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 | 拾書所

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

$ 380 元 原價 380
《紐約客》30年老編輯傾囊相授、最受歡迎的英文文法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語言類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2015年四月最佳選書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教唆熊貓開槍的「,」》(Eats, Shoots & Leaves)問世以來,最不甩權威又實用的語言書籍。


作者瑪莉‧諾里斯在《紐約客》擔任文字編輯超過三十年,傳承了該雜誌遠近馳名的高水準英語修辭功力。如今,她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樂天的性格,以及一支健筆,不藏私傳授給讀者最常見、最讓人困惑的文法問題,包括拼字、標點符號、各類詞性用法(例如who和whom、that和which的區別)、物件的性別等等。作者並將自己與大牌作家們(寶琳・凱爾〔Pauline Kael〕、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等人)「溝通」、「高手過招」的過程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說故事之餘也傳達何謂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寫作之道。

書中還援引了許多名家的著作與生活實例,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聖經主禱文、影集《辛普森家庭》、暢銷小說《控制》等例子,來解釋各類文法的使用時機。還有作者在學習英文時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問題,例如:

‧名震天下的《韋氏詞典》的來龍去脈
‧《白鯨記》原文書名Moby-Dick中間的連字號到底是誰加上去的?
‧爵士名曲〈伊帕內瑪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詞中的文法錯誤
‧為什麼船跟國家的主詞,是陰性而不是陽性?

還有在許多場合禁止、但能淋漓盡致表達情緒的F字二三事……

本書絕非一般的語言學習書,而是讓你重新發現英文美好的有趣書籍。

專業推薦

李 奇 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黃玟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蘇正隆 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作者把她擔任編輯的一些趣聞軼事,處理標點、拼字、性別、複合詞、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區別的經驗和理由,勾串成這本回憶錄。筆觸風趣,時見珠璣。讀者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一家出版社裡的編輯會為了一個逗點,一個連字號,一個用字,開會辯論的敬業精神。
一般讀者可從趣味橫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識,專家學者則可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啟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坊間許多翻譯本讀起來常卡卡的,讓人難以卒睹。本書譯筆和原著一樣風趣、流暢,還時有神來之筆,讓人讀來輕鬆無礙。——蘇正隆,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如果你本身對英語這個語言著迷,或者出身於英語相關科系,或者本身即從事文稿編輯相關工作,甚或正在學習英文文法、但厭倦硬梆梆的文法書,則這本書除了會讓你對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會打破你對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黃玟君,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從這本書裡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文字職人」對自己工作的執著認真,以及不斷探索文字奧義的內斂自省。——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諾里斯女士這本大作,讓讀者不知不覺發現,原來學習英文可以不要那麼「正襟危坐」!
她豐富的編輯文稿經驗,急智、樂觀、犀利卻寬厚的絕佳文學品味,她的寬容、樂天與熱忱,讓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一股暖流。——李奇,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這本書簡直是字痴的A片天菜啊。──艾倫.法洛(Allan Fallow),《華盛頓郵報》

諾里斯的性感笑聲,勾起人們憶起那些年玩到很晚、瘋狂飲酒的記憶……她就像天底下的阿姨一樣,會把你拉到一邊、偷偷在你耳邊說:「有時候不守規矩也無妨。」──莎拉.萊爾(Sarah Lyall),《紐約時報》記者

這本書太爆笑……讓我深深為之傾倒。──派翠西亞.歐康諾(Patricia O’Conner),《I Me傻傻分不清》作者、《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

本書充滿機鋒與幽默,透露作者真性情,並以輕鬆口吻闡述文法要點。──作家伊恩.費雷澤(Ian Frazier)

瑪莉・諾里斯是十足淘氣的文法怪咖,這本書實在好笑得令人咋舌。──作家瑪麗蓮・強生(Marilyn Johnson)

講文法的書讀起來竟然這麼有趣,現在就翻開好好品味吧。──作家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

諾里斯不是老古板的文法大師,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標點達人,而是娓娓道來一段溫暖、動人又有趣的成長故事。──作家蘿貝卡・米德(Rebecca Mead)

瑪莉・諾里斯是文字診斷師,任何問題我都得再三向她請教。──作家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
 
