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適度偽裝自己
做人不能太單純,應該懂得適度偽裝自己。不懂得做人「心機」的人不但內涵不夠,而且也缺少成功的慾望,只能是明裏吃虧,暗裏受氣,一輩子翻不了身。
要想保護自己,成就自己,我們都要懂得做人的「心機」。
一、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偽與詐
做人單純本身不是錯,而關鍵是社會關係的複雜,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偽裝自己,以防被人欺詐、被人騙。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內心一定要留點「心機」以為自保之用。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看來是善良的,那也是他努力裝扮而成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就是著名的「性惡論」。同時他也告訴人們,做人要有「心機」,必須適度地偽裝自己,以防被惡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人不妨預設一些防範對策,否則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時,就為時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裏,欺騙、狡詐的人比比皆是。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攻伐,小到個人之間的衝突、傾軋,種種欺詐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欺瞞他人不正當的行為太卑鄙,倒不如說吃虧上當的人太單純、太大意。
人生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如此才不至於上了某些人的當而吃大虧。當然,我們不鼓勵自己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龍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小心提防是必要的自保方式。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知你是否見到過烏龜在遇到天敵時如何保護自己?當人開始要抓烏龜時,這個傢伙便將頭和四肢以及尾巴全縮進了殼內,這樣牠裝死足足幾分鐘後才慢慢將頭伸出來張望,等敵人走了,牠才敢爬動起來。也許,你也聽說過兔子蹬鷹的故事,鷹的眼睛銳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時兔子並不慌忙,牠就順勢打個滾,裝作死去,鷹一個俯衝下來,本想這下可以抓住兔子了,但是奇蹟發生了,當鷹到達地面伸開雙爪時,兔子卻一躍而起雙腿猛踢鷹的胸肚部位,鷹悲鳴幾聲,帶著傷痕逃離了地面。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發生在自然界裏的普通故事,也是兩個以欺詐對手而求生存的實例。回歸到人性的叢林中,人人都想戰勝對手,當敵我力量懸殊時或勢均力敵時,用反間計或欺瞞對方,而使對方上當,處於自己的擺布之中,讓自己成了佔有優勢的狩獵人。當自己的力量處於優勢地位時,也不妨採用一下欺詐的戰術,這樣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唾手可得的目標手到擒來。總之,欺詐可看成是一種策略計謀。
在人性的叢林裏,無處不存在著欺詐。欺詐並非違背倫理的罪惡。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有利於個人能力實現,而非惡意的陷害別人的,都是正當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話不無道理,既然我們存在,我們就有理由去生存、求發展,而一切對自我的壓抑和對存在的摧殘則應當被看成為罪惡。
另外,競爭的特性也決定了欺詐的必然性,「競爭」使得我們不得不謹慎行事,「競爭」也使得我們每個人必須以自我為中心,催促我們必須永遠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則我們便會成為優勝劣敗法則下的失敗者。欺詐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利用人性的弱點,以利誘人
人是趨吉避害的動物,無論大利小利都不會放棄的,當然也會考慮自己的成本和風險。但更多的情況下是不怕風險而敢於鋌而走險的。這時候,你最好的辦法就是誘之以利。世上任何給予都不是白給的,沒有免費的午餐,以利誘人,非但常見而且也容易成功。
2聲東擊西,製造假象
這種方法就是要在無法明確掌握對手資訊時,故意發布的一些引誘對手上當的資訊,當然這些資訊對對手來說,可能得之不易或認為準確可靠而極其有用時,才會有讓對方上當的可能性。要做到「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境界,這樣假象才會被對方認為是真的,而達到欺敵致勝的效果。
3詐死和裝敗也是很好的戰術
若詐得像,裝得真,就可以促使對手誤判形勢,製造對手判斷的負擔,並使其因為做了錯誤的判斷而踏入陷阱。此外,助長對手的驕氣,使其鬆弛警戒;而取得下手機會,藉此尋求重生的契機;另外還可以解除對手對我們的壓制,其實對手也巴不得解下心頭的重擔,一旦我們詐死裝敗,也正好提供了他們心理上的藉口,使其自行鬆弛緊繃的神經,雙方所遭受的壓力都可因而紓解。
二、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
《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做人可謂精明,依仗賈母的寵愛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壓、左右逢源。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令眾人生厭,抑鬱而終。可見,做人不能不精明,但千萬也別精明過頭。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話:「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一部中國歷史提供很多可以讓我們效法、參考的大智若愚經典事例。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通權達變,在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可比,成為「真人不露相」的最佳註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而他因此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成這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促請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大臣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不找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立即催促人們通知太子入宮,因此避免了一場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為人奸邪,反覆無常,一直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之間進行離間,朝中有智之士都想不出辦法來除去這個隻手遮天、違法亂紀的禍害。於是,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二話不說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歐陽修說:「只要簽名,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不久,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隨即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將所訴內容直接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宮廷害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說:大智若愚實在是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而大智若愚的人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另一個晉朝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系爭一個座位,蔡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都是老謀深算,「心機」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的損失而大發雷霆,記恨於心,相反的,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必然可以經營出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絕對遭人討厭。因為人際間情感的溝通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人際方面獲得人「心」。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弄巧成拙地搞得非常複雜,使人因為厭惡刁鑽奸滑,敬而遠之。做人精明露骨,實則只是一種小聰明,最後終於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場,最貼切的說法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焚身。三國時代的楊修,可謂絕頂聰明,但是他幾次「聰明」過了頭,才智太顯露,反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起平坐的,如果舉止不講究,言辭不三思,說話處處不給人留餘地,一味地居高臨下,只會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
