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之屋 | 拾書所

奇蹟之屋

$ 599 元 原價 599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小天下隆重巨獻!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最新力作  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全世界最難得的說故事奇才  擅長以文字與圖像呈現書中世界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雨果的冒險》原著作者 布萊恩‧賽茲尼克  
繼暢銷巨著《奇光下的祕密》  再創第三種嶄新的閱讀形式  
又一趟令人屏息的奇想之旅!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年度選書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重點推薦


作者此次獨創的嶄新敘事形式,充滿了壯麗動人的想像力,兩個獨立的故事──第一個故事以將近400頁的連續圖畫呈現,第二個故事單純以文字敘述──交織出某個戲劇家族跨越兩世紀的命運謎團,吸引讀者一探究竟。

隨著一個名叫比利‧奇蹟的十二歲男孩身影,這趟書中之旅於西元1766年的大海上展開。比利僥倖的逃過一場船難,輾轉來到倫敦的劇院工作,他的後輩子孫皆為傑出演員,家族世世代代在此不斷傳承,直到西元1900年年少的里奧‧奇蹟被逐出劇院舞台為止。

大約一世紀之後,十三歲的男孩約瑟從寄宿學校逃到了倫敦,冀望能和舅舅亞伯特‧夜鶯一起生活。他舅舅居住的那棟維多利亞老屋既古怪又華美,屋裡掛著一幅幅神祕的畫像,似乎隨時有幽靈出沒。這一切深深吸引著約瑟,引領他探索有關這棟華宅、他的家族歷史的線索……

一本迷人的新奇之書,一趟引人入勝的冒險,邀請讀者破解書中兩個獨立故事之間到底有何關聯;莎士比亞的傳世劇作,更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

故事的力量,足以穿透時空,感動且影響不同世代的人生與價值觀。《奇蹟之屋》,正是一位充滿頂尖創新力的藝術家對「故事力」的致敬之作!

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美國《華爾街日報》

這是本宛如發電廠般的作品,能一直帶給讀者力量。──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

賽茲尼克再度帶給我們一本融合文字和圖畫、電影感十足的傑作。他是這種風格的先驅! ──美國《華盛頓郵報》

推薦

好看!好看!好看!難怪美國卡通漫畫家蓋瑞‧拉森(Gary Larson)的父親會跟他說:「最好的娛樂在你腦海裡。」想像力真是無遠弗屆,攻無不克!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好書,鄭重推薦。──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本神奇、特別、圖文並茂的小說!文字張力十足,圖畫栩栩如生。一個穿越時空家族的傳奇,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奇蹟之屋》果然是青少年小說中的奇蹟!──陳安儀(知名親職專欄作者)

不管是看得見的劇場,或是看不見的歷史,賽茲尼克再度以超越時空的圖文敘事,巧妙將兩個神祕的故事連結在一起,創造出令人讚歎的閱讀經驗!──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郭強生(知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專文導賞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電視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 得主)
鄒駿昇(國際知名插畫家)
楊力州(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幾米(國際知名插畫家)
陳安儀(知名親職專欄作者)
張子樟(青少年小說研究專家)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林世仁(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林哲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李金蓮(知名作家‧中國時報開卷版前主編)
感動推薦
(以上按照姓名筆畫排列)

國外書評

★【長版書評】

    《奇蹟之屋》是一趟由文字和圖畫建構而成的精彩旅程,歷經不同年代,講述一個劇場家族的命運。

這本大部頭的書述說奇蹟家族從1766年到1900年的轉變,以及他們與英國倫敦皇家劇院的興起和衰落。書的前半段,藉由插畫生動呈現了繁雜的歷史,其中有些細微的線索隱藏在畫中的節目單、卡片和信件裡。賽茲尼克傳達時光流逝和人物關聯的能力一流!人物登場,發光發熱,最後隨著光陰荏苒而退場,但不管鎂光燈聚焦在哪兒,有些主題仍一再出現。書的後半段則完全以文字來表達同樣的主題,但背景是在1990年,倫敦變得很不一樣。十三歲的約瑟象徵著來自過去的影響,他從寄宿學校逃出來,到倫敦找舅舅。他很快就見到舅舅亞伯特,不過舅舅似乎對保存過時的維多利亞老屋比較感興趣——與其說這棟老屋是家,還比較像博物館。來自過往歷史的回聲仍久久不散,使得約瑟鑽研起舅舅和老屋的祕密,卻不洩漏自己的……

