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旺斯1970 | 拾書所

普羅旺斯1970

$ 460 元 原價 460
那一年冬天,他們在普羅旺斯改寫美國飲食文化

1970年冬天,美國餐飲界的巨頭們不約而同地齊聚在普羅旺斯:M‧F‧K‧費雪在新居興建的期間去法國舊地重遊享受假期;詹姆斯進入一間減重診所掙扎著想幫身體減輕一些負擔;茱莉亞‧柴爾德剛寫完一本新書,亟需好好放個假,而她前往的南法度假別墅蓋在寫書夥伴席夢‧貝克的所有地上,所以貝克理所當然地也不會在這冬天缺席……這四組人馬,再加上費雪透過友人介紹認識的新星廚師李察‧歐爾尼,以及為眾多主廚擔任過編輯的茱蒂絲‧瓊斯,就構成了這傳奇性聚會的班底。

為了把握這得來不易的機會相約,他們召開一場場午晚餐會,人人各自大展身手,也大肆享受法國最鮮美的海鮮、農產和美酒,話題圍繞著美食文化、美國飲食的風氣與未來,和法式料理對美國的影響等等。他們時而針鋒相對,時而共同慨歎,在一場場對話當中,他們逐漸發現彼此對於飲食的看法有何異同,但當時他們還沒有發現的是,在普羅旺斯度過的這一個冬天,後來竟然成為他們重塑美國品味與飲食文化的契機……

擅於反思與細細筆耕的M‧F‧K‧費雪,把那個冬天她相遇的人兒、吃食和慧黠對話都寫入日記與信件裡,在她去世之後,身為她孫輩的作者發現了紀錄1970年冬天經過的日記,再加上就讀哈佛大學期間他對眾人書信的研究,搭配對尚在人間的幾位相關人士的訪談,關鍵的全貌終於曝光。

國內可口推薦

【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
【飲食旅遊作家】韓良憶
【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葉怡蘭
【廚師與飲食作家】莊祖宜
【Project Michelin 上班族的米其林計畫】Miss米

「讀畢此書,胸中波瀾起伏,久久無法平復。對飲食愛好者而言,本書可說是一本夢幻般的著作:宛若一部超強卡司重量級史詩電影,熟悉已極的諸位美國餐飲界大師們於書中聚首,一起煮食、用餐、談笑,以至彼此辯論、較勁、猜忌、針鋒相對、意見相左……並一一延伸出各自的寫作與人生路程和風景;繼而從中點滴映照出,當時正風起雲湧的,回歸自我、勾勒自我的美國飲食發展的一頁歷史新章。

激起無限共鳴。說來,此刻台灣,又何嘗不是正處於同樣的進程中?走過近十幾年的用力朝外張看、豔羨、師法、咀嚼過程後,現在,我們終於也開始回看、梳理、找尋屬於台灣飲食、台灣料理的面貌究竟何在?『我所研究的,是美國飲食與廚藝如何掙脫法國的陰影,走出屬於自身道路的往事。』──序章最後,作者路克巴爾如是說。而我也同樣期待,我們終將一步步堅定走上,同樣的道路。」——【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葉怡蘭

國際美味共饗

「那是段曾經不為人知的祕史,那是個動人、閃耀、令人沉浸於其中而無法自拔的歷史現場。而正因其曾遭塵封,還原之後也更加出落地輝煌璀璨。」——寇特‧安德森,著有小說《真正的信徒(暫譯)》(True Believers)

「…美食家的精神食糧。」——《出版人週刊》上的星級評價

「路克‧巴爾承繼了姨婆費雪那澄澈與獨樹一幟的風格,以巧手描繪了美國餐飲史的風起雲湧,字裡行間流露著幽默、親切與真知灼見。這本書寫得很美,寫得讓我欲罷不能,畢竟書裡一位位都是大師,都是影響我至深的前輩──他們啟發了美國一整個世代的廚藝人才。」——艾莉絲‧華特斯,美食作家

