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狗少年 | 拾書所

孤狗少年

$ 260 元 原價 260
「朋友」的定義是什麼?
「友誼」是建立在網路世界還是真實生活裡?
當「3C少年」碰上「孤狗少年」,
兩人能改變世界嗎?


網路成癮的林克,每天用Google搜尋引擎尋找問題和答案, 3C產品及網路搜尋的能力幫助他贏得各項比賽。獨來獨往的「孤狗少年」阿福,「狗」是他最好的朋友,圖書館的「書」和一枝「老鋼筆」是他最大的寶藏。當他們一起合作微電影的創作與拍攝,究竟會擦出什麼樣火花?舊貨商人「銀爺爺」會引導他們一起改變人生嗎?「友誼」到底是建立在網路世界還是真實生活裡呢?一場「老東西」以及「新科技」的思辨才正要開展。

*適讀年齡:10歲以上;中高年級至國中
*注音:■無注音

系列簡介

【迷鹿系列】
「迷鹿」系列,取自「迷路」二字。人在登山、行走時會迷路,在生活中也難免迷了路,不小心的上癮壞脾氣、沈迷網路,甚或犯罪。但「迷路」,卻也是和自己面對面、認識自己的最好時刻,在覺醒的過程中去發現、喚醒心底潛藏的向善力量,尋找一個有把握的出發點,重新上路。

迷鹿總序

不再平凡
劉北元


在描述兩個情敵於一場空難中迫降到深山,彼此合作求生的故事裡,電影「1997勢不兩立」(The Edge)劇中有一句發人深想的對白:大多數迷路的登山客是在自責中死亡的。
   
是的,人不只是在登山時會迷路,許多人都是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小心迷了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在心中生發出諸多懊惱與悔恨。熬得過的人,人生還有盼望,最怕的是那些因此而失去希望的人,最終會放棄自己。
   
所以,面對身處在迷路中的人,無論是大人或是孩子,我們不應該只是一昧的責備,更該盡可能的協助、鼓勵他們,擺脫罪惡感,停止懊惱與悔恨,陪伴他們尋找一個有把握的出發點,重新上路,展開新的人生。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四也出版公司正打算做這件事,企劃一套名叫「迷鹿系列」的系列書籍,幫助大人以及小孩,在迷路中「發現」自己正在迷途之中,在迷途之中「尋找」自我肯定的價值感,「喚醒」他們心裡潛藏著的向善力量,因而可能成為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同時,也變成一個有能力給別人幸福的人。
   
這個想法是四也出版公司發行人張素卿女士一個的善念,但是這個善念的緣起,是我的前半生。我曾經因為迷路而入獄。
   
假釋出獄後,我努力的讓自己與社會接軌,使自己重新融入社會生活中,但看在素卿的眼中,一個因為迷路而犯錯的人,想重返社會的代價太巨大了,大到生命與生活都必須歸零,還得拿出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面對社會群體,才能重生。
   
於是她告訴我:「我們來幫助迷路的人,不分大人或小孩,好不好?」
   
於是,「迷鹿系列」誕生了。
   
於是,書籍成為一個載具,一個傳遞「人」的生命價值的載具,而傳遞的價值則是人生應該去留意掌握的。給孩子的訊息,我們會用童話或小說藏在文字間,潛移默化中,帶領孩子去認知身邊重要的事物,例如這一系列的第一本書「孤狗少年」,說的是網路世代孩子們需要去學習的人際關係;想對大人說的,我們將會傾向以實際的生命經驗去表達不同的人生選擇樣貌,讓呈現出來的多元價值成為可以具體的被討論、學習或省思的對象。
   
四也出版公司決定開創「迷鹿系列」是一條漫漫長路,卻也是一個願意負擔社會責任的出版商應該做的事,讓書籍除了量化(暢銷)之外,更多的添加一份質感。如果有一個懵懂的孩子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建立起美好的人生觀;如果有一個徬徨的青少年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找著了往前走的勇氣;如果有一位迷途於人生的大人,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覺察出一條可以重新安心立命的道路,這些如果都將使出版此一書系的決定變得非常有意義,也因為這一份可能的意義,「迷鹿系列」不再只是一種商業選擇下的產物,更多的是一種使命。
   
一件平凡事,有了使命感,就不再平凡。

推薦序

從《孤狗少年》中看見真實的友誼
桃園市龍星國小教務主任  
杜惠玲

林克,一位積極爭取榮譽,表現良好的科技少年;阿福,一位生活並不優渥,頗無自信的孩子,同為七年級且同班的他們,究竟會發展出什麼樣感人的故事?在他們矇懂的七年級求學生涯中,又是誰會來擔綱智慧老人的角色,巧妙的將這兩位同學的生命經驗交纏在一起?