一部讓人難以忘懷的傑作。賽茲尼克最後以一段插畫來具象化這個家族的座右銘:「看見或者看不見。」結尾令人心滿意足。

錯綜複雜,魅力十足,滿是令人驚豔的藝術表現和文筆。這是本宛如發電廠般的作品,能一直帶給讀者力量。──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

「看見或者看不見。」

這句話不僅作為故事開場,更是貫穿《奇蹟之屋》全書。賽茲尼克這本充滿懸疑、十足創新的青少年小說,肯定能吸引各年齡層的讀者!再一次,賽茲尼克帶給我們一本融合文字和圖畫、電影感十足的傑作。他是這種風格的先驅,2008年以《雨果的祕密》榮獲美國凱迪克金牌獎,之後改編成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雨果的冒險》;2011年《奇光下的祕密》,賽茲尼克以石墨鉛筆作畫,並且採取實驗性的雙線敘述。然而,《奇蹟之屋》更是他至今最為創新的作品,跨越很長一段時空,來講述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的故事。一再出現的那句格言,將激勵讀者聚精會神的仔細翻閱前半部近四百頁的圖,故事始於一場船難,接著是一個英國演員世家從1766年到1900年間的經歷。書的後半部敘述的是看似不相關的場景,1990年,十三歲的約瑟納悶自己究竟忽略了什麼?為什麼他的舅舅像是活在十九世紀末一樣?又為什麼這棟倫敦老屋常傳來鬼魂的聲音?讀者會情不自禁努力尋找線索,重新檢視前半部的插圖,一再建構、解構文字敘述,最終將得出一個令人心滿意足又奇特的結局。

賽茲尼克曾任舞台設計和操偶師,他小時候十分著迷於瑪麗.諾頓的「借物者系列」,甚至為了這部經典文學故事裡的小矮人主角,親手打造迷你家具,那個生氣蓬勃的想像世界至今仍影響他的創作。藉由交叉的細線和縝密的光影明暗,他塑造出本書終存在感十足的角色;打造出的場景充滿了動盪不安的情緒、擁擠的街道和維多利亞風格家具,就連最微小的細節——布帘的褶痕、小狗的眼睛——都細膩的呈現出來。隨著翻頁,畫面變得栩栩如生,讀者像是跟著故事一起旅行,目睹角色經歷時空轉變。

《奇蹟之屋》探討時光和家族的主題,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具有史詩般的格局,同時能觸動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個故事是一段讓人全心投入的冒險,並且思考創造力和說故事的本質。從本書可以看出藝術如何點亮人生,以及人生又是如何啟發藝術——從賽茲尼克在後記透露的靈感來源更能證實這點。滿滿的奇蹟和悲傷,無疑是一本了不起的傑作,如同書名所暗示的,令人驚奇。──美國《華盛頓郵報》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書評【摘錄】
    
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有多愛這本書!我喜歡賽茲尼克的所有作品,這一本可能是最棒的。同樣是文字和圖畫雙線並進,但故事進展完全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我說真的!令人出乎意料、既氣派又細膩、關於愛的故事。(亞馬遜讀者坎德拉)

賽茲尼克寫出一個榮耀我們的歷史和未來的故事,探索了那些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事物的意義,以及想要如何、為了什麼過這一生。無疑是本經典傑作!(亞馬遜讀者詹姆斯‧西勒)

身為一個原本只看漫畫和樂高雜誌的十歲男童家長,我要給賽茲尼克六顆星!他讓我兒子學會如何閱讀圖文中的故事,並且樂在其中。謝謝賽茲尼克,請繼續創作!(亞馬遜讀者無名)

《奇蹟之屋》整體的美感和巧思遠勝過圖文雙媒介的創新敘事結構,以及引人入勝的情節。這本書激勵讀者思考人類不可或缺的經驗和表達方式——說故事的本質。賽茲尼克深信,創造力,尤其是故事,可以帶來喜悅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甚至能成為情感上的救贖。(亞馬遜讀者莎拉‧瑞秋‧伊格曼)

《奇蹟之屋》是賽茲尼克第三次以創新方式結合圖文,很明顯超越以往的作品。這一次無字插畫和文字分別述說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最後再以令人出乎意料的手法交融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迷人故事。絕對是年度必讀!(亞馬遜讀者普林特小姐)
 

