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ading Indicators was widely and well received as a much needed corrective to the outdated, outmoded economic figures we are accustomed. Every day, we are bombarded with numbers that tell us how we are doing, whether the economy is growing or shrinking, whether the future looks bright or dim. Gross national product, balance of trade, unemployment, inflation, and consumer confidence guide our actions, yet few of us know where they come from, what they mean, or why they rule our world. Zachary Karabell tells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hese indicators, which were invented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o address the urgent challeng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World War II, and the Cold War. They were rough measures—designed to give clarity in a data-parched world that was made up of centralized, industrial nations—yet we still rely on them today. Today’s world is shap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borderless flow of capital and goods. If we follow a 1950s road map for a twenty-first-century world, we will get lost. What is urgently needed is not to invent a new set of numbers but to tap into the data revolution that offers unparalleled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we need. Companies should not base their business plans on GDP projections; individuals should not decide whether to buy a home or get a degree based on the national unemployment rate. If you want to buy a home, look for a job, start a company or run a business, you can readily find your own indicators. National housing figures don’t matter; local ones do. You can find those at the click of button. Personal, made-to-order indicators will meet our needs today, and the revolution is well underway. We need only to join it.
-------------------------------------
★作者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未來世界的領導者」
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順逆差額……這些會在新聞版面上出現的數字,時常成為我們判斷經濟是否景氣的依據,也是選舉時政治人物拿來說嘴或宣示的目標。其實我們有可能都被這些統計數字給誤導了。
例如美國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但iPhone明明是美國研發和行銷,中國只是組裝來自各國的零組件再行出口,憑什麼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中國頭上?又如災後重建屬於政府支出,會讓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那麼我們可以說921或311之後,台日兩國的GDP成長是代表人民生活更好嗎?再說失業率降低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但是鼓勵大學生延畢或提早服役,導致就業率同時降低,這樣就算是好政策嗎?還有當主計處說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下62個月來最大跌幅,表示物價未來將維持低檔時,苦於房價租金高漲、薪資卻不漲的小老百姓只會一肚子火:你們政府官員是瞎了眼、沒看到生活實況嗎?還是,這些統計數字應該要有不同的算法與詮釋?
一百年前「經濟」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直到這些指數發明,我們對經濟才有想像的依據,也才有計算的工具。不過,這些誕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指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產業結構,它們的限制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在這些指數發明之初,人類社會還在努力掙扎脫貧,製造業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而GDP便是最適合度量製造業表現的指標。對應現下,GDP該如何被調整?除了指數,還有其他度量經濟活動的形式嗎?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過分迷戀單一指數,總體經濟指數經常不能反映內部的差異性。同時,也別將總體經濟的數字過度延伸到個人處境,影響個人決定。更積極來說,在網路科技的年代,我們有更全面、更即時、更客製化的大數據蒐集,重點還是在,經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名人推薦】
陳添枝(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 專文
瞿宛文(中研院人文社會中心) 專文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財金系) 專文
【國際書評】
非常有意思的入門書,介紹經濟學家如何應用統計,以及政府如何用統計(statistics)統治國家(state)。──DIANE COYLE,《被賣掉的未來》作者
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重要經濟指標的由來。原來這些數字背後都有各自的假設,它們不是忠實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有用的工具。我們應該學「駭客任務」裡面的Neo,解放被經濟指數桎梏的想像,搞清楚何謂真實。──柯克斯書評
