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常有這樣的疑問:大象鼻子為什麼這麼長?犀牛皮為什麼會皺巴巴的?駱駝為什麼會駝背?……可是你一定常得不到答案吧!
當英國作家吉卜林的女兒提出這些問題時,他以科學事實為根據,加上天馬行空的幻想,創作出這本有趣的「原來如此的故事」讓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想像力得以馳騁。
寫給大朋友的序
這一篇序是寫給父母親看的 童話花園的開幕典禮
曾經有過這樣的幻想吧!無意中得到一顆飛石,握緊它,剎那間飛上藍天,自在翱翔。
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幻想吧!喝下發光冒泡的藥水,長出了金魚尾巴,在五湖四海漫遊。
幻想、幻想、幻想……
當幻想的種子,飄落到文學的土壤中,就開出童話的花朵。當童話的花朵開滿園,小孩子就被吸引過來了-躡手躡腳走進童話花園的孩子,會驚喜地張大嘴巴,哇!倒處都是閃亮亮的寶藏呢。
寶藏一是「有情谷」。
一顆細沙、一艄汽船、一隻小鴨,在童話裡都可以有情有感、有淚有笑。童話的這項特質,不時提醒孩子「萬物皆有情」,讓孩子有一顆溫暖的心,能懷抱著了解與同情趣善待萬物。
寶藏二是「閱讀橋」。
如果希望孩子把書本當成一輩子的好朋友,就讓他們讀童話吧!孩子對事物的喜好或厭惡,是由經驗建立的,如果在孩子剛開始接觸閱讀時,就讓他讀童話,滿足了他愛幻想、愛新奇的需求,那麼,他將會覺得讀書是件快樂有趣的是。
寶藏三是個明淨的「心理湖」。
童話常常映照出孩子心中深深埋藏的焦慮、恐懼、害怕……曾經走失過的孩子,讀到「韓森與葛雷特」中兄妹迷失在森林裡的情節時,可能會勾起一陣感同身受的回憶。孩子讀童話像走過一次心靈之旅,情緒因而得以抒解,同時,他們可能在故事中,尋得各種解除心理困擾的模式,使人格得到建全的發展。
心理湖畔有片「社會林」。
童話的人物和劇情,總是樹立出社會一般的行為準則。小紅帽要小心別上大野狼的當,小木偶逃學會吃到苦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社會上的是非善惡標準,自然而然深入孩子的心中。
寶藏五是滿地的「真理石」。
童話中處處有人生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在閃閃發亮:正直、勤奮、互愛、互信……每一顆「真理石」都是孩子未來向上的力量。
寶藏六是「想像河」。
童話的幻想特質能激發孩子的想像流。澎湃的想像河流,是創造、發明的源頭。
最後,是一座「知識山」。
無所不包的童話故事,對孩子展開了五花八門的世界。「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丹麥社會,「一千零一夜」裡神秘的阿拉伯……在在吸引孩子去認識世界,而童話中的蟲魚鳥獸,更觸動孩子對各種知識的好奇;好奇心一但被引起,孩子便會自發地去探索、學習。
這些寶藏,都在童話花園裡。想不想去遊覽呢?這座童話花園還分成許多區喔!現在我們就去環遊一圈吧!
看到那些嫩綠的幼苗嗎?那是「民間童話區」。老祖母、老爺爺、母親或保姆,在樹下或床邊,把聽來的故事說給孩子聽,這樣一代一代口耳相傳,就成了民間故事;那是童話開始發芽的地方。
再看看那些典雅的花卉,那是「古典童話區」。有人走遍大街小巷,搜集具有本土味風味、民族特色的民間故事,把那些口傳的故事寫成文字,並且加以整理,改寫得更完整,成為「古典童話」。
新開的一片繽紛鮮花是「創作童話區」。那是不甘心只搜集民間童話的人,自己開闢出的新園地,裡面全是作家用自己的靈感、點子、想像力加上文學技巧,寫成的嶄新童話。
我們還會來到「動物童話區」,有趣吧!這一區的動物都像人一樣會說話、會思考、會哭會笑。
還有「科學童話區」,將精準的科學融入浪漫的同化,知性與趣味會交織出什麼樣的奇花異果呢?
還有、還有……還有許多說不出名字、無法分類的童話在等著你呢!
當然,我們還要用許多美麗的圖片來裝飾這座花園。大人在閱讀時,腦海會浮現故事場景、人物表情,小孩卻做不到這一點。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分析說,七歲到十二歲的孩子正處於「具體操作期」,必須靠具體的圖像,才能幫助他完全進入文字故事的時空。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特別依照每本書的特殊風格,繪製與文字交融為一體的插圖。就算只欣賞這些插圖,也能加強孩子對線條、色彩、構圖……各方面的感受力。
最後,讀完童話花園就結束了嗎?不,花園後還有個遊樂園呢!孩子天生就愛玩,在玩耍時,他們全身的細胞都活躍著,心靈更完全敞開,於是我們在「童話遊樂園」中,根據書中內容發展出好玩的設計,帶著孩子開朗的思考、快樂的學習。
這是一座一步一驚喜、一步一發現的童話花園,在現代匆忙的腳步聲中、狹窄的生活空間裡,孩子們的成長已經受到太多的限制,他們的幻想被綑綁,背脊被大書包壓彎,何不帶他們來這裡,悠遊有情谷、散步閱讀橋、潛遊想像河……讓童年重新發光。
童話花園的大門正敞開著,而且,將永遠為有童心的人敞開!