專文導賞

不一樣,原來是因為這樣
導賞人/郭強生(知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與所謂的童書無緣。我這樣子說,並不是在炫耀自己的閱讀能力。好像某些人會說,小學時就把《紅樓夢》看了幾遍。我也沒那麼厲害。

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大多數那些分類為童書或青少年文庫的課外讀物引不起我的興趣。那些書好像是寫給另外一些與我完全不同的孩子看的。我內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懷疑與困惑,不屬於同齡孩子的。

印象中陪我度過童年的兩本「童書」,日後才明白,它們並非表面上那樣簡單。一本是《王爾德童話》,一本是琦君的《賣牛記》。這兩本書讓我讀了又讀,因為它們在講「不圓滿」,而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不要問我,那樣小小年紀我怎麼懂得什麼是不圓滿?兒童的感受有時遠超過成人的想像。我相信,每個小孩都有某種與生俱來的性格與氣質,他們很早就感受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要求,就像任何家中寵物都有這樣的本能。做得好會得到獎賞,做不好會被處罰。

但是人還多了一項動物沒有的本事,那就是假裝與隱藏。早熟的我,從小一直是品學兼優,沒有人覺得我需要被擔心。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被發現,一方面開始大量閱讀,因為想從成人世界的作品中找尋解釋與答案:我究竟是哪裡有問題?

當被邀請為這本《奇蹟之屋》作推薦,我無法置信的反問編輯:妳確定沒有搞錯?我是個沒什麼童年的人噯!……但,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這是一本遲來的解釋與答案。如果四十年前它就已經出現,對曾經那個孤獨的我來說,會是多大的安慰!

時代在改變了,終於有一本為了像我這樣的孩子而寫的書。

不圓滿會發生,但是除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是可以去面對與化解。雖然人生已過了大半,但是《奇蹟之屋》卻讓我重溫自己青少年時的掙扎與對自己的承諾:如果這是個對我不友善的世界,我只能用更多的力氣,去建立那個有愛有情的人生!

作者以一個劇場作為故事的舞台,故事主線是小男孩約瑟與神祕舅舅之間如何一步步建立情誼。一開始讀,我以為它是一本青少年冒險小說,直到故事一個大翻轉!這個在此不能透露的情節,一下子讓我重回了十八歲時瘋狂愛上戲劇的自己。沒錯,戲劇曾在我孤獨的青少年時期扮演了重要的療癒角色。我相信作者也曾有過與我類似的成長過程。不是那種兒童親子劇場喔,是那種很複雜、很沉重的經典名劇,就像《奇蹟之屋》中那樣以戲劇作為生命密碼,也曾在我人生中真實的上演。實現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只能用想像力穿透現實。以同理心為基礎的想像力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奇蹟之屋》用劇場概念貫穿全書,至少對我而言,就像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很溫暖,也帶著一點不捨。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正面的,卻不免讓我感歎,畢竟這是一本外國作家的創作。作者布萊恩‧賽茲尼克聲譽如日中天,卻仍心心念念要用這樣的方式挑戰世俗,可見得即使在我們認為已經夠開放的歐美社會,這樣的聲音還是不夠的,所以賽茲尼克仍帶著這樣的使命感,算是冒險賭上了自己的事業與形象。

反觀台灣,有多少孩子也許仍在經歷著同樣的認同困惑?家長對於子女的關心是否仍停留在表象的品學兼優?老師對於群體中比較孤立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甚至於,我們要如何從幼時就教導孩子偏見的可怕?

是的,《奇蹟之屋》要講的是多元性/別。

在作者生動的文筆、以及別出心裁的圖文結構創意之下,台灣的青少年閱讀教育準備好面對這個議題了嗎?

或許,這本《奇蹟之屋》的中譯本可以成為一個里程碑。它寫出了一個理想,一種渴望,某種程度上也破解了「性/別」與「性行為」劃上等號的錯誤觀念。小男孩約瑟渴望解開家族之謎,其實是對自我認同的投射,與性意識無關。二元的對立不適用於每個人,許多孩子早在發育之前就認識到這一點,但是成人的世界總是選擇忽略。

原來「他們」不一樣是因為這樣啊?

如果,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你能有這樣的一句恍然大悟,我想這世界上的某處,就會多了一個孩子不再害怕。

後記

這本書大體上是根據兩位真實人物的生命故事而寫的:丹尼斯.色孚思(Dennis Servers)和大衛.米恩(David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