「路克‧巴爾召喚出史料,撬開了窗櫺,讓我們一窺少有人知的歷史風采,殊不知我們都活在那段歷史的庇蔭下。巴爾像個熟門熟路的嚮導,又像個好奇心發作的探長。他用詩人獨有的敏感,側寫了一群廚藝菁英如何不僅改變了我們放進嘴裡的吃食,也左右了我們看待食物的目光。《普羅旺斯1970》既思索了食物凝聚、分化而最終能滋養一個個靈魂的能力,也是對心境轉換之本質與友誼角色為何的一場剖析。即便你對吃並不特別講究,這書一樣能給你心靈上的收穫;如果你跟我一樣以食物的鑑賞家自許,那這書會讓你痴狂到不能自己。」——安德魯‧麥卡錫,著有《最遙遠的歸途》(商周)

「路克‧巴爾讓美食界的前代偶像們再度活躍起來,也捕捉到他們用在乎盤中飧是什麼的心情,引爆一場文化運動的瞬間。他的文采彰顯了大師們的才華,令人動容之餘,也訴說著每個獨特的個體如何決定了法式料理的奧義。」——包伯‧史比茲,著有《茱莉亞的好時光》

「路克‧巴爾替飲食史曾為之天搖地動的前輩們做了近距離的特寫,他們曾經躊躇滿志、曾經小鼻子小眼、曾經令人莞爾,也曾經飢渴──他們見證了餐飲古典時代的終結,也開闢出嶄新的世界。那是個講求實驗精神、包容態度與決不畫地自限的全新起點,是種啟迪於法國,但裡裡外外都充滿美國風情的嶄新廚藝。想拉張座椅飽覽美國餐飲從匍匐前進到亭亭玉立,《普羅旺斯1970》給你最近的距離。」——亞歷斯‧普魯道姆,與茱莉亞‧柴爾德合著有《我在法國的歲月》

「彷彿九星連珠的良緣,臘月時節的一九七○集結了法蘭西與美利堅的美食界巨擘。茱莉亞與保羅‧柴爾德夫婦假其位於普羅旺斯的恬靜住處,邀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詹姆斯‧畢爾德、李察‧歐爾尼、茱蒂絲‧瓊斯、席夢‧貝克與M.F.K.費雪小聚。回首前程,這場美食界的高峰會,竟儼然成了歷史的轉捩點。美國的廚師廚娘曾努力學習法式的技巧,但這場『師徒之緣』即將畫下句點。雖然感激法國廚藝的薰陶,但不再甘於被繁瑣而僵直的高盧規定與傳統壓抑,美國的廚藝界展現了自信,開始重新定義在地的飲食傳統將踏上什麼樣的全新蹊徑。費雪身為美國天后級的美食作家,留下了鉅細靡遺的日記,而他的姪孫巴爾則一頭栽進了史料的扉頁,讓人彷彿重返柴爾德伉儷旅居的『小不點』,也讓我們神遊那光輝燦爛的數日,親炙開展中的歷史。登場的角色一個個帶著熱血而鮮明的人格,在紙上活了過來。他們怪、他們有話不吐不快;他們狂,他們較起勁來可謂一時瑜亮。他們的生命滿懷愛戀,另有一副挑剔的味蕾。坊間關於茱莉亞與費雪之書不可謂不多,惟這本『小歷史』讓一切再次鮮活。」——馬克‧納布勞克,《書單》網站書評

「這本書真正的成功之處,在於把讀者帶回關鍵時刻,讓歷史在他們眼前栩栩如生。書裡的文字令人緬懷過往,帶你體會曾有的美好。」——《波士頓環球報》
 
「精采絕倫。」 ——《紐約時報》
 
「你是否在會小小顛覆一下生命的改變面前躊躇不前──即便你知道改變終將帶來幸福與安慰──那就對了,這本書你讀就對了。」——歐普拉網站(Oprah.com)

「行雲流水而觀察敏銳的一本團體傳記,讀起來像小說一樣毫無阻力。」——《紐約客》雜誌
 
「登場人物的生命軌跡在作者巴爾的精心安排下,交織出普羅旺斯那美食家天堂的外表,跟其文化史藝術品的內涵。」——《史萊特》電子雜誌

「四位主角義無反顧,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他們的互動也造就了本書,讓人內心滿是不好說出的波濤洶湧。」——《華爾街日報》