Google,對現在離不開網路的青少年而言,再熟悉不過。林克在父親的影響之下,生活不乏新穎的3C產品,這天他又從爸爸手中接獲了臺嶄新的平板電腦,同時,也跟隨爸爸的指示,在每天起床後於Google中輸入一個未知的問題,並且尋找答案。對於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林克父親而言,帶著兒子徜徉在廣泛無邊的網路世界,求知若渴的上天下海搜尋增長知識,幫著兒子參加各式競賽,奪下一面面、一座座代表榮耀的獎牌獎盃,這是他身為父親最大的喜悅。然而,在網路的背後,有多少學不到的事,卻是身陷網路迷城的林克所渾然不察的。

相較於林克,從小因為家庭因素離開父母親生活的阿福,有著不一樣的際遇。林克的生活被新知圍繞,阿福卻得時時渾身灰頭土臉的幫忙阿嬤及姑姑一家整理資源回收,努力打點著基本的生活開銷。這樣的環境好不好?對於從未受過苦的同學來說,阿福的生活未免太過天方夜譚,然而,對身處其中,老是必須在髒亂的環境中打滾的阿福,他卻能轉換心境,看淡一切。同為舊貨回收商的銀爺爺默默成了阿福背後心靈的支撐,聆聽銀爺爺的故事,閱讀平日回收的二手書,都讓阿福因而擁有不同於同學,敏銳而細膩的心思。

境遇如此不同的兩人,因為阿德老師的建議得編在同一組完成微電影競賽作業,他們一方覺得對方功課不好家境又差,一方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一定會在小組作業中拖累大家,彼此心有芥蒂。然而,當林克的父親知道兒子因為同學無法決定的因素,而排斥與他分在同一組時,他知道自己必須扮演智慧老人的要職了,幫助孩子,為他點燈引路,給他一個正確的方向。最後,林克決定採納爸爸的意見,他說:「有個能夠信賴的大人給自己建議,真是再好不過的了。」林克父親適時的介入,讓林克的生命價值有了不一樣的高度。

林克父親的話語,未嘗不是作者陳榕笙想要告訴小讀者的:「人不可能永遠都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而所謂的「團隊工作』呢,就是盡量挖掘每個人的優點,發揮各自的專長!」未來,是屬於團隊合作的年代,林克父親深知,儘管他可以讓孩子順著便利的網路通往全世界,卻不能幫他在未來的團隊中,不倚賴其他人,單打獨鬥的撐過未來的每一場硬戰。所以,他更必須擔負啟迪的要職,在對的時機點上,點醒兒子。林克也總不負父親期待,在實際看過阿福的生活過後,有了不一樣的體驗:上網查到的資料,只不過是一些數字而已……眼前阿福口中說出來的,才是真實的生活:他同班同學的生活。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不斷的示例提醒,大人也得提供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依循,什麼是友誼?什麼是尊重?什麼是真正的有能力?陳榕笙的《孤狗少年》淡淡掠過,輕輕提起這些會發生在孩子生活當中的雞毛蒜皮,簡單,卻重要。作者巧妙的將孩子們共創的微電影以劇中劇的方式包裹在《孤狗少年》中,Google是機器人,帶著滿滿的知識與能力來到這個世界;Google也是林克,總以為擁有搜尋知識的能力,他就能擁有全世界。Google機器人接收到「朋友」一詞的定義,開始逐一唸出搜尋結果,然,小琪卻回答它:「『朋友』不是解答你所有疑問的人,而是陪在你身邊,一起找尋答案的人。」是啊!友誼是奠基在情感面上的,友誼是彼此尊重且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點,能夠看到,並且彼此共好,這才會是一個在未來「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啊!

