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文集套書(共2冊) | 拾書所

葉嘉瑩文集套書(共2冊)

$ 950 元 原價 950
《我的詩詞道路》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熱情,使她的講授極富感染力, 透過對於詩詞的體悟,帶領大家進入中國古典詩詞的世界。 詩詞灌溉了她的生命,她更以熱情傳達古詩詞的魅力,處處閃耀智慧的光采。 《迦陵雜文集》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所寫的各類散文、包括生活憶往、序言後記等文; 葉嘉瑩在每篇文字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真摯的情感、體現了她的精神樣貌。 本書從尋根之旅回溯探源,印證葉先生對於古典詩詞之深刻體會, 感受其生活交遊、為人治學的生命情懷,開闊讀者的心靈視野。 學養深厚、融貫中西的葉嘉瑩,對於中國詩詞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她自謙是個不斷辛勤工作的詩詞愛好者,詩詞的研讀並非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她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文集中葉嘉瑩回顧平生所走過的道路,是古典詩詞伴隨了她的一生。雖然前半生飽經憂患,備嚐艱辛,面對種種挫折與轉折,葉嘉瑩不無感慨地說:「每一次的轉折雖有新的獲得,但也因此造成不少舊的失落。我從一個童稚而天真對於詩詞的愛好者,首先步入的是創作的道路,其後為了謀生的需要,又步入了教學的道路,而為了教學的需要,遂又步入了撰寫論文的研究的道路。我對於創作、教學和科研,本來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首先是為了教學與科研的工作,而荒疏了詩詞的創作,繼之又為了教學的工作過重,而未能專心致力於科研的撰著。……我只希望在傳承的長流中,盡到我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 葉嘉瑩語重心長的表示:她所關懷的並非是個人的詩詞道路,心心念念的是後起的年輕人。她體會到詩詞的美好與高潔,希望打開一扇門,接引不懂詩詞的人,架起傳統(古代詩人)與現代(青年學子)之間的橋樑,這是她不辭辛勞所要做的事情。 《我的詩詞道路》 【目錄】 《葉嘉瑩作品集》序言 前言 一 早年學詩經歷 二 對溫庭筠詞的早期體認 三 我的生活歷程與寫作途徑之轉變 四 不可以貌求的感發生命—談詞的評賞 五 談多年來評說古典詩歌之體驗及感性與知性之結合 六 遇合之可貴與體例之創新 七 談海內外對《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之反應及海內外   各種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相融合之重要性 八 在西方理論之光照中的反思 九 自敘講授唐宋詞之重點及理想 十 進入古典詩詞之世界的兩支門鑰 十一 談《靈谿詞說》及《詞學古今談》    二書之題名與內容體例之改變 附錄一 學詞自述 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 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 附錄二 明月東天/謝景林、趙玉林 ︱記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女詩人葉嘉瑩教授 《迦陵論詩叢稿》題記/繆鉞 《迦陵詩詞稿》序/繆鉞 願拋心力作詞人/周汝昌 -讀《迦陵論詞叢稿》散記 中西融會的現代詞學觀/祝曉風 -評葉嘉瑩先生的兩種詞學近著 附錄三 解讀迦陵 《迦陵雜文集》 【目錄】 《葉嘉瑩作品集》序言 什剎海的懷思 我與我家的大四合院 詩歌譜寫的情誼:我與南開二十年 懷舊憶往 悼念馬英林學長 悼念端木留學長 論繆鉞先生在詩詞評賞與詩詞創作兩方面之成就 悼念文史學家繆鉞先生 陝西人民出版社重印繆鉞《詩詞散論》序言 我與唐圭璋先生的兩次會晤 紀念影響我後半生教學生涯的一位前輩學者李霽野先生 悼念趙樸初先生 數學家的詩情 妙理推知不守恆 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致張恩芑學長信 《艷陽天》中蕭長春與焦淑紅的愛情故事 《艷陽天》重版感言 