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霉運那一年》透過女主角尚默的眼睛觀察周遭的一切,除了描繪她大部分的成長經驗外,也精準刻劃了收割麥田者的臨時工生活。
那年暑假,尚默想盡辦法處理蔓延在她家的霉運——她逐漸擺脫得過瘧疾的陰影,並鑽研蚊子的描繪;努力協助外婆承擔所有割麥伙伴的團體伙食;迎接她青春、叛逆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學會了對錯誤(她的杜賓狗尙德咬死三隻農家主人拉斯克意先生養的雞)的誠實和反思;甚至協助生病的外公與秉持著對收割團隊的承諾,夜晚獨力開著收麥機代班……這一切都代表著十二歲的她,即將邁向成熟的嶄新人生。
是本具深度,讓青少年讀來心有戚戚焉的動人作品。
得獎記錄
★2013年國家圖書獎。
★2013年度《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圖書。
★《柯克斯書評》2013年度最佳童書。
媒體書評
‧紐伯瑞金牌獎得主角畑另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書單雜誌
‧剝開那些「頑固」和「恐懼」等等的外層之後,讀者會發現主角不僅堅決、有愛心、而且很開朗──柯克斯書評
‧深刻的人物描繪和現代農業的細膩敘述,讓這位紐伯瑞獎得主創作了有趣又溫馨的故事──出版人周刊
‧《閃亮閃亮》的書迷一定會很喜歡這本書──學校圖書館雜誌
‧幽默又強烈的小說。城市和郊區的讀者都能從中一窺當代收麥人的生活──號角雜誌
導讀與賞析
駕著收麥機的女孩
讀者細讀紐伯瑞奬的少年小說,一定會發現,描繪溫馨家庭之愛的作品,一向是擔任這項奬項評委的資深評審者的最愛。近年來,藉由少數移民作者的細腻刻畫,展現出百年來在美國討生活的移民們的種種困境,這些深刻的感受便成為他們追求族群平等與社會正義的吶喊,這種逐漸累積的共識與延伸則形成了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儘管這股力量的前進步伐緩慢沉重,但只要邁步,總有改善的可能。
亞裔美籍作家先後得紐伯瑞獎的小說作品有華裔葉祥添(Laurence Yep)的《龍翼》(The Dragonwings, 1976)與《龍門》(Dragon’s Gate, 1994);韓裔的琳達•蘇•帕克(Linda Sue Park)的《碎瓷片》(A Single Shard, 2002) ;日裔辛西亞•角畑(Cynthia Kadohada)的《閃亮閃亮》(Kira Kira, 2005)和臺裔林珮思(Grace Lin)的《月夜仙蹤》(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2010)。其中的《碎瓷片》和《月夜仙蹤》是東方故國文化的傳遞;談論亞裔子孫在美國辛苦渡日的則有《龍翼》、《龍門》、《閃亮閃亮》以及辛西亞•角畑的這本新著《送走霉運那一年》(The Thing About Luck, 2014)。它們的內容都和原生的民族性格以及新生的現實交融有絕對關係。
雖是同一位作者,但這本書的時空不同於《閃亮閃亮》。時間較接近當代,空間則隨著書中描繪的收割麥子這件特殊工作而在廣大的麥田上移動。它描繪了臨時工的喜怒哀樂,但也降低了勞動者的悲情成分。一般來說,在農場上長大的孩子都了解辛苦工作的價值和責任。這本書裡的尚默家人都必須努力工作,還得處理文化差異和改變中的家族動力,以及成長的錯綜複雜;他們辛苦、認分,也得到應有的尊重。
十二歲的主角尚默永遠處在緊張的狀態,因為來自家庭的壓力太大了:「我哭了出來,可是馬上又驚嚇得不敢哭了,因為我的外公、外婆工作得那麼辛苦,因為傑志在學校裡交不到朋友,因為我的父母多麼盼望他們能有自己的公司,而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機會達成他們的願望。」作者就藉這些壓力來鋪陳尙默的成長。