所以,總而言之,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過於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三、心事寧爛在肚子裏,也不能隨便說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給自己,千萬不能隨便對外說,成為別人要脅的把柄。如果真是這樣單純過頭,最後肯定吃虧吃盡,糟糕透頂。
一般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裏留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當然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對,不是說:「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嘛!而壞的東西也不能讓它一再沉積在自己心裏,只是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所傾吐的事件都不一樣,說出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才說,不該說可千萬別說!
之所以處理心事要這麼慎重,是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洩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雖然有的人會欣賞我們「真性情」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最糟糕的是一旦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鬥時你的致命傷,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卻不可不防。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我們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與牢騷,我們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不經意地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攻擊的武器,到時自己是怎麼吃虧的,都不知道。
那麼,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見諸史冊,比比皆是。
即使是對家裏人,也不可一股腦兒將心事都說出來。萬一我們的另一半對心事的感受與反應並非如自己所預期的,又譬如說,她(他)因此對你產生誤解,甚至把我們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後果可想而知。
回過頭來說,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樣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重,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所以,真正有「心機」的人應該是:偶爾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以減低他們的揣測與戒心,增加自己給人對你的親近感。
四、做人要善於隱匿:看似沒有,實則充滿
自古成大事者都謹小慎微,「心機」勝人一籌,善於隱藏自己,往往能以靜伏動,取得空前絕後的功名。這種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例子在史冊中俯拾皆是,相對的是,從不見那些自以為是、耀武揚威的人,因為施逞得勢而名留青史的。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的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來迷惑曹操,而放鬆對自己的注意。
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評論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朮、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但都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
曹操獨具慧眼而又正好說到劉備的志向,劉備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然嚇得把匙箸掉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撼,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耀、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種作法是很讓人放心的,而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志向,也讓人戒心大減。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便曾對他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也點名了即便是善於做生意的商人,也總是隱藏其寶貨,不讓不識貨的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即便品德高尚,也要在外在的表現上不要精明外露。若是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慾望或精力不加節制的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舖裏,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的商品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會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哪有不招蜂引蝶引起竊賊來偷的。
商品如此,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的「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
這個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有「心機」的人卻不是很多,同樣一部《三國演義》,死於曹操手下的才高八斗之士數不勝數,如孔融、彌衡之流,皆因他們不善於隱藏自己才命喪黃泉。
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明哲保身,更能為將來的成功聚積實力。
五、做人要聰明,但關鍵時刻要會「裝傻」
聰明做人,再好不過,但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處處顯示自己比別人有能耐,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時,他都會故意裝傻,以免樹大招風,惹禍上身,這就是做人的「心機」。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是很聰明,但更喜歡抬槓,以顯示自己是個有想法且聰明才智勝於別人的人。只要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是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是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有人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當人家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事事要佔上風,十足是個沒有「心機」的失敗者。
即使一個人真的聰明,也不應該以前面所說的那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一味地不為對方留一點面子,非把人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雖想要讓人心服口服無話可說,達到心理上的滿足。但是想過沒有,滿足了自己一個人,那麼人家會不會滿足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沒有想到這一層,只會讓別人意識到又是一個沒有「心機」的傻人。這種不良習慣會讓人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提供意見或建議,更不敢提出任何一點忠告,漸漸的朋友、同事們都會離去。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個人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至少有一半是對的。所以,何必每次都要去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某些人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總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高深的學問,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原本輕鬆的談話大可不必太認真啊!