紀念我的老師清河顧隨羨季先生 《顧隨先生臨帖四種》序 顧隨先生《詩文叢論》序言 《顧隨全集》序言 《臺靜農先生詩稿》序言 《臺靜農先生詩稿‧序言》後記 序《還魂草》 朱維之先生《中國文藝思潮史稿》再版序言 《唐詩的魅力》序 《荔尾詞存》序 范曾先生畫冊序言 《唐宋詞選讀百首》序言 《考調論詞—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序言 《百年詞選》序 題黛文女士畫展 寫在王人鈞畫展之前 劉波畫展序 《論語百則》前言 《與古詩交朋友》序言 《唐宋詞十七講》自序 《唐宋名家詞賞析》敘論 《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大陸版序言 《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增訂再版序言 《詩馨篇》序說 《詞學古今談》前言 《清詞名家論集》序 《清詞選講》序言 《阮籍詠懷詩講錄》前言 《迦陵文集》總序 《我的詩詞道路》前言 《迦陵談詞》新版序 《葉嘉瑩作品集》總序 《葉嘉瑩作品集‧詩詞講錄》序言 《葉嘉瑩作品集‧詩詞論叢》序言 《葉嘉瑩作品集‧詩詞專著》序言 《葉嘉瑩作品集‧創作集》序言 《中國詩歌論集》英文版後記 《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總序 《浩氣長存—歷代歌詠文天祥詩鈔》閱後小言 獨陪明月看荷花 《迦陵講演集》序言 蔡章閣樓記 《常州詞派與晚清詞風》序言 《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序言 一幅珍藏 《歐行三記》序 題津門胡志明先生所藏羨季師自印舊刻本《荒原詞》集 《魏晉詩人與政治》修訂本序言 喜看詩域拓新疆 《葉嘉瑩詩歌講演集六種》序言 《末代遺民陳曾壽及其詠花詞》序言 附錄 月與鏡的談話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文賦選講》序言 《迦陵詩詞稿》中的鄉情 「紅樓竟親歷」 我的自述 葉赫尋根 【精彩文摘】 《我的詩詞道路》 前言 這冊書的編輯出版,對我而言可以說乃是全出於偶然的一件事。原來早在幾年前,有一次當我回北京老家小住時,曾有幾位出版界的友人來訪,要我撰寫一冊教導青年們如何學習和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作品。但我自己平生讀書都一向並無任何方法和計畫,因此自然也就並沒有任何值得敘寫的讀書方法可以教導後學。所以我對友人所提的要求,最初的答覆乃是敬謝不敏,不敢應承此一寫作之任務。後經在座其他友人的共同督促,認為我既然從事古典詩詞之教學與研究已有五十年以上之久,總應該有一些經驗和體會可供後學參考之處,因此我便想到了這些年來我為自己的幾冊論文集所寫的一些序跋之類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也都是卑之無甚高論之言,不過因為我寫作時至少態度真誠,所以每篇序跋卻大體也都反映了我個人在研究詩詞之過程中的一些真實的經驗和體會,於是遂想到若將這些作品編輯在一起,則對於有意研習古典詩詞者,或者也不無可供參考之處。朋友們對此一想法都極表贊同,而且當即為這一冊書擬定了一個題目,那就是《我的詩詞道路》。其後經過友人的整理,一共收集到了十三篇序跋,還有八篇論文作為附錄。在十三篇序跋中,有三篇短文都是牽涉到西方理論的作品,因此遂決定將此三篇短文編入了一個標題之內,如此則序跋部分便只剩下了十一個標題,那就是:一、早年學詩經歷(《迦陵存稿》跋),二、對溫庭筠詞的早期體認(︽溫庭筠詞概說︾前言),三、我的生活歷程與寫作途徑之轉變(《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後序),四、不可以貌求的感發生命—談詞的評賞(《迦陵論詞叢稿》後敘),五、談多年來評說古典詩歌之體驗及感性與知性之結合(《迦陵論詩叢稿》後敘),六、遇合之可貴與體例之創新(《靈谿詞說》前言),七、談海內外對《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之反應及海內外各種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相融合之重要性(《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增輯再版後記),八、在西方理論之光照中的反思(包括︽迦陵隨筆︾之前言與結束語,及︽對傳統詞學與王國維詞論在西方理論之光照中的反思︾之前言三個短篇),九、自敘講授唐宋詞之重點及理想(《唐宋詞十七講》自序),十、進入古典詩詞之世界的兩支門鑰(《詩馨篇》序說),十一、談《靈谿詞說》及《詞學古今談》二書之題名與內容體例之改變(《詞學古今談》前言)。