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i!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台灣媽媽在荷蘭的育兒告白 | 拾書所

Hoi!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台灣媽媽在荷蘭的育兒告白

$ 380 元 原價 380
「快樂」無法遺傳,卻是父母最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法寶!
台灣媽媽x荷蘭爸爸,解讀荷蘭不思議的快樂思維;
異國婚姻x混血兒養育,記錄讓孩子笑口常開的教養方式!

一場巧妙的相遇,串起了這段台灣與荷蘭的跨國姻緣。
布爾.丁夫人用台灣心體驗、寫下與家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
從在自家生產的焦慮、產後7天月子的無助到孩子的選擇性緘默症……
接踵而至的難題,被荷蘭務實的生活態度一一化解;
小學生獨立簡報課、放學後的同儕社交、沒有排名的成績單……
以培養專業為主的教育,讓荷蘭兒童彷彿被施展了快樂魔法!
平凡生活裡的快樂泉源,該如何創造與經營?
荷蘭人如何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

◎培養生活力的校園課程──從玩樂中學習,成績只和自己比
.小學生的書包裝什麼:從幼兒園中班至小學六年級,作業通通在校完成,書包裡不裝書,下課後多見識課堂以外的事物,把時間留給家人或同儕!
.如廁穿衣更勝學拼音:在幼兒園學習自己上廁所、穿戴衣物,老師用鼓勵取代責罵,生活習慣養成比課業贏在起跑點更重要!
.沒有排名的學校成績單:用學習報告取代排名競賽,現在的你與前幾個月的你比較,課業是自己和自己的學習超越!
.零下4℃的戶外野放:在荷蘭,越冷越要出去玩!保暖措施先做好,讓孩子的身體順應天氣,抵抗力就是從細微之處成長茁壯!

◎簡約務實的生活哲學──人手一台腳踏車,居家修繕自己來
.從小養成三大全民運動:騎單車、游泳、溜冰,享受運動和流汗的樂趣,也為健康打好基礎!
.小學生的營養午餐誰把關:「食育」從自家做起,家裡天天開伙煮飯,爸媽是孩子最好的食安守門員!
.小孩當家的全民市集:讓孩子學習自己擺攤做生意,賺進努力踏實的成就感。銷售技巧、人群融入與膽識培養,從小開始訓練!

◎混血家庭的美麗困擾──多語環境造成的母語混淆,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異國婚姻讓Rory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兩種以上的語言,不過這也造成他對母語混淆,說話時頭腦打結。孩子在多語環境遇到挫折時該怎麼辦?父母應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孩童時期的Ethan有「選擇性緘默症」,在學校連續兩年開不了口,面臨一連串的衝擊與難題。父母與老師該如何引導,孩子才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采?

本書特色

1.從混血兒教養分享荷蘭的教育制度與生活理念,期許孩子快樂成長的最佳借鏡。
2.校園直擊!愛心媽媽在荷蘭教育現場為當地的教學方式寫下第一手記錄。
3.紙上導覽荷蘭博物館與自然公園,營造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
 
作者序

荷蘭式快樂,和台灣大不同?!


小朋友睡前最愛聽童話故事,每則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神奇魔法。隨著咒語喃喃自語,黑白瞬間繽紛、絕望轉向希望、快樂取代憂愁……仙女棒下的魔幻色彩瀑布般流瀉而下,抓住吧!即使只是抓住瞬間美好,「快樂」也能就此誕生。

快樂魔法似乎也是每個爸媽最想讓孩子們擁有的人生法寶之一。「荷蘭,養育著全世界最快樂的兒童」,這句話可說是全球認證,就連《遠見》雜誌也談到:「這個北海歐陸的蕞爾小國,面積不過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僅台灣的3/4,卻榮登全球10大幸福國家之一,荷蘭兒童更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反觀台灣,過去20年來推動教改,卻總是愈改愈讓學生、家長焦慮。沒想到,這些教育目標卻在遙遠的荷蘭一一實現了。」

在荷蘭,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就享有為期12年的孩童醫療免費福利,外加每3個月一次幼兒福利津貼;隨著孩童成長,津貼也會遞增直至17歲。即使父母親少了一張結婚證書,孩子們應有的福利也和一般家庭一樣,不會被忽視,也不會遭受異樣眼光。

在荷蘭,不要說寒暑假作業,就連平日小學生的「家庭作業」也都在「學校」裡完成。因為學校的方針是學生作業須自己完成,並非課後交由爸媽監督;若碰到任何困難,老師立即的教導與指正絕對能夠「對症下藥」。放學後或放假期間,就是把時間通通留給家人或同儕,kids should be kids!人生還有很多學習,並非侷限在課堂裡或紙上談兵,身體力行與情感培養亦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教育與生活教養同等重要!

在荷蘭,生命教育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從小就應該培養且知曉的常識之一,遺棄或傷害動物(甚至致死)等同知法犯法,須移送處理。動物和你我一樣,與世界共生共存,一年四季有著各自的生命循環與食物鏈。因此,在荷蘭一個替不會說話、沒有投票權的動物族群或生態環境發聲的「動物政黨」,便應運而生。

在荷蘭,即使逢重大選舉,其運作對荷蘭人的日常生活作息或人際關係一點影響也沒有,普遍來說候選人如君子之爭般相互尊敬,比的是政見發表和當選後的政策實現;選舉招數幾乎沒有誹謗對手、打悲情牌或高喊救票等無聊玩意兒。環境乾淨如一,街道沒有插旗、招牌或宣傳單滿地飛等惡化居住品質或是有礙市容的道具,就算有也不過是街道和馬路一角統一的跑馬燈或看板。

在荷蘭,颳風、下雨、下雪天依舊騎著腳踏車繼續前進,小朋友越冷越想要出去玩。只要保暖措施先做好,讓身體順應天氣,抵抗力便能從細微之處慢慢成長茁壯,也就不會有一種「長輩覺得你冷便把你包緊緊」的窒息性穿衣法,或者直接限制戶外行動。

在荷蘭,中學教育與腳步像極了台灣的大學生活。進入荷蘭中學以後,學校便開門見山地讓孩子選擇貼近自己興趣的課程,目的就是在培養開發個人專長並深入觀察。一點一滴挖掘個人亮點與價值的教育體制,不論是深入求學(為進入大學準備)或是專業職人(校外實習)培訓,從15、16歲就已經開始!

在荷蘭,親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家庭親情對愛的直接表白,也可以說是人際基本禮儀。只要是身邊周遭有令你在乎、關懷的人,不論是久違重逢的友人或是天天見面的鄰居,打招呼的方式都可以親吻作為開場白。

荷蘭爸媽的手上是否都真有一支快樂魔法棒?還是學校基礎教育(幼兒園、小學)注重的層面不同?或者是荷蘭人天生笑口常開的幽默基因?對於人格養成、環境造就與成功定義,荷蘭與台灣真的大不同。從一開始我不太苟同、滿臉疑問與勉強接受,到現在怡然自得、真情融入,到底對荷蘭人來說平凡生活裡的快樂泉源,是如何創造與營造的呢?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