「微妙的對話,黯淡的燈光,烹調裡的心機,配上海膽慕斯跟杯裡的索甸美酒…路克‧巴爾給了我們一本充滿美味與感官之樂的傑作。人對美食與美酒的愛戀,呼之欲出於字裡行間。」——蓋瑞‧史坦恩加特,著有《俄羅斯社交新丁手冊(陸譯)》與《超級悲傷的真實愛情故事(暫譯)》

「路克‧巴爾的書寫是陽光斑駁下,美不勝收的一段紀實,他寫的是人如何動手做羹湯與三五好友分享。透過拿捏得宜的筆觸,他描寫了知名主廚的菁英薈萃──茱莉亞‧柴爾德、(作者的姨婆)費雪、詹姆斯‧畢爾德與李察‧歐爾尼──乃至於這四位的美國味蕾如何融會貫通了法式料理的規則,為美國『主場』的粉絲找出專屬的獨特。本書既思量了友誼的力量,也映照出懷舊並非一無是處。有種作品讓你捨不得一口氣讀完,《普羅旺斯1970》就是如此討人喜歡。」——達芙妮‧莫金,美國文學評論與小說家

【序言】

二○○九年一個涼爽的八月早上,我駕車開上加州艾倫溪谷(Glen Ellen)一條狹窄的上坡車道,往事在等著我赴約。我們約在「最後一屋」。「最後一屋」的主人是我的姨婆,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作家M·F·費雪;「最後一屋」是她人生最後二十餘年的住處,也是一九九二那年她辭世之所。她走後我一直沒回來過—我們家族沒人回來過。這天我車上載的有祖母諾拉(她跟M·F是姊妹),我爸爸、我太太,跟我五歲大的女兒。姨婆的老家距離鄉間道路的路緣有好一段距離,屋子面對著的則是一片乾燥而風吹會沙沙作響的草地。開車速度不快的我經過了一排高大的核桃樹,樹身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苔蘚,彷彿十足講究的垂簾。這一切都像是夢中才會出現的畫面,陌生而優美。

這棟房子是我童年固定會出現的場景:這個小巧的白色建物有著山形的瓦片屋頂,有帶著厚度的灰泥牆壁,門廊(veranda)與玄關上方則都看得到拱形的開口設計。M·F都說這棟房子是她的「宅邸」(palazzo),而且她這麼說其實還滿認真的。屋子裡有兩個大格局的挑高房間,還有我所見過最大的浴室。浴室的正中間有一個浴缸,還有一處水柱會往四處噴的淋浴間。浴室的牆壁漆成深龐貝紅。

我管姨婆叫「朵特」,這是她小時候的綽號。事實上我們家族全都這麼喊她,只不過對朋友來說她是M·F,也就是瑪麗·法蘭西斯的縮寫。我祖母的小名是「諾妮」以及「儂」,M·F跟她會以朵特與諾妮相稱,大九歲的姨婆M·F是姊姊。

一九七○年代每逢週末,爸媽、弟弟跟我就會去看祖母,順道中午去姨婆家吃飯。諾拉祖母住在傑拿(Jenner),那是位在索諾瑪郡(Sonoma County)沿岸,比艾倫溪谷更北一些的地方。我還記得艾倫溪谷適逢盛夏正午,那一陣陣襲來的乾燥熱浪,也記得從家裡那臺紅色福斯金龜車—或白色豐田可樂娜(看是哪一年)—有如三溫暖的後座逃出,躲進M·F家那涼爽深色裝潢裡的那種痛快。M·F家聞起來總有股下過廚的淡淡味道,仔細點還聞得到苦艾酒與書。在到處是書的屋子裡,M·F會邊閱讀邊等待,同時脖子上會用鍊子掛著眼鏡。我們一進門,M·F便會起身迎接我們,然後暹羅貓查理就會步履蹣跚地離開現場,一點面子都不給。寬敞而方正的客廳一側是開放式的廚房,廚房裡有張木質的長桌,看出去先是露臺,然後是稍遠些的草地。房子的一堵堵牆壁渾厚而扎實,給人的整體印象迥異於我父母在灣區山景市(Mountain View)租的房子。我們那個家出自艾克勒(Joseph Eichler)之手,是個通風、結合自然元素,並讓玻璃與木頭搭配演出的房子。M·F的稿紙堆得到處都是,一落落散布在書桌上、打字機旁,還有她的臥房。