至於附錄的八篇論文,則分為兩部分,附錄一是我自己所寫的有關詩詞之研習的論文四篇;附錄二則是友人們對我之創作與論著之評介的論文四篇。若就本書所收諸序跋的寫作時間之跨度而言,則自一九五八年所寫的︽溫庭筠詞概說︾前言,到一九九二年所寫的《詞學古今談》前言,前後蓋已經歷有三十四年之久。而若就內容所涉及的生活時間之跨度而言,則從我在《詩詞存稿》跋中所敘寫的幼年讀書識字之時期開始以迄今日,前後更已經歷有六十年以上之久。當我整理這一批舊稿時,有不少往事都一一重現心頭,現在我就將把我自己這六十餘年中對古典詩詞之學習與教研之經歷略加敘述。 談到兒時的讀書經歷,首當感激的自然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先父諱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學,熟讀古籍,其後考入北京大學之英文系。畢業後任職於航空署,從事譯介西方有關航空之著作,及至中國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先父遂進入航空公司服務,曾歷任人事科長等職。先母李氏諱玉潔,字立方,自幼年接受良好之家庭教育,青年時代曾在一所女子職業學校任教,結婚後乃辭去教職,侍奉翁姑,相夫理家。我是父母的長女,大弟小我二歲,小弟則小我有八歲之多。大約在我三、四歲時,父母乃開始教我讀方塊字,那時叫做認字號。先父工於書法,字號是以毛筆正楷寫在裁為一寸見方的黃表紙上。若有一字可讀多音之破讀字,父親則以朱筆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別畫小朱圈於此字的上下左右。舉例而言,如「數」字作為名詞「數目」的意思來用時,應讀為去聲如「樹」字之音,就在字的右上角畫一個朱圈;若作為動詞「計算」的意思來用時,應讀為上聲如「蜀」字之音,就在字的左上角也畫一個圈;另外這個字還可以作為副詞「屢次」的意思來用,如此就應讀為入聲如「朔」字之音,於是就在字的右下角也畫一個朱圈;而這個字還可以作為形容詞「繁密」的意思來用,如此就應讀為另一個入聲如「促」字之音,於是就在字的右下角再多畫一個朱圈。而「促」音的讀法與用法都並不常見,這時父親就會把這種讀法的出處也告訴我,說這是出於《孟子‧梁惠王︾篇,有「數罟不入洿池」之句,「罟」是捕魚的網,「數罟不入洿池」是說不要把眼孔細密的網放到深洿的池水中去捕魚,以求保全幼魚的繁殖,也就是勸梁惠王要行仁政的意思。我當時對這些深義雖然不甚了了,但父親教我認字號時那黃紙黑字朱圈的形象,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古人說「讀書當從識字始」,父親教我認字號時的嚴格教導,對我以後的為學,無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當我以後開始學英語時,父親又曾將這種破音字的多音讀法,與英語做過一番比較。說中國字的多音讀法,與英文動詞可以加 ing 或 ed 而作為動名詞或形容詞來使用的情況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英文是拼音字,所以當一個字的詞性有了變化時,就在語尾的拼音字母方面有所變化,而中國字是獨體單音,因此當詞性變化時就只能在讀音方面有所變化。所以如果把中國字的聲音讀錯,就如同把英文字拼錯一樣,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錯誤。父親的教訓使我一生受益匪淺。而現在我卻經常聽到電視與廣播中的演員及播音員將中文字音讀錯,而卻把英文的變化分別得很清楚,其實二者道理相通,若能把外國文字的變化分辨清楚,怎麼會不能把本國文字的讀音分辨清楚呢?而這種識字的教育,當然該從童幼年時就開始注意才對。不過父母雖嚴格教我識字,卻並未將我送入小學去讀書。因為我的父母有一種想法,他們都以為童幼年時記憶力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和意義的古書,而不必浪費時間去小學裡學些什麼「大狗叫小狗跳」之類淺薄無聊的語文。因此遂決定為我及小我兩歲的大弟嘉謀合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教師也並非外人,那就是小我母親兩歲的我的一位姨母。姨母諱玉潤,字樹滋,幼年時曾與我母親同承家教,其後曾在京滬各地任教職。姨母每天中午飯後來我家,教我和弟弟語文、算術和習字,當時我開蒙所讀的是《論語》,弟弟讀的是《三字經》。