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廚房裡,用真材實料和經驗積累的功夫,以疼愛家人與孩子的初衷,烹煮出一道道充滿自家風味的菜餚;但如果母親不在了,誰來做給我們吃?
雖然做菜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坊間有各式食譜可以參考,甚至也有教學的課程,但,就是有一種滋味,是最熟悉好吃的自家味;久而久之,深怕哪一天會吃不到。
「這些從小吃到大的自家味,總帶給人溫暖的歸屬感,看著母親在廚房忙進忙出的身影,我們是不是也能將這記憶中的好味道給傳下去?」
就是這樣一個很單純的念頭,於是作者選擇返鄉,開始了傳承的起點。
這不是一本專業食譜,卻是最道地的經驗傳承,希望這本書能讓您重新走進廚房;找回屬於自家的好味道;因為那是母親之味,亦是豐饒的台灣之味。
自序:學會記憶中的好味道
逢年過節的日子裡,總讓人特別想著家的味道,是充滿著酒香濃郁的釀紅糟、艾草氣息的草仔粿、竹葉清香的肉粽等。每一次返鄉過節,到準備返回都市的工作崗位,車站總是擠滿「回程」的年輕人,幾乎人手拎著大包小包的,一見便知是母親準備的拿手點心,或許,帶得走的媽媽味,多半可以在異鄉藉由吃來獲得撫慰。
這種感覺,讓我想起2001年在英國求學的日子,在台灣原來是外食太過方便、選擇過於多元,以致於去到國外偶有想念家鄉料理時,竟然不會燒菜,只好憑著味覺記憶和母親下廚的片斷印象來拼湊著用,果然,即使燒不出有著母親般到味的工夫,竟也嚐到了一種懷念的香氣,是蔥花在油鍋中爆香的味道,還有濃濃滷汁的溫暖。
原來,想吃的時候如果買不到,自己能做的話,該多好。而且,不只能做,若有比別人獨到之處的自家味,那,就更不一樣了。幾回後,我開始打長途電話問母親:妳的滷肉還加了什麼?少了白胡椒就是不對味,還有要記得放些米酒提味,這一鍋才是我從小吃到大,吃到心底暖呼呼的這一味。那是第一次體悟到有跟母親「學一手」的重要。
婚後,常常吃到婆婆從家鄉寄來的炒花生,自己種的安全可靠,以及一顆顆嚴謹挑選後的品質,加上傳統翻炒的慢工,這炒花生香酥味美,配上白飯和一碗青菜湯,雖然不比外食精采,在家簡單吃,卻是最健康無負擔的家常美味。有一天婆婆說:「炒到肩膀受傷,非常累,有客人來買又很高興,覺得人家那麼高興的要吃我炒的花生,怎麼好意思讓人空手而歸?上了年紀體力不夠,想放掉,但又不捨和來買花生的客人建立起的互動..」言談中我看見了一位母親流露出的赤誠好客,她在自家熟悉的廚房、用真材實料和經驗積累的功夫,炒出簡單味美的花生,這是一份有如疼愛家人與孩子般的初衷:你愛吃,我就做給你吃!但如果婆婆不炒了,誰來炒給我們吃?雖然炒花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坊間有各式食譜可以參考,甚至也有教學的課程,但,就是有一種滋味,是最熟悉好吃的自家味;久而久之,深怕哪一天會吃不到。
就是這樣一個很單純的念頭,於是我們選擇返鄉,開始了傳承的起點。與公婆同住的農村生活是忙碌而有朝氣的,從日常、農忙到年節,跟著時令交替的如常工作,從初期的「只是幫幫忙」,到漸漸熟悉,相較於都會生活節奏和所關心的大小事,是非常不一樣的。以前在都市買菜,超級市場裡什麼蔬果都有,但回到鄉下跟婆婆到菜園工作,四季食蔬的體驗便隨著每日三餐,深刻地吃進身體。年節點心的食材亦是如此,清明祭祖的草仔粿,是艾草的季節,當你識得時令食蔬,對年節的味才能體驗更深。
時下都市上班的年輕男女多以便捷的外食居多,平日要下廚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在年節有限的假期裡,往往回到家的時候,都已是滿桌的佳餚美味了,要與長輩學習家常菜或年節點心的機會就相對減少。有好幾次在聽廣播節目時,主持人聊到請大家來分享哪裡的傳統點心或家常菜最好吃?不約而同,好多聽眾都分享了阿母與阿嬤的自家味,當主持人再細問說那怎麼做?餡料有什麼秘訣?聽眾都感嘆道:「來不及學了,阿嬤把好味道帶到天堂去了」。
從小吃到大的自家味,給人溫暖的歸屬感,這是市售食譜所無法取代的,看著母親在灶腳忙進忙出的身影,我們是不是也能將這母親留給我們;那記憶中的好味道給傳下去?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工作型態與生活環境有很大的改變,時代在進步,資訊更是四通八達,人類對於飲食的渴望,有更多追求,不僅要創新,也要求精緻,更懂得去享受了。但是這些變奏的基礎,靠的是回歸常民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味蕾,我們想傳達的,是在革新的追求中不忘對傳承的省悟。很多人繳學費學習廚藝的同時,或許遺忘了最熟悉而習以為常的生活導師,原來就是自己身旁的母親。
這一本書要特別感謝我的婆婆─鍾媽媽,以及友人□誠的母親-許媽媽,她們無私地分享了專屬的自家味,不外乎是你我都熟悉的年節點心與家常菜,這兩位母親的手藝與味覺經驗,帶領我們品嚐到日常生活飲食的美好滋味,跟著這塊土地所蘊含的各式生命經驗,包括節氣的變化與生長環境的相應,這文化底蘊所孕育融合出的常民飲食,成就出溫暖而獨特的味道。這不是一本專業食譜,卻是最道地的經驗傳承,希望這本書能讓您回到自家廚房與家人一起挖寶,每家每戶的口味,都是家傳寶,是母親之味,是自家味,亦是豐饒的台灣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