推薦序

關於英文、語言、編輯的二三事
蘇正隆


西方出版社裡都有嚴格把關的文字編輯(copy editor),他們對於小自標點,大至遣詞用字、文法、邏輯結構,錙銖必較。文字編輯是出版社的靈魂,往往決定書刊的品質,甚至風格。以The New Yorker或Time雜誌而言,讀它發行人的話,就會知道裡頭的文章,大多都經過編輯加工、潤飾,層層把關,才得以刊出。其他如美國的W. W. Norton,英國的Faber & Faber出版社,都以編輯嚴謹,在讀者心目中建立不可磨滅的地位。

相對而言,台灣許多出版社對於作者來稿,特別是來自知名學者的文章,如果決定出版,往往原文照登,很少改動。多把精力花在版面及封面設計上,挖空心思,出奇制勝;對於校對、改稿、審訂,反而沒那麼重視。因此坊間書刊中常出現錯別字、歐化中文、翻譯訛誤,大家也見怪不怪了。

舉例來說,現在許多人,包括學者、作家,常分不清「反映」與「反應」──「反映民眾意見」寫成「反*應民眾意見」;「市場反應良好」卻寫作「市場反*映良好」。其實「反映」比較像英文的reflect或represent,意思接近「映現」、「呈現」,通常是動詞,後面接受詞,如「反映現實人生」;而「反應」比較像英文的response,意思接近回響,往往是名詞,接在動詞或名詞之後,如「有反應」、「市場反應」。

又如,濫用「被」與「性」字,明明是「選情確實看好」卻說「選情確實*被看好」。「整個民主動能…才真正*被整合、*被激發」,難道非「被」就無法「整合」、「激發」嗎?有位記者報導一位使命必達的新進郵差,「……三個月前*被分發到中埔郵局」……收件人「萬萬沒想到自己能*被善良的郵差回覆」,讓台灣快成為「被迫狂」!

近年來台灣「性」字更是到處氾濫,許多作者常把形容詞加個「性」字名詞化。強調汽車省油,會說「省油*性佳」;表演生動卻說「表演具生動*性」;最近台北市政府內禁用拋棄式餐具,竟說「禁用一次*性餐具」。再這樣下去,台灣會成為「性」氾濫國度。

我從事編輯30多年,早期台灣學者、教授常有權威心態,碰到編輯修改文章,往往「聞過則怒」,會跟你爭得面紅耳赤,有位權威學者分不清「踟躕」與「躊躇」,我指出他文章中的「踟躕滿志」應是「躊躇滿志」,給他數落了一頓,說:「That’s My Style!只有沒才氣的人才會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現在情況則大有改善,編輯的專業也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大多數出版社仍欠缺優秀的文字編輯。

本書作者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在進入《紐約客》之前,曾做過洗碗工、收銀員等。編輯工作是她的最愛──可以免費讀名家作品,又有錢可拿,太划算了。因此,進入《紐約客》後,一待就是30多年。她把擔任編輯的一些趣聞軼事,譬如有次在末校稿付排前,發現名作家Philip Roth引用的一段文字重複且有出入,Philip Roth大為激賞,問她是否願意搬去和他同住?以及處理標點、拼字、性別、複合詞、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區別的經驗和理由,勾串成這本回憶錄。筆觸風趣,時見珠璣。讀者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一家老字號的出版社裡的編輯會為了一個逗點,一個連字號,一個用字,開會辯論的敬業精神。

本書不是一本文法寫作教程,一般讀者可從趣味橫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識,專家學者則可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啟發。此外,作者還錄製了27支非常精采、以幽默口吻解說文法疑難和標點問題的迷你影片(video.newyorker.com/series/comma-queen),對於認真想搞清楚惱人文法和標點問題的讀者,無疑是一大福音。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坊間許多翻譯本讀起來常卡卡的,讓人難以卒睹。本書譯筆和原著一樣風趣、流暢,還時有神來之筆,讓人讀來輕鬆無礙。

(本文作者為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會前理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推薦序

英文文法原來這麼有趣!
黃玟君博士


英文文法令人恐懼,因為規則極其複雜,「例外」也多,而且文法規則枯燥無趣,著實讓人難以記憶。這也是為什麼在學了多年英文、研讀不知幾本文法書後,文法依舊是許多學習者心中的痛。

我本身也是英語學習者,雖然在大學任教多年、英文造詣尚佳,但我仍必須承認,自己對英文文法的一些細節仍不甚了解,甚至時有混淆,因此必須在家中及研究室堆放數本文法書以便隨時查閱。不過在拜讀完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的《逗點女王的告白》後,我才了解,原來不只非母語者(non-native speaker)對英文文法如此困擾,多數母語者(native speaker)對它也是一知半解,犯錯連連呢!

