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 | 拾書所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

$ 380 元 原價 380
培養孩子的藝術美感,先從父母懂得欣賞開始。


一歲半的寶貝交出他人生的第一張抽象畫,你視若珍寶的收藏它,隨著孩子長大,逐年累積成一整櫃子的作品集。

然而,除了「哇,好漂亮!」的讚嘆外,你真的看得懂這些「蝌蚪人」的構造,了解孩子為什麼老愛用同一種顏色,明白他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嘗試與進步嗎?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孩子很喜歡畫放射狀的物品:手指、頭髮、太陽、毛毛蟲
‧三歲的孩子能畫出密合的圓圈,這是繪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人物,是兒童畫中最常出現的主題。
‧八歲之後,孩子的畫開始有了透視的概念。
‧男孩愛畫戰士、女孩愛畫公主,是受到文化刻板印象的影響。
‧五歲的幼兒不需要橡皮擦,因為他們畫圖一氣呵成,而且通常很滿意。

荷內‧巴爾第的《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用一百多幅兒童畫做為例子,透過小人、動物、房子、風景主題,說明從一歲到十四歲不同階段繪畫語言的特徵。針對每個階段的兒童心智、情緒、能力、興趣、關心、意圖,做了詳細的分析,並附帶教導方法。讓父母了解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繪畫的可能性、困難及限制,不僅從圖畫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力與認知進程,更藉由書中的建議與練習,刺激孩子的創造性,開發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

專家推薦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玲 專文撰序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插畫家 王春子、繪本作家 陳盈帆微笑推薦

兒童畫在說話,要諦聽!否則就會錯過關鍵時刻。──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玲

看完後再想小孩的繪畫,的確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滿喜歡其中的第六章節,從文化、歷史去解讀理解兒童畫。──插畫家 王春子

一張挖掘孩子畫中寶藏的藏寶圖。」──繪本作家 陳盈帆
 

推薦序

傾聽畫中的無聲語言

人人都有繪畫天分,都有揮灑童年


畢卡索說過一句很有意義的話: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如何讓他們長大後,還是藝術家。

曾經年幼時,我們每一個人拿起筆來畫圖,幾乎都像呼吸一樣自然又容易,但不知不覺間,藝術創作的魔法無聲無息消失無蹤,甚至全然都不記得自己也曾是個小小藝術家。

這個遺忘真是忘得徹底。

到底歲月如何一點一滴奪走我們的繪畫才能,我們又是如何自動與藝術創造源頭切斷聯繫,如今一個一個的成年人,又如何逐漸變成為繪畫的絕緣體?

我們向來忘了去發問,可也沒人能回答。

正因為這樣,人人都具備的繪畫才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人們開始相信,或許是某些被揀選的天才獨得上天的眷顧賞賜,才能擁有一生的藝術天份。但如果每一個人都曾有過揮灑的童年,每個孩子幾乎從一歲開始都能以塗鴉揭開繪畫的序幕,而這是舉世共有與普遍性的事實,那麼這所謂上天揀選、特殊天份之說,並不存在。

創立蘇荷兒童美術館十多年來,我們持續做過同一個測試,讓入館的人包括父母親、老師與兒童,每個人畫一張含有房子、山、樹、花、草、人等的圖像,佔絕對多數的84.5%的參觀者畫出一模一樣的茅草屋、三根草、五花瓣等概念畫。我們發現,成人的繪畫程度不超過六歲,與他自己幼稚園孩子的圖像一樣幼稚,這也正應驗了以多元智能理論聞名於今的哈佛學者霍華‧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研究。他在右圖「藝術發展趨勢圖」研究中,從U形與L形兩種軌道中發現,大半曾處在創作高峰的5歲孩子,就在6歲入小學以後跌入L形的谷底。由於錯亂視覺環境的干擾、不適切的審美教育條件,逐漸長成為一般碌碌缺乏藝術感的成年人。