雖然身為基金經理人,但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只發揮分析的專長,還用說故事的方式,述說二十世紀常被忽略的偉大發明──經濟指數。他捨棄了許多術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總體經濟和日常生活緊扣一起,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經濟是怎麼回事。──出版家週刊
如果想明白新聞報導裡,經常出現的經濟指數背後的意涵,這本書是很好的起點。經濟指數有其缺陷,不應毫不質疑。我們應小心謹慎那些指數測量了什麼,又是如何去量測的。──華爾街日報
透過統計指數我們才能瞭解經濟情況,可見這些指數有多麼重要。作者生花妙筆,揭開這個習以為常的歷史過程,告訴我們:這些指數如何統治我們,誰發明它們,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它們。──哈佛商業評論
作者用緊湊的情節推演統計的歷史。故事裡,統計數字讓全國人民成了想像共同體。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在某種層次上,GDP是個陷阱,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個幻影。── James Grant,《葛蘭特利率觀察》(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出版者
我們活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雖然如此,我們用以累積財富、衡量生產力、和量測社會繁榮的經濟指數卻不是絕對的真理,這些指數在政治的流沙中備受扭曲,在領導者見風轉舵的習性裡遭逢玩弄。作者清楚知道經濟不是一門硬科學,在這本不可多得的書裡,他告訴我們經濟指數的意涵到底是什麼。──Rana Foroohar,《時代雜誌》
吸引人的入門作品,不時出現精闢的批評,最後提供全新的方向以應對數位時代的變局。──詹姆斯?高伯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
★作者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未來世界的領導者」
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順逆差額……這些會在新聞版面上出現的數字,時常成為我們判斷經濟是否景氣的依據,也是選舉時政治人物拿來說嘴或宣示的目標。其實我們有可能都被這些統計數字給誤導了。
例如美國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但iPhone明明是美國研發和行銷,中國只是組裝來自各國的零組件再行出口,憑什麼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中國頭上?又如災後重建屬於政府支出,會讓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那麼我們可以說921或311之後,台日兩國的GDP成長是代表人民生活更好嗎?再說失業率降低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但是鼓勵大學生延畢或提早服役,導致就業率同時降低,這樣就算是好政策嗎?還有當主計處說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下62個月來最大跌幅,表示物價未來將維持低檔時,苦於房價租金高漲、薪資卻不漲的小老百姓只會一肚子火:你們政府官員是瞎了眼、沒看到生活實況嗎?還是,這些統計數字應該要有不同的算法與詮釋?
一百年前「經濟」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直到這些指數發明,我們對經濟才有想像的依據,也才有計算的工具。不過,這些誕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指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產業結構,它們的限制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在這些指數發明之初,人類社會還在努力掙扎脫貧,製造業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而GDP便是最適合度量製造業表現的指標。對應現下,GDP該如何被調整?除了指數,還有其他度量經濟活動的形式嗎?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過分迷戀單一指數,總體經濟指數經常不能反映內部的差異性。同時,也別將總體經濟的數字過度延伸到個人處境,影響個人決定。更積極來說,在網路科技的年代,我們有更全面、更即時、更客製化的大數據蒐集,重點還是在,經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名人推薦】
陳添枝(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 專文
瞿宛文(中研院人文社會中心) 專文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財金系) 專文
【國際書評】
非常有意思的入門書,介紹經濟學家如何應用統計,以及政府如何用統計(statistics)統治國家(state)。──DIANE COYLE,《被賣掉的未來》作者
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重要經濟指標的由來。原來這些數字背後都有各自的假設,它們不是忠實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有用的工具。我們應該學「駭客任務」裡面的Neo,解放被經濟指數桎梏的想像,搞清楚何謂真實。──柯克斯書評
雖然身為基金經理人,但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只發揮分析的專長,還用說故事的方式,述說二十世紀常被忽略的偉大發明──經濟指數。他捨棄了許多術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總體經濟和日常生活緊扣一起,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經濟是怎麼回事。──出版家週刊
如果想明白新聞報導裡,經常出現的經濟指數背後的意涵,這本書是很好的起點。經濟指數有其缺陷,不應毫不質疑。我們應小心謹慎那些指數測量了什麼,又是如何去量測的。──華爾街日報
透過統計指數我們才能瞭解經濟情況,可見這些指數有多麼重要。作者生花妙筆,揭開這個習以為常的歷史過程,告訴我們:這些指數如何統治我們,誰發明它們,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它們。──哈佛商業評論
作者用緊湊的情節推演統計的歷史。故事裡,統計數字讓全國人民成了想像共同體。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在某種層次上,GDP是個陷阱,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個幻影。── James Grant,《葛蘭特利率觀察》(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出版者
我們活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雖然如此,我們用以累積財富、衡量生產力、和量測社會繁榮的經濟指數卻不是絕對的真理,這些指數在政治的流沙中備受扭曲,在領導者見風轉舵的習性裡遭逢玩弄。作者清楚知道經濟不是一門硬科學,在這本不可多得的書裡,他告訴我們經濟指數的意涵到底是什麼。──Rana Foroohar,《時代雜誌》
吸引人的入門作品,不時出現精闢的批評,最後提供全新的方向以應對數位時代的變局。──詹姆斯?高伯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