這本書的角色個性刻劃十分出色。全書透過女主角尚默的眼睛觀察周遭的一切。她想盡辦法去處理似乎蔓延在她全家的霉運,既有七年級生的純真,又有移民子女的堅韌。她逐漸擺脫得過瘧疾的陰影,並澈底力行爸爸的口頭禪──做你能做的事。雖然眼裡所見的形形色色,在正值青春、叛逆的心思裡,有許多不可解,不過從外公的仁厚、外婆的刻薄中,她學會了誠實和反思。她的杜賓狗尙德咬死三隻農家主人拉斯克意先生養的雞,她誠實的向外婆訴說,又親自去道歉賠錢,求得心安,也得到外婆拐彎抹角的肯定。
尚默曾經說過:「我永遠都不會想做的工作,就是在穀倉裡操作升高機。」但整個大環境起了變化,為了協助生病的外公,和收割團隊對農家的承諾,她必須承擔從來沒做過的工作,在烏雲湧起、天氣將變的夜裡,偷偷代理了外公的班,獨力開著收麥機收割麥子,好讓幾公頃的田地可以在雨前及時順利採割。這是她邁向成熟的一大步,獲得的回報則是她體會到「做了應該做的事」的滿足感。可以想見,像她這樣的孩子,必要時,即便是在穀倉裡操作升高機這種工作,她也會一肩擔起。
尚默初次收麥,由於不小心,掉落了不少的麥子,也經由這件事,讓她認識了真正的米克。她原先並不喜歡來自愛爾蘭的米克,因為米克批評過她外婆做的食物,也怪罪過她外公抱病工作影響進度;但在米克協助她處理灑落在地上的麥子時,她終於懂得「日久見人心」的真義。米克發現她認真想協助外公外婆解除困境,頗為感動,於是伸出援手。同是在異鄉掙扎求生的移民,各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卻在緊要關頭顯現了相濡以沫的情誼,對尚默而言,這就是生活中最值得的學習。
作者另一個重心是在凸顯東方長者的某些生活哲理。外公外婆身體欠佳,但個性堅強,自有他們的調適之道。譬如吉將批評鐵氟龍說:「發明鐵氟龍的人只想到怎麼把事做得容易,沒有想到怎麼把事情做得好。」歐巴將給食物的好壞下了結論說:「廚子做飯時要是心懷惡意,吃的人就會不舒服;要是心懷感情,吃的人就會健康。」這些都是生活態度的顯露。外婆對尚默不斷的批評也許會令一些讀者感到煩躁、不舒服,而且不能接受,不過這也顯示了東西文化的差異。這位典型的東方強勢長輩,對晚輩要求較高,態度絕不妥協,即使生活在西方世界,依舊堅持用傳統的東方教養方式,只要認為尙默說錯話、做錯事,立刻嚴厲的予以糾正,但對尚默患有情緒障礙的弟弟傑志,又能全心包容,充滿慈愛。
故事大部分描繪尚默的成長經驗,但襯托部分的重心十分精準的刻劃了收割麥田者的生活方式。這些人並非屬於社會的高層,只能做一些僅足以糊口的卑微工作。他們較晩踏上這片豐厚大地,以打零工的方式四處移動,盼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新移民的辛酸故事永遠說不完。整本書敘述節奏相當緩慢,動作不多,但變化不少,頗具深度,讓讀者感覺既真實又合乎當代的實況,值得青少年細讀,也可做為親子教育的好工具,的確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作品。
兒童文學評論家 閱讀推廣人 張子樟
駕著收麥機的女孩
讀者細讀紐伯瑞奬的少年小說,一定會發現,描繪溫馨家庭之愛的作品,一向是擔任這項奬項評委的資深評審者的最愛。近年來,藉由少數移民作者的細腻刻畫,展現出百年來在美國討生活的移民們的種種困境,這些深刻的感受便成為他們追求族群平等與社會正義的吶喊,這種逐漸累積的共識與延伸則形成了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儘管這股力量的前進步伐緩慢沉重,但只要邁步,總有改善的可能。
亞裔美籍作家先後得紐伯瑞獎的小說作品有華裔葉祥添(Laurence Yep)的《龍翼》(The Dragonwings, 1976)與《龍門》(Dragon’s Gate, 1994);韓裔的琳達•蘇•帕克(Linda Sue Park)的《碎瓷片》(A Single Shard, 2002) ;日裔辛西亞•角畑(Cynthia Kadohada)的《閃亮閃亮》(Kira Kira, 2005)和臺裔林珮思(Grace Lin)的《月夜仙蹤》(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2010)。其中的《碎瓷片》和《月夜仙蹤》是東方故國文化的傳遞;談論亞裔子孫在美國辛苦渡日的則有《龍翼》、《龍門》、《閃亮閃亮》以及辛西亞•角畑的這本新著《送走霉運那一年》(The Thing About Luck, 2014)。它們的內容都和原生的民族性格以及新生的現實交融有絕對關係。