平常談話聊天,沒有人願意聽人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不見得會接受的。所以,不必隨時提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自己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只是在聊天,那更應該注意,太多的執拗,肯定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拉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
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表現的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別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要顯得對此很有興趣,更進一步去發掘別人的看法差異所在。
其實當彼此的意見一致,自己就會感到有一種莫名的鼓舞;但如果彼此的意見有所差異時,就會感到是一種挑戰刺激,進而引發彼此的爭論。
因此,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一樣時,要立刻表示善意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只是隨聲附和,因而不做任何表示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有不同意見。
同樣的,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時,也要立刻表示什麼地方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作聲。因為「心機」也是一種胸懷,一種雍容大度,增進彼此關係的作為。
六、得意時,謙遜不張揚
有「心機」的人懂得: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就,也不代表自己就比別人技高一籌。成績雖然是自己的,但如果一味張揚、炫耀只會帶來負面效應。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他們說的都是對待榮耀的看法。在榮耀面前保持平和,自己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傷到沒有什麼成就的人的感情。
所以這些話更強調做人的「心機」。不僅我們的老祖宗提出忠告,國外的名人也有同樣的見解。
美國科學家佛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英國哲學家史賓賽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所有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願意放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噪。據說,有一次,他九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牠看不見樹枝是彎的。而我只是剛好看出了那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而已。」「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謙遜與內心的平靜也是緊密相連的。內心的平靜是做人的一種高度的「心機」。我們越不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
做人不能太單純,應該懂得適度偽裝自己。不懂得做人「心機」的人不但內涵不夠,而且也缺少成功的慾望,只能是明裏吃虧,暗裏受氣,一輩子翻不了身。
要想保護自己,成就自己,我們都要懂得做人的「心機」。
一、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偽與詐
做人單純本身不是錯,而關鍵是社會關係的複雜,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偽裝自己,以防被人欺詐、被人騙。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內心一定要留點「心機」以為自保之用。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看來是善良的,那也是他努力裝扮而成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就是著名的「性惡論」。同時他也告訴人們,做人要有「心機」,必須適度地偽裝自己,以防被惡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人不妨預設一些防範對策,否則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時,就為時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裏,欺騙、狡詐的人比比皆是。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攻伐,小到個人之間的衝突、傾軋,種種欺詐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欺瞞他人不正當的行為太卑鄙,倒不如說吃虧上當的人太單純、太大意。
人生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如此才不至於上了某些人的當而吃大虧。當然,我們不鼓勵自己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龍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小心提防是必要的自保方式。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知你是否見到過烏龜在遇到天敵時如何保護自己?當人開始要抓烏龜時,這個傢伙便將頭和四肢以及尾巴全縮進了殼內,這樣牠裝死足足幾分鐘後才慢慢將頭伸出來張望,等敵人走了,牠才敢爬動起來。也許,你也聽說過兔子蹬鷹的故事,鷹的眼睛銳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時兔子並不慌忙,牠就順勢打個滾,裝作死去,鷹一個俯衝下來,本想這下可以抓住兔子了,但是奇蹟發生了,當鷹到達地面伸開雙爪時,兔子卻一躍而起雙腿猛踢鷹的胸肚部位,鷹悲鳴幾聲,帶著傷痕逃離了地面。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發生在自然界裏的普通故事,也是兩個以欺詐對手而求生存的實例。回歸到人性的叢林中,人人都想戰勝對手,當敵我力量懸殊時或勢均力敵時,用反間計或欺瞞對方,而使對方上當,處於自己的擺布之中,讓自己成了佔有優勢的狩獵人。當自己的力量處於優勢地位時,也不妨採用一下欺詐的戰術,這樣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唾手可得的目標手到擒來。總之,欺詐可看成是一種策略計謀。
在人性的叢林裏,無處不存在著欺詐。欺詐並非違背倫理的罪惡。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有利於個人能力實現,而非惡意的陷害別人的,都是正當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話不無道理,既然我們存在,我們就有理由去生存、求發展,而一切對自我的壓抑和對存在的摧殘則應當被看成為罪惡。