畫是無聲的語言,要學習才懂傾聽

對於遺忘繪畫這件事成人無能為力,幼兒期腦部的成長發展,不管是記憶、觀察、分析、聯想,種種能力根本都還在萌芽階段,我們對於自己是如何開始繪畫,又如何失去繪畫,一切都是模糊不可記,但對於現在在我們手中撫育的下一代,我們卻變得很警覺,百般思考如何使這莫名的消失不再重演,而願為孩子盡心保有一生繪畫的才情。可惜一個人不能把自己不會的教給孩子。教育者若要破解讓繪畫熱情持續長久的密碼,解讀幼兒的繪畫語言,明白人的藝術發展過程,自身的學習功課就不能不認真勤作。

人類用聲音的語言來表達,但是還有另一種表達方式——使用圖畫說話。孩子的繪畫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由內而外,孩子在畫中表達他內心逐漸成型的思考和理解,他們的繪畫裡有豐富的資訊等待被解讀。

兒童畫在說話,要諦聽!否則就會錯過關鍵時刻。透過看畫來聽話,是一門大學問,沒有再學習,我們無從理解、更無從教導起。

理解內心變化,破解繪畫創作養成密碼

所幸幾十年來大量的腦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協助我們解決了這些難題。本書《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作者透過幼兒繪畫網站收集龐大數量的兒童畫資料,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出發,運用具體明白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條清晰明確的線索,協助大人成為一個繪畫創作的推手。

兒童在成長過程的外貌內心,都處在不斷變化中,兒童繪畫也一直在演變。作者利用圖例,說明不同階段繪畫語言的特徵,並解釋兒童畫隨著成長發展,所展現的不同面貌。針對每個階段的兒童心智、情緒、能力、興趣、關心、意圖,作者做了詳細的分析,並附帶引導方法,不只幫助我們訓練兒童觀看,也訓練父母觀看兒童畫。

信任是教育環境的沃土

兒童的發展從來不是單項或靜態的,繪畫涉及手、眼、腦各部的協調合作,所以兒童畫面中糊亂一片,是因為手部揮動比眼睛看到更快,眼到手不到之故,當手學會配合眼睛的速度,才能掌控圖形。因此,要到三歲才可以畫出密合的圓形,畫三角形要到五歲。光是要畫出密合的圓,不只要有精準度,更需要有極大的專注力來穩定手部動作。在第32頁中作者強調形狀的抽象性,繪畫的困難度不只是視覺上的,還包括意識上的,要能重新組合出物體的空間結構,需要一段漫長的摸索歷程,孩子需要時間來練習和演化。

如果缺乏確切的理解,我們就會成為神經質的教育者,不知覺變得急躁和評斷,過度的期望失望、不合宜的比較批評,不當的指導干預,都會挫折傷害幼小稚嫩的創作心靈,繪畫創作的魔法,就是這樣漸次在成人情緒化的教導中磨損消失。如果父母師長的眼睛和心態經過訓練學習,自然會有一份安然的信任,能退讓出一大段的學習空間與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摸索,足夠的勇氣冒險,足夠的信心表達。

所以,在本書前言裡作者有很重要的提醒,他要家長在閱讀之前,先自我檢測一下,自己畫出一些圖像,畫一個小人、一間房子、一隻動物⋯⋯。

他要你想想,你自己都是怎麼畫圖的?

繪畫能力像語言一樣,是每人的自然天賦,它是圖形的語言,但以作者的比喻,沒有環境養分的培養,就會造就圖形的啞巴,繪畫藝術的絕緣體絕對是環境造就的。天賦重要,教育的環境更重要!本書作者提出觀察和觀念,也提出練習和方法,希望我們有美好的教育觀念和環境,提供一個藝術的沃土伴隨成長,讓隨手繪畫成為孩子一生的資產和良伴。而最好、也是唯一的教育方法,正是成人我們自己自我再教育,與兒女同步學習再學習。
 
林千鈴(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前言

你讓孩子舒服地坐在他的小桌子前,在他面前放了一張白紙,然後向他示範怎麼用彩色筆。他依樣畫葫蘆。大概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孩子就會為你送上他生平第一張塗鴉。這是個重要的時刻,就像他放開你的手跨出第一步的時候。