我還記得結實飽滿的火烤雞腿配上水芹跟酸黃瓜,是她端出的午餐菜色,那時我大概才十歲,所以也有可能不是雞腿,而是某種小一號禽類的腿部—我記得那些棒棒腿小歸小,但是肉質很嫩,甜甜的,完全是「我的菜」。但比起這不知名的美味禽鳥腿肉,我更難以忘懷的是人生第一次口無遮攔而把自己搞得無地自容,我記得白目的自己脫口而出:「我們吃的東西跟上次一模一樣!」

大人紛紛擠出了尷尬的笑容。很明顯我說這樣的話完全沒有要批評什麼,但我卻沒在第一時間意會到大家都誤會了。他們都以為我是在說主人變不出新把戲,不過M·F向我保證她是因為看我上次吃得那麼起勁,才又重做了這道料理(她說的上次,應該已經事隔好幾個月,畢竟我們一年也才去三、四次)。

我趕緊說我上次真的覺得很好吃,就跟這次一樣好吃。

我一吃飯就會成為所有人的焦點,主要是當時還小的我吃飯很慢,而這常成為餐桌上的話題。

「路克,你吃飯喜歡慢慢來哦?」M·F說,而且她不只一次這麼說過。事實上她覺得人這樣很好。人就是應該放下手邊的事情,好整以暇地品味食物。她,也是個慢食家。

M·F跟小孩說起話來,就像他們是有點有趣的大人一樣。我記得她很把孩子當一回事。她講起話來輕聲細語,而且好像要跟你分享祕密似的。她會直視著我的眼睛,認真地傾聽。我從她眼裡看到的矛盾令人感覺不可思議:她會一邊流露出濃厚的興趣,一邊又以滿不在乎與充滿算計的眼神打量著你。你感覺不出她有任何一絲看不起你,但她絕對會讓你知道你的一舉一動她都看在眼裡。不論是你說的話、說話的口氣、吃下的東西,跟你多快速把食物吞下去,她都在心裡筆記。那樣的眼神,是我對這位姨婆最深刻的回憶。

大人們喝了酒。午餐配酒這件事只會發生在北加州,只會發生在索諾瑪郡,只會在「最後一屋」跟在傑拿的諾拉家發生。這樣的午餐時間相應比較長:經常在螃蟹被大卸八塊、沙拉傳來傳去,與酒一瓶瓶開的過程裡,幾個小時就這樣悠閒地過去。然後是甜點時間,對一個十歲的小孩來說,甜點是午餐中難得一見而且值得大書特書的奢侈品。在我們餐桌清空以後,M·F就會送上香草冰淇淋佐烤加州甜桃(nectarine)。

雖然說甜桃是烤過的,但一點也不燙,吃起來溫溫的,就像午餐棒棒腿一樣。M·F一向都是老早就把東西做好,等客人來了,她再視時機從不燙了的烤爐中把菜取出,又或者她會把食物擱在流理臺上放涼。你不會有什麼機會看到她滿頭大汗或匆匆忙忙。

「你們有帶泳衣嗎?」午飯後M·F這麼問起。這還用問,當然有:在傑拿,我們會去山羊岩海灘(Goat Rock Beach)踏浪,那兒的海水即便夏日也冰冰涼涼的。另外我們也會去鄰近古納維爾(Guerneville)的俄羅斯河(Russian River)游泳,但「最後一屋」這兒就有自己的游泳池。游泳池就位在往山丘上走一點,正宅的後面,而正宅的主人大衛·普利戴爾─布沃里(David Pleydell-Bouverie)是跟M·F相交多年的老朋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