記得開蒙那天,我們不但對姨母行了拜師禮,同時還給一尊寫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也行了叩首禮。目前看來,這些雖可能都已被認為是一些封建的禮節,但我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這些禮節對我當時幼小的心靈,卻確實曾經產生了一些尊師敬道的影響。我當時所讀的《論語》,用的是朱熹的《集注》,姨母的講解則是要言不煩,並不重視文字方面繁雜的箋釋,而主要以學習其中的道理為主,並且重視背誦。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冊經書。而且年齡愈大,對書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體悟。雖然因為時代的局限,孔子的思想也自不免有其局限之處,但整體說來,孔子實在是位了不起的哲人和聖者。「哲」是就其思想智慧方面而言,「聖」是就其修養品德方面而言。對於「儒學」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應如何使之更新振起,自然並不是本文所能闡述,但我在開蒙時所讀的《論語》,以後曾使我受益匪淺,則是我要在此誠實地記寫下來的。而且《論語》中有不少論〈詩〉的話,曾使我在學詩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啟發,直到現在,我在為文與講課之際,還經常喜歡引用《論語》中論詩之言,這就是我在為學與為人方面都曾受到過《論語》之影響的一個最好的證明。 此外,在我的啟蒙教育中,另一件使我記憶深刻的事,就是我所臨摹的一冊小楷的字帖,那是薄薄數頁不知何人所書寫的一首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敘寫的故事既極為感人,詩歌的音調又極為諧婉,因此我臨摹了不久就已經熟讀成誦,而由此也就引起了我讀詩的興趣。當時我們與伯父一家合住在一所祖居的大四合院內。伯父諱廷乂,字狷卿,舊學修養極深,尤喜詩歌聯語。而且伯父膝前沒有女兒,所以對我乃特別垂愛,又見我喜愛詩歌,伯父更感欣悅,乃常在平居無事之時對我談講詩歌。伯父與父親又都喜歡吟誦,記得每當冬季北京大雪之時,父親經常吟唱一首五言絕句:「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遊;欲談心裡事,同上酒家樓。」那時我自己也常抽暇翻讀《唐詩三百首》,遇有問題,就去向伯父請教。有一天,我偶然向伯父談起父親所吟誦的那首五言絕句,與我在《唐詩三百首》中所讀到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首五言絕句,似乎頗有相近之處。其一是兩首詩的聲調韻字頗有相近之處,其二是兩首詩都是開端寫景,而最後寫到「上樓」,其三是第三句的開頭都是一個「欲」字,表現了想要怎樣的一個意思。伯父說這兩首詩在外表上雖有近似之處,但情意卻並不相同,「大雪」一首詩開端就表現了外在景物對內心情意的一種激發,所以後兩句寫的是「心裡事」和「酒家樓」。而「白日」一首詩開端所寫的則是廣闊的視野,所以後兩句接的是「千里目」和「更上一層樓」。伯父這些偶然的談話,當然也都曾使我在學詩的興趣和領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除去每天下午跟姨母學習語文、數學和書法外,每天上午是我和弟弟自修的時間,我們要自己背書、寫字和做算術。此外,父親認為也應從小就學習點英語,有時就教我們幾個英文單詞,學一些英文短歌,如「one two tie my shoe, three, four, close the door」之類。及至我長大到九歲之時,父親就決定要我插班五年級考入了我家附近一所私立的篤志小學。這主要就因為篤志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有了英文課程的緣故。不過,我卻只在篤志小學讀了一年,就又以同等學力考入了我家附近的一所市立女中。那時父親工作的單位在上海,父親要求我經常要以文言寫信報告我學習的情況。於是每當我寫了信,就先拿給伯父看,修改後再抄寄給父親。而就在我學習寫文言文的同時,伯父就也經常鼓勵我試寫一些絕句小詩。因為我從小就已習慣於背書和吟誦,所以詩歌的聲律可以說對我並未造成任何困難,而且我不僅在初識字時就已習慣了字的四聲的讀法,更在隨伯父吟誦詩歌時,辨識了一些入聲字的特別讀法,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這首詩中的「獨」、「節」、「插」等字,原來就都是入聲字,在詩歌的聲律中應是仄聲字,但在北京人口中,這些字卻都被讀成了平聲字。