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後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 | 拾書所

一九四九年後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

$ 680 元 原價 680

刻字、造字,一個印刷字一段人生,
讓十二位中國字體設計人的故事活著,而我們不活在無知裏。

傳說古時候人們對倉頡造出來的文字十分崇敬,一個個文字完成了它的使命後,會拿到「惜字亭」焚化,文字變作一隻隻蝴蝶飛往天宇,回到倉頡神的身邊,向他訴說芸芸眾生對文字感恩的動人故事。本書作者廖潔連訪談了十二名字體設計人,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倉頡」們為創造美的字體,一生堅持,默默耕耘,為的是給人們留下閱讀文字之美的感受。

是否想過,當你我在閱讀之時,這一顆顆承載著語言與思想的印刷「字」,在來到紙張上前、每一種字體被設計出來之前,背後訴說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從鉛字到電腦時代,他們與「字」為伍一生
從十二位字體設計人一探近百年中國印刷發展的縮影

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職業生涯,他們所在的時代、生活、文化、經濟與科技等,編織了一段又一段「活生生」的歷史,透過訪談整理,這本書因而涵蓋中國印刷做字活動近一百年的時間跨度;當年一人一天僅能製作三至四個字的鉛字手稿,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每日重複相同的工作,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方可完成一套超過千字的漢字!直到電腦科技開始發展,一人一天能夠製作幾十個字,速度倍增,而生產鉛字的時代也邁向結束……,這些字體設計人的生命故事正映襯出中國印刷字體發展進程的縮影與軌跡。

每一個訪談如同一小片拼圖,拼出時空、拼出字體設計人的人生,也拼構起對漢字該重新溫習的感恩之情。您可隨意選讀謝培元?錢震之等極少數中國國寶級字體設計大師的字韻遺音;或讀朱志偉從刻字工人到方正字體開發總監,其設計態度由字體本身延伸到讀者愉?;讀鄒秀英的字體設計人生涯和生活樂趣緊扣在一起;再讀錢煥慶半個世紀的刻字經驗,成為培養新人的指南……,將拼圖拼湊起來,可一窺其中文字體設計與設計人的變化發展。前言並附上「訪談者社會時代背景」圖表,可幫助讀者清楚理解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點出重要字體的發展里程。

十二位設計人,有人對於所設計的字體被運用而出現在各種場合感到開心和欣慰,有人面對產業前景表達失望痛心,又或者有人主張「字體更人性化一些,就是對生命更加關注一些。」—面對生命和設計始終呈現積極熱情的態度……,從這些「人」的故事中,你我也能重新拼湊起—對於經過眼底每一個「字」的敬意與感激。

特別推薦給從事字體設計、出版、編輯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以及有興趣研究漢字文化的讀者朋友們,藉由這本書在臺灣出版,讓我們重新懂得體驗漢字之美!

    關於書封設計特色:

為一大張透明描圖紙的海報折疊而成,攤開海報則會展示漢字字體設計的基本知識,可張貼於牆上展示並便利參考。

------------------------------

作者前言

一個漢字一個故事。家傳戶誦。
一個印刷字一段人生。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生故事?誰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學教授平面設計,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中文字體設計的科目?香港是一個雙語並重的地方,中文字體設計 (印刷字體)竟然不為人知?繼而,想到更多與中文字體設計有關的問題:中國有沒有字體設計師?他們在哪裏?中文字的數量那麼多,設計時怎樣統一字形?種種問題,迫使我有很大的衝動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開……。

一九九六年,機緣下我在中國認識了幾位「做字」的人:謝培元、徐學成、錢震之、錢煥慶、周今才、余秉楠、鄒秀英等,他們當時已不年輕,都五十五到七十多歲了。能夠遇上他們,原來是很難得的,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後,從事?「字體設計」的人本來就不多,而有一定資歷又還在世的,跑遍全中國更不會找到多於十人。與錢震之老師就一面之緣,和謝培元老師也只交談數次,他們便先後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後再訪中國,竟給我找到幾位年輕的字體設計人:朱志偉、倪初萬、齊立、陸華平,還有香港人柯熾堅。他們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可算是新中國的第二代字體設計人。這兩次因緣際會,怎不令我雀躍?