「好漂亮的圖喔!」你把它像戰利品一樣貼在牆上。你的孩子儼然已經是全世界最棒的畫家。

你用充滿愛的眼光看著這些圖畫。現在我建議你在這樣的感受裡放入一點點思考。你的孩子的畫,本身是個無聲的東西,但仔細看著它,你可以讓圖畫說話。觀看總是被引導,經由概念架構過濾的。雜誌上最常用的架構就是精神分析概念,目的在於覺察孩子的畫和他的潛意識之間可能存在的隱藏關係。而我為你提出的章節架構,則將引導你觀看孩子的圖畫如何隨著他的成長而慢慢地發展。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變。不僅他的身體外貌,還包括他的智力、情緒、社會關係、企圖心、感興趣的領域,世界觀等等,都不停快速變動著。變化就是他們最好的形容。

你可以用很多方式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每次換季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的褲子或洋裝又短了幾公分。當你到學校接他時,你會比較他跟同年齡孩子之間的體型差異。你定期在牆上標記他的身高,如果看到接連兩條線之間有明顯距離便會感到滿意。若是有疑慮,你會去對照孩童生長曲線圖,上面標示有平均值、正常發展的範圍。

繪畫屬於發展進程的一環。這個發展大概從一歲半開始,除非例外,一般在十歲左右結束。在這段期間,繪畫演變著。我建議你可以把這個演變當作你的孩子心理發展的度量衡。每張圖是某段軌跡、某個成長歷程上的定位點。兩張圖之間的差距顯示出心理的發展,就像兩條線之間的距離顯示出身體的成長。當我們把一張圖放在前一張(這張圖比它更好了點)與後一張(這張圖預告並醞釀的)之間,就可以看出它的意義,其中變與不變的部分都非常值得關注。

我們用牆上那兩條線來解釋成孩子長高了幾公分,但是我們要如何評價、解釋兩張圖之間的差異呢?

這本書提供成長歷程中的各個基準點,以實用的概念元素解答你的疑惑,種種讓你陪伴並激勵孩子的建議,有趣的練習可以評估孩子所處的階段或是促使他前進,還有參考書目讓你深入充電。至於這本書的核心,則在於書中這些圖畫。這是名副其實的視覺論證,至少它們在我心裡的重要性跟相伴的字句一樣重要。透過這些圖畫,你可以訓練你的觀看。除了特別情況,這些圖都是正常發展的孩子所畫的,他們上一般的學校,既非天賦異稟也沒有嚴重缺陷。

這本書的每一章在說什麼?

第一章,我們先跟著小塗鴉手的步調走,替圖畫作為圖形語言這個概念做出定義。

第二、第三章,我們將看到小人的誕生,接著我們再來討論蝌蚪人之謎。我們會追蹤小人形態的演變,從他的各種畸形與穿著,到小人動起來,轉向側面並有了靈魂。

第四章,我們會碰到的是動物畫的演變,而在第五章則是房子畫、風景畫。這個階段正好可以來談談透視畫。

來到第六章,我們將看到孩子的畫所呈現的普遍性、歷史的與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個人獨特性。最後我們以探討文字與圖畫之間的緊密關係作為總結。

在你繼續往下讀之前,我建議你先做一個自我檢測的繪圖練習。

你都怎麼畫圖?

請你拿一張紙,畫一個小人、一間房子、一隻動物、一些風景、一個騎馬的小人跟一個爬坡的小人。判斷你遇到的是哪一類困難。比如最後那張,你如何把你腦海中對小人的理解轉化為爬坡小人前傾或是彎曲的腿?這過程是怎麼執行的?你是先畫頭還是從腿開始?哪一種?

你的小孩都怎麼畫?

閉上雙眼然後想像一下,同樣的一張圖分別由四歲、七歲和十歲的「一般」小孩來畫。接著請把這些圖畫出來。這些圖很重要,因為你所畫出來的反映了你的期待。

當你闔上這本書的時候,再畫一次這些圖。如果你畫得更貼近實際情況,就達標了。

現在,是拋掉我們的神經質與老方法,讓寫作業的過程煥然一新的時刻了,打開窗戶,讓生命、信任與創造力的歡樂一湧而入!

讓我們忘掉完美,且千萬不要忽略這些方法中那一小撮即興元素,一起來實驗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