釋懷了這點之後,我便更能用輕鬆的態度去閱讀這本充滿智慧且幽默的「半自傳文法書」。我之所以稱之為「半自傳文法書」,乃因為這本書兼具自傳與文法書的雙重優點。在書中,作者用詼諧的筆調描述她多年在《紐約客》擔任文稿編輯的甘苦談,讓我可以在如同閱讀精采小說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學到英文拼字、標點符號、發音等文法規則,可說一石二鳥!

在書中,作者從她擔任校對工作的成功與失敗經歷、以及從事編輯時與不同名家打交道的經驗出發,將英文文法中最令人頭痛的諸多面向旁徵博引、以各式實例呈現,讓人不禁對其人生經驗之豐富、對語言掌握之精準,以及其博覽群書、兼通古今之豐沛學識大大佩服!

書中我認為最有趣之處乃在對鼎鼎大名的詞典編纂學者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生平的描述。台灣學習者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應該都用過韋伯所編纂的眾多詞典,然而對其生平卻很陌生。我在學生時代接觸韋氏詞典時便很景仰這位學者,藉由本書作者的詳細介紹,我才知道韋伯編纂這些詞典的諸多奇聞軼事,也更了解韋伯與現今美式拼字的深厚淵源,例如他刪去了colour和flavour等英式拼字裡的u、也把theatre和centre字尾的re改成er,使其更貼近英語發音等,這些都大大地影響了美式英文的拼寫方式。至於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則是第三章關於語言的性別議題,因為藉由作者對此主題的深入觀察,讓我了解語言根據時空演變的特性,以及與時俱進的精神。

此外,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台灣學習者常會混淆的關係代名詞that與which用法、以及美國人常誤用的who(主格)與whom(受格)用法,還有長久以來困擾寫作者的標點符號問題,例如如何適切使用連字號、破折號、分號及冒號等。在舉例解析這些文法要點時,我最欣賞作者之處便是其對文法「務實」的看法,亦即語言畢竟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因此就算文法書中條列許多規則,確切的用法還需視情況而定,無法完全加以規範。的確,語言的用法見仁見智,在這點上,我覺得作者舉得最好的幾個例子便是在其提到「利用and連接所列出的一堆東西時,最後一項東西的前面要不要加逗號」這個規則。在規則中,她舉出的例子之一是:「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在這句話中,如果不在Ayn Rand and God中間加上逗號(Ayn Rand, and God),其意思便可能從「本書獻給我的父母、Ayn Rand以及上帝」變成「本書獻給我的父母,他們即是Ayn Rand和上帝」。可見一個逗點之差,差之千里!所以即使作者沒有強迫我們接受「需加逗號」這個規則,但由此例可以得知,為避免混淆,寫作時最好還是在and前面加上逗號:「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

也因此,雖然作者通篇講述英文文法的種種,卻極少用評判的角度告誡讀者該如何使用文法,反而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潛移默化讀者。例如她在提到「拼字」時便很巧妙地提醒:「拼寫是英文的衣著與外在表徵」、「拼錯字有損自己的公信力」;而在提到一般人對英語誤用的態度時也說,雖然很多人會覺得誤用久了,就算是錯的寫法也可以接受,但觀念還是必須導正,不能以訛傳訛。

最後我要點出的是,作者的幽默其實從本書書名《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便可窺知一二,因為其中的between you and me即是美國人常誤用的說法之一(會說成between you and I),而comma queen(逗點女王)則是玩了諧音drama queen(戲劇女王;小題大作、大驚小怪之人)的文字遊戲。所以,如果你本身對英語這個語言著迷,或者出身於英語相關科系,或者本身即從事文字編輯相關工作,甚或正在學習英文文法但厭倦硬梆梆的文法書,則這本書除了會讓你對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會打破你對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