對付困境,甚至彎彎腰,低低頭,結果你會發現如此:你的境況反而會好些,對方會因你的退讓而措手不及,因為他期待的其實是你的全力反擊。
這樣,你就可以一點點控制局面,擺脫困境了。一時的英雄不等於永遠的英雄,一時的懦夫也不表示一輩子都是懦夫。
十九世紀中葉,當西方人用軍艦把成箱成箱的鴉片運到中國的時候,鴉片貿易也威脅了日本。天皇和他的大臣們十分緊張,紛紛發表言論,商討如何才能避免亡國之災。其中大臣崛田正睦寫了這樣一份備忘錄:「因為我相信我們的政策應該是締結友好盟約,派遣船艦到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同時效仿外國人的長處,彌補我們的不足;厚植國力,充實軍備,然後逐漸擴大我們的影響,直到最後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知道日本,而且承認我們的霸權。」這份備忘錄可謂是對進退規則的有力闡釋,並指導了日本未來的政策走向。能制己方能治人,日本人控制了自己一時的反抗衝動,潛心學習西方的長處,經過明治維新,最後不但擺脫了西方不平等條約,還耀武揚威地把自己的炮艦開到了中國。
尊嚴當然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適度的退讓不是屈服,更不是放棄尊嚴。身處困境,只有用暫時的退讓來調整自己,才能進一步等待反敗為勝的時機。

博弈法則:
面對困境,不考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