寫給小朋友的序
這一篇序是寫給小朋友看的 原來如此的故事出場
這是一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的書。(喔!我必須解釋一下,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就是那種很會很會寫故事的人。)
這也是一本爸爸為了回答親愛女兒的疑問,所寫的一本童話書!
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不是成天只在意自己的文學事業,單單顧著埋頭寫作、寫作、寫作,卻不理會家庭、兒女的喲!當女兒的小腦袋瓜裡產生一堆好玩的問題,並向他發問時,這位英國的大作家──拉雅德.吉卜林,並沒有像一般的大人那樣,對女兒說:「哎呀!你真煩人,快去唸你的書去,別再胡思亂想了!」更不曾責罵女兒說:「你真笨!這根本不成問題;一切都理所當然呀!」
他反而很認真的去想這些問題:「嗯!大象的鼻子為什麼會那麼長?」「花豹──花豹那一身的斑斑點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為什麼會有英文字母的產生呢?這二十六個字母又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想啊想啊!他想到這些問題是一個小女孩兒提出來的,當然不能以絕對科學的態度去回答她──這樣難免會破壞她原有的想像力。那麼……那麼要是以科學的事實當基礎,再加上天馬行空的想像……
由於吉卜林是在印度出生的,後來更在印度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他對東方的很多東西都滿了解的。他把女兒一堆「為什麼」的疑問,跟東方一種以同類事物為主題的民間故事聯想在一塊,於是,「原來如此的故事」這本書的架構就出來啦──以「為什麼?」為主題,來一番玄思妙想,寫一本頂頂好玩、頂頂有趣的童話吧!啊!對了,合乎邏輯和科學性也是很重要的喲!
經過了構想、想像、下筆……「原來如此的故事」出爐了……
喔!大象的長鼻子原來是非洲一隻充滿好奇心的「小大象」造成的。這小大象啊,很愛問一堆別的動物都回答不了的問題,惹得鴕鳥阿姨、狒狒舅舅煩不過,對著他就是一頓好打。一天,小大象又問他們:「鱷魚拿什麼當晚餐?」結果……小大象這次被打得比任何一次都悽慘。小大象只好自己去找鱷魚。鱷魚呢!就一口咬住小大象的黑黑短短的鼻子──他要拿小大象當晚餐哩!小大象一屁股坐下,用力拉啊!鱷魚擺動尾巴,死命扯呀!就這樣拉過來,扯過去,再拉過來,再扯過去,於是,小大象的鼻子起了大大的變化……
那麼,犀牛一身皺巴巴的皮膚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啊,犀牛惹上了一個拜火教徒──他把拜火教徒剛烤好的蛋糕吃得精光。拜火教徒可火大啦!於是,趁著天熱,犀牛脫下一身光滑的皮(還有三顆釦子喲!)到海裡泡澡時,把這一件「皮衣」揉進蛋糕碎屑和烤焦的葡萄乾。他又搓又揉,又揉又搓,把犀牛皮弄成了今天這副德性……
而袋鼠為什麼那麼擅長跳躍呢!這是因為袋鼠乞求大神恩公將他變為「與眾不同,人人追隨的萬人迷」,恩公便派了名叫丁哥的黃狗,「追」得袋鼠跑遍了整個澳洲,最後,袋鼠真的變得前腳短、後腳長,十分地十分地「與眾不同」……
而且,你知道嗎?吉卜林在說這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總是一邊說,一邊比手畫腳,添加表情動作,他的聲調也隨著情節而變化──一會兒低,一會兒高;一下子快,一下子慢。孩子聽了,都覺得自個兒的老爸真是太會「說話」了。
吉卜林寫這些故事時,用了很多人不常用的形容方法。單單以「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這麼長?」這個故事來說好了,當他提到「叢林中的一條河」時,可不這樣平鋪直敘的,而稱那是「灰灰綠綠油油的凌波波河」;他形容好奇的小大象「好奇心充滿了整個非洲」;小大象的鼻子變長後,用它來唱歌,歌聲「比銅管樂隊奏出的還要響亮」。
吉卜林別具巧思妙意的用字遣詞,讓故事讀起來像音符躍動似的,具有強烈的節奏感,特別是英文原作,非常適合朗讀,還被稱為是「音樂性語言的典範作品」。在閱讀時,除了在情節中起落浮沈之外,別忘了,要仔細看看吉卜林的用字用句、形容描述,到底跟別人有多大的不同?他的功力又是何等地深厚呢?
另外,吉卜林的故事好像一幅油彩畫,顏色鮮艷,景物搶眼,說到叢林就好像讓你處於叢林;提及草原就彷若讓你置身草原,因此,讀者就很容易融入故事當中啦!
對了,這本書的插畫還是吉卜林自己畫的喲!畫風細膩,配上圖說,更是幽默透了!
這可真稱得上是一本「有聲有色」、「有畫有景」的好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