本書記錄了十二名字體設計人的訪談,述說他們這數十年的做字經驗。印刷字體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現人前:「字體設計人」怎樣在新中國成立的環境下誕生成長? 「字體設計」這個行業如何變化發展? 如何與社會現實生活緊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印刷繁體字散亂不齊,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種不多,部分得由日本買入。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簡化繁體,確立、規範和統一筆劃、筆順、字形;除了整理漢字本身,還要修補和創新印刷字體。與此同時,字模廠公私合營,生產銅模、鉛字印刷字體全歸國家管理和經營,免費供給全國印刷書報刊使用。

六十年代,國家以「整舊創新」為印刷字體設計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內設字體設計研究室。當時傳統印刷字體有老宋體、楷體、仿宋體,及從日本引進的黑體。統一和規範字體設計的工作展開,需要很多人參與。過萬字數,不同大小手寫稿 (設計)的工作量極其龐大。那時國家並沒有「字體設計人」,就招攬刻字工人、廣告美術人、書籍設計人、書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體完成,由一個人主持,字款因此沒有以個人名義出現,而做字的人沒有專業的職稱,創新字體也只局限於四大字體。一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個字),宋體楷化,即筆形以書寫楷為依歸,而印刷漢字字形表就以宋體展示出來。

文化大革命使這工作停頓了十年 (六六至七六年),設計人全部給調到字模廠工作。縱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國印刷字體創作的黃金時期。

八十年代,為重振士氣和美化出版物,國家制定「創造新字體五年規劃」方案,令字體百花齊放,又舉辦第一屆全國印刷新字體評選會, 以復興字體設計工作。從比賽的獲獎名單,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字體由誰人設計。國家開放後,在國際字體比賽屢屢獲獎,如陸華平獲日本森澤國際排版文字字體競賽一等獎,被冠以「活字設計工作者」的稱號。

當年一人一天只能製作三至四個字的鉛字手稿,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要數年甚至十數年方可完成一套過千的漢字!這種一套字由一人領導,然後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況,持續至八十年代。電腦科技在八十年代開始發展,一人一天能夠製作幾十個字,速度以倍增加,生產鉛字的階段也步向結束。

九十年代,經濟開放,外資私營化,字模廠和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備受衝擊,國家不再資助,面臨淘汰,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只得另尋出路。第一代參與字體改革的「字體設計人」,不少在退休後受聘於各大字體公司,擔任設計師或當顧問。字體設計曾經是利潤很高的工作,做一個字可賺十多美元;但由鉛字發展到電腦字,生產的速度大大提高,一個字竟不值數文錢。往後,這行業甚至不能賴以為生了。然而,中國字體設計人仍不斷在國際比賽中獲獎,朱志偉獲獎後,更被尊稱為「字體設計師」。

這時期既是失落,又是轉型,設計人不能以字體設計這行業謀生,新加入的字體電腦控制員都不懂字體設計。這始終不是一門普及的行業,投身這行的人寥寥可數。字體設計這行業,如何培養下一代??前景應如何面對?

步入二千年代,方正舉辦全國比賽,到現今已有四屆,一群一群熱血的年輕人出現,參賽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部分後來入行,成為中國字體設計的希望。

每個漢字,由當年每個十多美元,到只值數文錢,再變成今天盜版和專利之爭,這種情況反映?文字價值的標準只是一種產品買賣,受制於市場和科技,但文化價值在哪裡?字體設計創作從哪裏來?字體設計人呢?字體的產生、演變、進化是反映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成長,字體設計人必然會擔起文化的責任,培養下一代。他們之後,又有另一批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


期盼這本書,能把字體設計人及其設計的字體清楚展示出來,讓大家可以具體地欣賞,從而更瞭解背後的設計人。字和人,一起建立字體設計的文化和文明。

本書的目錄,不以年齡和資歷排序, 而是以字體設計與國家人民的關係、字體的魅力及創作,以至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等等來呈現。每一個訪談,如同一小片砌圖,讀者可以隨意選讀 :朱志偉從刻字工人到方正字體開發總監,設計態度由字體本身延伸到讀者愉?;鄒秀英的字體設計人生涯和生活樂趣緊扣在一起;錢煥慶半個世紀的刻字經驗,成為培養新人的指南……。砌圖拼湊,展示中國字體設計與人的變化發展。附上的「訪談者社會時代背景」圖表,可幫助讀者清楚理解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點出重要字體的發展里程。

書裏的十二個人生故事是否就此打住? 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十二位字體設計人,他們的字體設計生涯:背景、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編織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歷史,是時代和社會的縮影,反映時代和社會的風貌。他們對字體的審美,他們的努力,讓我們能夠愉快地?讀,能夠欣賞甚至熱愛每天?讀著的印刷字體,屬於我們的漢字。他們之後,又有他們,怎能讓他們繼續沒沒無聞,不為人知?

希望這本書,讓字體設計人的故事活著,而我們不活在無知裏。


廖潔連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