另外,競爭的特性也決定了欺詐的必然性,「競爭」使得我們不得不謹慎行事,「競爭」也使得我們每個人必須以自我為中心,催促我們必須永遠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則我們便會成為優勝劣敗法則下的失敗者。欺詐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利用人性的弱點,以利誘人
人是趨吉避害的動物,無論大利小利都不會放棄的,當然也會考慮自己的成本和風險。但更多的情況下是不怕風險而敢於鋌而走險的。這時候,你最好的辦法就是誘之以利。世上任何給予都不是白給的,沒有免費的午餐,以利誘人,非但常見而且也容易成功。
2聲東擊西,製造假象
這種方法就是要在無法明確掌握對手資訊時,故意發布的一些引誘對手上當的資訊,當然這些資訊對對手來說,可能得之不易或認為準確可靠而極其有用時,才會有讓對方上當的可能性。要做到「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境界,這樣假象才會被對方認為是真的,而達到欺敵致勝的效果。
3詐死和裝敗也是很好的戰術
若詐得像,裝得真,就可以促使對手誤判形勢,製造對手判斷的負擔,並使其因為做了錯誤的判斷而踏入陷阱。此外,助長對手的驕氣,使其鬆弛警戒;而取得下手機會,藉此尋求重生的契機;另外還可以解除對手對我們的壓制,其實對手也巴不得解下心頭的重擔,一旦我們詐死裝敗,也正好提供了他們心理上的藉口,使其自行鬆弛緊繃的神經,雙方所遭受的壓力都可因而紓解。
二、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
《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做人可謂精明,依仗賈母的寵愛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壓、左右逢源。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令眾人生厭,抑鬱而終。可見,做人不能不精明,但千萬也別精明過頭。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話:「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一部中國歷史提供很多可以讓我們效法、參考的大智若愚經典事例。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通權達變,在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可比,成為「真人不露相」的最佳註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而他因此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成這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促請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大臣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不找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立即催促人們通知太子入宮,因此避免了一場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為人奸邪,反覆無常,一直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之間進行離間,朝中有智之士都想不出辦法來除去這個隻手遮天、違法亂紀的禍害。於是,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二話不說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歐陽修說:「只要簽名,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不久,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隨即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將所訴內容直接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宮廷害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說:大智若愚實在是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而大智若愚的人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另一個晉朝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系爭一個座位,蔡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都是老謀深算,「心機」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的損失而大發雷霆,記恨於心,相反的,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必然可以經營出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絕對遭人討厭。因為人際間情感的溝通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人際方面獲得人「心」。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弄巧成拙地搞得非常複雜,使人因為厭惡刁鑽奸滑,敬而遠之。做人精明露骨,實則只是一種小聰明,最後終於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場,最貼切的說法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焚身。三國時代的楊修,可謂絕頂聰明,但是他幾次「聰明」過了頭,才智太顯露,反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起平坐的,如果舉止不講究,言辭不三思,說話處處不給人留餘地,一味地居高臨下,只會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
所以,總而言之,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過於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三、心事寧爛在肚子裏,也不能隨便說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給自己,千萬不能隨便對外說,成為別人要脅的把柄。如果真是這樣單純過頭,最後肯定吃虧吃盡,糟糕透頂。
一般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裏留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當然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對,不是說:「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嘛!而壞的東西也不能讓它一再沉積在自己心裏,只是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所傾吐的事件都不一樣,說出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才說,不該說可千萬別說!