若依北京的口語讀音來念,就與詩歌的平仄聲律完全不相合了。因此從我小時候,伯父就教我把這些字讀成短促的近於去聲字的讀音,如此在吟誦時才能傳達出一種聲律的美感。我既然已在幼年的吟誦中熟悉了詩歌的聲律,所以當伯父要我試寫一些絕句小詩時,我對於聲律的限制幾乎已不感到約束,可以說一句詩出口就自然合乎平仄了。記得伯父給我出的第一個詩題是︽詠月︾,要我用十四寒的韻寫一首七言絕句。現在我只記得最後一句是「未知能有幾人看」,大意是說月色清寒照在欄杆上,但在深夜中無人欣賞的意思。那時我大概只有十一歲左右,伯父以為從我的詩看來,尚屬可教之材。所以自此而後,伯父就常鼓勵我寫詩,至今我還保留有一些十三、四歲時的作品,像我在《迦陵存稿》中所收錄的︽階前紫菊︾、︽窗前雪竹︾等詩,就都是我這一時期的作品。而且當我以同等學力考入初中時,母親曾為我買了一套《詞學小叢書》,還買了所謂「潔本」的《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一套古典小說。我當時最喜歡讀的是《紅樓夢》,對大觀園中諸姊妹吟詩填詞的故事極感興趣。對《詞學小叢書》中所收錄的李後主和納蘭性德的短小的令詞也極感興趣,而令詞的聲律又大抵與詩相近,所以在吟詩之餘,我就也無師自通地填起詞來。 《迦陵雜文集》 葉赫尋根 大家都知道我姓葉,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姓的這個葉,是由葉赫那拉姓簡化來的稱呼。提到葉赫那拉,大家都知道西太后,西太后是滿族人,所以總是說我是滿族人。其實這個說法不是完全正確的。 歷史上,以那拉為姓氏的有四個部落:輝發那拉、烏拉那拉、哈達那拉,還有葉赫那拉,統稱為戶倫四部。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戶倫四部中有三個那拉部落都是海西女真人,只有葉赫那拉這一部落跟他們不是同族。葉赫那拉這一部落本姓土默特,是蒙古人而不是女真人。後來土默特占領了那拉的地方,於是就也以那拉為姓了。這四個以那拉為姓的部落各自取他們所住的地方附近的一條河的名字加在前面,以示區別。土默特改姓那拉的這一部落住在葉赫河畔,所以就叫做葉赫那拉。 根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部落最早的始祖叫星根達爾罕,原居今黑龍江省松花江北岸巴彥縣東北四十五里的蒙古山寨。十六世紀初,葉赫部首領祝孔革率眾南遷至葉赫河畔。到十六世紀中葉,祝孔革的孫子清佳砮、揚吉砮兄弟時,勢力強大起來。他們在葉赫河畔修了兩座城,清佳砮駐西城,揚吉砮駐東城。到葉赫那拉氏最後一代部落酋長金台石、布揚古的時候,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漸漸強大起來。努爾哈赤先後滅掉了那拉其他三個部落,一六一九年九月興兵攻打葉赫城。儘管葉赫部英勇抵抗,但終沒能抵擋住努爾哈赤的進攻。金台石守在東城不肯投降,與努爾哈赤講條件,說叫你的兒子上來,我要認一認是不是我的外甥。因為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是金台石妹妹孟古格格所生,金台石是皇太極的舅舅。皇太極要上城去見金台石,努爾哈赤卻說什麼也不讓他去。在他們的交惡中,還有一件事:努爾哈赤的皇后孟古格格,她美麗賢慧,希望能把丈夫、娘家都保全,可男人並不在乎女人的這一份感情。當她病重時,提出要見見她的母親,金台石不讓她母親去,就是擔心被努爾哈赤當做人質。後來孟古格格死了,努爾哈赤很憤怒,所以帶兵來攻打金台石。現在金台石讓皇太極上去,努爾哈赤不讓去,也是怕被金台石據為人質。金台石誓死不投降,引火自焚。但當時沒有燒死,跌下城來,被捉住縊死了。守西城的布揚古見大勢已去,開門乞降,因布揚古見努爾哈赤不拜,也被努爾哈赤命部下絞殺。葉赫部從此被滅掉,努爾哈赤將葉赫部兵民全部帶到建州女真,入籍編旗,成為滿族成員。葉赫那拉氏編入滿籍的後裔,人才輩出,康熙朝大學士明珠,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明珠之子)等,都是金台石的後人。 講這些是為了說明我實際上是蒙古裔的滿族人,但我並沒有狹隘的種族觀念。清人入關後,很快就接受了漢文化,像前面提到的納蘭性德,就是葉赫那拉氏,因為納蘭、那拉在滿文中是同一個字,只是譯成漢字的寫法不同而已。清初入關時,我們家這一支被編在鑲黃旗,納蘭性德那一支被編在了正黃旗。納蘭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