雖是同一位作者,但這本書的時空不同於《閃亮閃亮》。時間較接近當代,空間則隨著書中描繪的收割麥子這件特殊工作而在廣大的麥田上移動。它描繪了臨時工的喜怒哀樂,但也降低了勞動者的悲情成分。一般來說,在農場上長大的孩子都了解辛苦工作的價值和責任。這本書裡的尚默家人都必須努力工作,還得處理文化差異和改變中的家族動力,以及成長的錯綜複雜;他們辛苦、認分,也得到應有的尊重。
十二歲的主角尚默永遠處在緊張的狀態,因為來自家庭的壓力太大了:「我哭了出來,可是馬上又驚嚇得不敢哭了,因為我的外公、外婆工作得那麼辛苦,因為傑志在學校裡交不到朋友,因為我的父母多麼盼望他們能有自己的公司,而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機會達成他們的願望。」作者就藉這些壓力來鋪陳尙默的成長。
這本書的角色個性刻劃十分出色。全書透過女主角尚默的眼睛觀察周遭的一切。她想盡辦法去處理似乎蔓延在她全家的霉運,既有七年級生的純真,又有移民子女的堅韌。她逐漸擺脫得過瘧疾的陰影,並澈底力行爸爸的口頭禪──做你能做的事。雖然眼裡所見的形形色色,在正值青春、叛逆的心思裡,有許多不可解,不過從外公的仁厚、外婆的刻薄中,她學會了誠實和反思。她的杜賓狗尙德咬死三隻農家主人拉斯克意先生養的雞,她誠實的向外婆訴說,又親自去道歉賠錢,求得心安,也得到外婆拐彎抹角的肯定。
尚默曾經說過:「我永遠都不會想做的工作,就是在穀倉裡操作升高機。」但整個大環境起了變化,為了協助生病的外公,和收割團隊對農家的承諾,她必須承擔從來沒做過的工作,在烏雲湧起、天氣將變的夜裡,偷偷代理了外公的班,獨力開著收麥機收割麥子,好讓幾公頃的田地可以在雨前及時順利採割。這是她邁向成熟的一大步,獲得的回報則是她體會到「做了應該做的事」的滿足感。可以想見,像她這樣的孩子,必要時,即便是在穀倉裡操作升高機這種工作,她也會一肩擔起。
尚默初次收麥,由於不小心,掉落了不少的麥子,也經由這件事,讓她認識了真正的米克。她原先並不喜歡來自愛爾蘭的米克,因為米克批評過她外婆做的食物,也怪罪過她外公抱病工作影響進度;但在米克協助她處理灑落在地上的麥子時,她終於懂得「日久見人心」的真義。米克發現她認真想協助外公外婆解除困境,頗為感動,於是伸出援手。同是在異鄉掙扎求生的移民,各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卻在緊要關頭顯現了相濡以沫的情誼,對尚默而言,這就是生活中最值得的學習。
作者另一個重心是在凸顯東方長者的某些生活哲理。外公外婆身體欠佳,但個性堅強,自有他們的調適之道。譬如吉將批評鐵氟龍說:「發明鐵氟龍的人只想到怎麼把事做得容易,沒有想到怎麼把事情做得好。」歐巴將給食物的好壞下了結論說:「廚子做飯時要是心懷惡意,吃的人就會不舒服;要是心懷感情,吃的人就會健康。」這些都是生活態度的顯露。外婆對尚默不斷的批評也許會令一些讀者感到煩躁、不舒服,而且不能接受,不過這也顯示了東西文化的差異。這位典型的東方強勢長輩,對晚輩要求較高,態度絕不妥協,即使生活在西方世界,依舊堅持用傳統的東方教養方式,只要認為尙默說錯話、做錯事,立刻嚴厲的予以糾正,但對尚默患有情緒障礙的弟弟傑志,又能全心包容,充滿慈愛。
故事大部分描繪尚默的成長經驗,但襯托部分的重心十分精準的刻劃了收割麥田者的生活方式。這些人並非屬於社會的高層,只能做一些僅足以糊口的卑微工作。他們較晩踏上這片豐厚大地,以打零工的方式四處移動,盼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新移民的辛酸故事永遠說不完。整本書敘述節奏相當緩慢,動作不多,但變化不少,頗具深度,讓讀者感覺既真實又合乎當代的實況,值得青少年細讀,也可做為親子教育的好工具,的確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作品。
兒童文學評論家 閱讀推廣人 張子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