之所以處理心事要這麼慎重,是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洩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雖然有的人會欣賞我們「真性情」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最糟糕的是一旦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鬥時你的致命傷,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卻不可不防。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我們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與牢騷,我們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不經意地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攻擊的武器,到時自己是怎麼吃虧的,都不知道。
那麼,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見諸史冊,比比皆是。
即使是對家裏人,也不可一股腦兒將心事都說出來。萬一我們的另一半對心事的感受與反應並非如自己所預期的,又譬如說,她(他)因此對你產生誤解,甚至把我們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後果可想而知。
回過頭來說,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樣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重,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所以,真正有「心機」的人應該是:偶爾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以減低他們的揣測與戒心,增加自己給人對你的親近感。
四、做人要善於隱匿:看似沒有,實則充滿
自古成大事者都謹小慎微,「心機」勝人一籌,善於隱藏自己,往往能以靜伏動,取得空前絕後的功名。這種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例子在史冊中俯拾皆是,相對的是,從不見那些自以為是、耀武揚威的人,因為施逞得勢而名留青史的。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的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來迷惑曹操,而放鬆對自己的注意。
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評論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朮、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但都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
曹操獨具慧眼而又正好說到劉備的志向,劉備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然嚇得把匙箸掉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撼,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耀、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種作法是很讓人放心的,而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志向,也讓人戒心大減。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便曾對他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也點名了即便是善於做生意的商人,也總是隱藏其寶貨,不讓不識貨的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即便品德高尚,也要在外在的表現上不要精明外露。若是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慾望或精力不加節制的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舖裏,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的商品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會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哪有不招蜂引蝶引起竊賊來偷的。
商品如此,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的「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
這個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有「心機」的人卻不是很多,同樣一部《三國演義》,死於曹操手下的才高八斗之士數不勝數,如孔融、彌衡之流,皆因他們不善於隱藏自己才命喪黃泉。
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明哲保身,更能為將來的成功聚積實力。
五、做人要聰明,但關鍵時刻要會「裝傻」
聰明做人,再好不過,但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處處顯示自己比別人有能耐,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時,他都會故意裝傻,以免樹大招風,惹禍上身,這就是做人的「心機」。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是很聰明,但更喜歡抬槓,以顯示自己是個有想法且聰明才智勝於別人的人。只要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是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是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有人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當人家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事事要佔上風,十足是個沒有「心機」的失敗者。
即使一個人真的聰明,也不應該以前面所說的那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一味地不為對方留一點面子,非把人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雖想要讓人心服口服無話可說,達到心理上的滿足。但是想過沒有,滿足了自己一個人,那麼人家會不會滿足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沒有想到這一層,只會讓別人意識到又是一個沒有「心機」的傻人。這種不良習慣會讓人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提供意見或建議,更不敢提出任何一點忠告,漸漸的朋友、同事們都會離去。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個人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至少有一半是對的。所以,何必每次都要去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某些人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總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高深的學問,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原本輕鬆的談話大可不必太認真啊!
平常談話聊天,沒有人願意聽人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不見得會接受的。所以,不必隨時提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自己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只是在聊天,那更應該注意,太多的執拗,肯定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拉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
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表現的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別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要顯得對此很有興趣,更進一步去發掘別人的看法差異所在。
其實當彼此的意見一致,自己就會感到有一種莫名的鼓舞;但如果彼此的意見有所差異時,就會感到是一種挑戰刺激,進而引發彼此的爭論。
因此,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一樣時,要立刻表示善意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只是隨聲附和,因而不做任何表示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有不同意見。
同樣的,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時,也要立刻表示什麼地方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作聲。因為「心機」也是一種胸懷,一種雍容大度,增進彼此關係的作為。
六、得意時,謙遜不張揚
有「心機」的人懂得: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就,也不代表自己就比別人技高一籌。成績雖然是自己的,但如果一味張揚、炫耀只會帶來負面效應。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他們說的都是對待榮耀的看法。在榮耀面前保持平和,自己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傷到沒有什麼成就的人的感情。
所以這些話更強調做人的「心機」。不僅我們的老祖宗提出忠告,國外的名人也有同樣的見解。
美國科學家佛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英國哲學家史賓賽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所有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願意放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噪。據說,有一次,他九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牠看不見樹枝是彎的。而我只是剛好看出了那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而已。」「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謙遜與內心的平靜也是緊密相連的。內心的平靜是做人的一種高度的「心機」。我們越不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