微電影末,Google機器人看著銀爺爺,臉上露出了笑容;故事末,林克鄭重介紹完成劇本的阿福是「王牌編劇」;阿福離開校園,聽到學校方向傳來一陣歡聲雷動的鼓舞聲,面對搖著尾巴向他衝來的狗兒,露出開心的微笑……這些微笑,明明白白,都是友誼真實深耕心靈的喜悅。
 
推薦序

想像的再現──從文字到影像

桃園市龍星國小教師 古智有
   
2016年底,我和班上孩子很幸運的獲得《孤狗少年》新書試讀機會,並嘗試將書中籌拍微電影的情節轉化為實際行動,真實體驗微電影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其間充滿許多值得我們感恩與感動的故事,獲益匪淺!

首先,《孤狗少年》是一個以孩子日常生活為起點發展出來的故事,從書名開始就很能引發孩子閱讀與討論興趣,陳榕笙老師筆下的人物角色個性鮮明,取材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很能捕捉到時下孩子關注的議題,特別是書中主角的個性特質、人際互動、及其面對問題試圖解決的狀態,都很貼近現在孩子真實生活情境,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鳴,讓孩子理解故事的訴求,進而產生更多的聯想與討論,包含:「人我關係」、「看重自己」、「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以及「未來科技發展的限制」……等幾個重要議題,孩子都很樂於分享自己的閱讀所得。

再者,一個好的故事擁有一種魅力,就是引發讀者的想像,從而展開自己的創作之路。《孤狗少年》看似一個完整的故事,細膩描寫出每個角色隨著故事發展在人際相處中態度與言行的轉變,但其實內含許多未竟之語,如同留白的天地,提供孩子許多想像與創作的空間。

當班上孩子和故事主角們一樣獲邀進行微電影的創作後,孩子們首先思考問題點的其實不是自己要演哪一個角色,而是書中微電影劇本情節的發展:「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指的是什麼?Google機器人除了跟著銀爺爺外,還可以有那些不同結局?機器硬體設備老舊就只有報廢一途嗎?朋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其實微電影的情節某種程度上呼應了書中林克這群孩子們的經歷,劇中嶄新的Google機器人如同故事中的3C產品一樣受孩子歡迎,當機器人待報廢時,則像老鋼筆尚可使用卻難免有小問題……等,部分問題不只是單純的故事內容討論,而已經涉及到人生哲學的層面。

微電影拍攝完成後,我重讀了一次《孤狗少年》,驚奇的發現,班上孩子閱讀與創作的過程,與書中的許多片段重疊了,如林克不堅持自編自導自演的情節,就真實的發生在參與演出同學身上,孩子們不是主動爭取自己想要演出的角色,而是以相互推薦的方式來決定演出人選。這究竟是閱讀潛移默化的影響,抑或是陳榕笙老師精準的臆測到人性走向呢?此外,班上孩子將我們曾經前往養護中心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經驗,融入至劇情的發展結果,認為Google機器人可以投身於長輩與幼兒的關照活動中,並貼心考量到老人院場景布置不易,改以校內既有的幼兒園作為最後一幕,從第一次共讀劇本到正式進行拍攝,每位參與同學都努力的想要詮釋故事情節,不但將臺詞記得很清楚,對於角色的裝扮也都自己打理完備,並且主動完成場景布置與復原的工作,展現出孩子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留心與顧念,成熟穩健的表現亦值得讚賞。這段微電影創作歷程,使我深深體悟到一件事情: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就是提供他們為選擇負責的機會。孩子們會用自己的表現向成人展示他們可以做到的程度,其成果總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與孩子一起進行閱讀活動時,我們總是不經意的在故事中發現自己的存在,也許是投射或是移情的緣故所致,轉化成具體行動去展演故事情節時,往往又能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檢視自己,從而認識一個新的自我。誠如書中角色阿福,從安於孤獨的少年,自微電影劇本的創作中發現自己的優點,最終獲得同學們的認同與讚賞。我們班上的孩子也在閱讀本書以及微電影的創作活動中,各自找到自己能發揮的部分,這種不分彼此、無私付出,共同齊心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悅,是凝聚一個班級向心力最美好的過程,能夠讓每個孩子在教室裡找到自己感覺舒適的位置,發覺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更是我們衷心期望達到的目標。

最後,《孤狗少年》還讓我們留下兩個懸念,一是人類可以容許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二則是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什麼是永恆不變或不應改變的呢?

