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靠手術刀,拯救台灣800萬年輕人免受B型肝炎後遺症威脅,
和肝炎搏鬥半世紀,讓全世界超過3億名C型肝炎患者得以根治。
他的堅定,是一生專注投入一個理想、做好一件事;
他的信念,是每一個想讓臺灣有美好生活的人應該知道的故事。
他不只是醫生 更是帶領台灣成為防癌全球典範的科學家
小學六年級,陳定信罹患A型急性肝炎;醫學院四年級,父親不幸罹患肝細胞癌驟逝。
兩度與肝炎病魔交手,一次懵懂無知、一次束手無策,他立下誓言,不再讓肝炎導致家破人亡的悲劇重演。
30歲那年,在臺灣醫療研究資源極度缺乏下,他用釣魚箱背著肝癌及肝炎檢體遠赴美、日,揭開慢性肝炎、肝硬化演變到肝癌的致病機轉。40年後,臺灣B型肝炎帶原率從16%降至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從十大死因第6名降到第9名。
他放棄高薪高位,留在臺灣專研肝病半世紀,他不曾放過洋、留過學,連博碩士學位都沒有,
卻打破紀錄在39歲通過內科臨床教授升等,49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62歲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是臺灣醫界第一人。
陳定信,有人稱他為「臺灣肝帝」,他卻形容自己是「陳吉軻德」,義無反顧留在臺灣,窮其畢生之力對抗肝炎,
他的精神,不只是臺灣醫療經驗的傳承與典範,更是啟發你找到理想、莫忘初衷的勵志故事。
過去臺灣病毒性肝炎幾乎和「國病」畫上等號,感染率和帶原者比率居全球第一,直到陳定信等人努力奔走,1984年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實施B型肝炎大型預防注射的地區,從此扭轉這世代相傳的疾病威脅。
因為陳定信,在臺灣有800萬年青人免於B型肝炎後遺症威脅,在全球甚至有3億名C型肝炎患者被根治,臺灣經驗也成為全世界肝炎研究的典範。
窮其畢生之力對抗肝炎,陳定信在這場醫療聖戰中,守護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健康40年。本書以小說般的筆調,描述陳定信從鶯歌鄉下的野孩子,成為肝病世界權威的心路歷程。
此外,陳定信在臺灣土生土長,不曾放洋留學,甚至連碩士都沒有的,卻能靠著堅持信念的研究精神,打破紀錄在39歲通過內科臨床教授升等,49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也特別以自己的成長經驗,各寫給包括青少年、大一新生、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醫師科學家一封信,殷切地告訴下一代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心態和竅門。
和肝炎搏鬥半世紀,讓全世界超過3億名C型肝炎患者得以根治。
他的堅定,是一生專注投入一個理想、做好一件事;
他的信念,是每一個想讓臺灣有美好生活的人應該知道的故事。
他不只是醫生 更是帶領台灣成為防癌全球典範的科學家
小學六年級,陳定信罹患A型急性肝炎;醫學院四年級,父親不幸罹患肝細胞癌驟逝。
兩度與肝炎病魔交手,一次懵懂無知、一次束手無策,他立下誓言,不再讓肝炎導致家破人亡的悲劇重演。
30歲那年,在臺灣醫療研究資源極度缺乏下,他用釣魚箱背著肝癌及肝炎檢體遠赴美、日,揭開慢性肝炎、肝硬化演變到肝癌的致病機轉。40年後,臺灣B型肝炎帶原率從16%降至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從十大死因第6名降到第9名。
他放棄高薪高位,留在臺灣專研肝病半世紀,他不曾放過洋、留過學,連博碩士學位都沒有,
卻打破紀錄在39歲通過內科臨床教授升等,49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62歲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是臺灣醫界第一人。
陳定信,有人稱他為「臺灣肝帝」,他卻形容自己是「陳吉軻德」,義無反顧留在臺灣,窮其畢生之力對抗肝炎,
他的精神,不只是臺灣醫療經驗的傳承與典範,更是啟發你找到理想、莫忘初衷的勵志故事。
過去臺灣病毒性肝炎幾乎和「國病」畫上等號,感染率和帶原者比率居全球第一,直到陳定信等人努力奔走,1984年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實施B型肝炎大型預防注射的地區,從此扭轉這世代相傳的疾病威脅。
因為陳定信,在臺灣有800萬年青人免於B型肝炎後遺症威脅,在全球甚至有3億名C型肝炎患者被根治,臺灣經驗也成為全世界肝炎研究的典範。
窮其畢生之力對抗肝炎,陳定信在這場醫療聖戰中,守護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健康40年。本書以小說般的筆調,描述陳定信從鶯歌鄉下的野孩子,成為肝病世界權威的心路歷程。
此外,陳定信在臺灣土生土長,不曾放洋留學,甚至連碩士都沒有的,卻能靠著堅持信念的研究精神,打破紀錄在39歲通過內科臨床教授升等,49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也特別以自己的成長經驗,各寫給包括青少年、大一新生、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醫師科學家一封信,殷切地告訴下一代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心態和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