日新月異的科技應用為人類帶來更加便利的生活,然而我們可以容許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界線在哪兒?若說科技始於人性,那麼科技應用的終點是否也要服膺於人性的需求,成為人類相互理解、關照的好幫手呢?相較於漫長的生命,轉瞬即逝的人事物中,你是否曾有過想要捕捉卻閃逝而過的畫面?你是否曾經想像過永恆的可能?文字與影像可以為我們留下珍貴的回憶紀錄,那麼無法倚靠文字與影像留下來的又是什麼呢?兩相對照下,「不變」似乎是更難以捉摸的課題,同時也更值得我們深刻去思考。

有些問題在當下的討論中不一定能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然而當我們開始思考這麼深刻的議題時,我們已經開始著手記錄一些重要的訊息,並且試圖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構想,這便是閱讀與討論能開展知識視野的最佳寫照。感謝陳榕笙老師帶給我們這麼一個以孩子角度出發且充滿想像空間的故事,感恩四也出版公司提供我們參與書籍試讀與微電影創作的機會,您們為閱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去詮釋、開展自己對於閱讀的理解,從而留下動人的一幕幕畫面。

作者序

給新世代的少年們
陳榕笙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叛逆」與「家庭因素」讓我提早在國中時期,就體會到「自由」的滋味。

父母親很早就離異,我是媽媽一手拉拔長大的;可是也因為家裡缺乏一位處處「管教」我的嚴父角色,兄姐們又早早離家求學與工作,剛進入青春期的我,與媽媽便時常發生衝突;其實在那時候,我逐漸意識到單親家庭對我的影響──覺得自己少了什麼、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對於「家」這個詞彙感覺不到歸屬感……明明知道家人都是愛著我的,但當時的我卻選擇了一種拙劣的方式,表達我的不安。

幾次衝突之後,我正式「離家出走」,搬到離家不遠的舊家獨居;那大概是我國二時的事了,當時的我賭氣似的出走,現在想想應該傷了媽媽的心吧?不過,也許是當時獨自面對生活的經驗,讓日後的我走上了寫作之路也說不定。

剛開始一個人住,真的挺可怕的呀!舊家是一棟有著舊式斜瓦屋頂的平房,當時已經好一陣子無人居住,庭院雜草叢生,屋內天花板也因為屋瓦漏水而破損;我剛搬過去時,屋子裡空蕩蕩的,我的心裡也忐忑不安,晚上睡覺不敢關燈;雖然已經上了國中,可是害怕的東西比小時候更多。

不過,那段「獨居」的時光,卻也讓我成長不少:除了要克服各種恐懼,還得自己起床上學,料理三餐(大多是外面買啦),還有自己安排下課後的所有時間,要唸書、玩樂或是睡大頭覺通通沒人管;不過,感受到「孤單」的時刻也變多了。

在學校時,至少還有同學們可以聊天嘻鬧,但是每當下課後,同學們一一回家吃飯,享受天倫之樂,這時候「孤單」的感覺便會找上我。當時,「網路」還未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既沒有行動電話也沒有電視及網路的我,唯一可以簡單獲得的娛樂,就是「閱讀」。我到圖書館辦了借書證,開始了長期的閱讀摸索──隨自己心情與喜好,什麼都讀,小說、散文、新詩或是童話、傳記、科普、漫畫……紙本閱讀的樂趣實在是太美妙了!我在閱讀時,早已忘記了孤單、課業壓力與獨自生活的種種不便,也漸漸平息了叛逆期那種無處可發洩的怒氣。

閱讀,對年少的我而言,就像一位安安靜靜的朋友;他是如此博學多聞,與他獨處時,他會告訴我許多故事與知識,讓我在自由而孤獨時,感到心安。

新世代的少年們,你們的身邊是否還留著「閱讀」這位朋友?時代的進步帶來很大的便利性與改變,現在我們的閱讀或多或少受到「網路」的影響,不用我說,大家早已知道: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網路以及電子產品也深深的影響生活與閱讀,甚至也影響我們如何與朋友互動呢!

我並不認為「網路」會對青少年的閱讀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我好羨慕生活在這個世代的少年們──每天都有那麼龐大又即時的資訊要閱讀,無論是社會新聞、國際大事或是課業上的難題、都可透過網路找到更多的資料或解答;更別提每天要閱讀那麼多好友的動態、照片與貼文,甚至是隨時敲響的LINE聊天訊息……少年們必須很快的判讀這些資訊,還要能夠立刻作出回應,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l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