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經典,施展奇妙的故事魔力
朗朗上口的《弟子規》,成為孩子實踐的生活故事
用最簡單的故事、最貼近孩子的想法
體會經典的智慧
朗朗上口的《弟子規》,成為孩子實踐的生活故事
用最簡單的故事、最貼近孩子的想法
體會經典的智慧
吃飯時間到了,小竣不顧媽媽的呼喚與辛勞,一直拚命玩電動……;
安安的阿嬤在天氣炎熱的中午,還特地為她送來了痱子粉……;
生病臥床多年的阿公,因為小曼每日的問好,讓阿公心裡覺得好安慰……。
一則則生活故事,是孩子具體實踐《弟子規》的珍貴成長經驗,不需要與沉悶枯索的經典來場天人交戰的大對決,不必長篇大論的教義說明,透過有趣生動的故事,以及閱讀的潛移默化,便是我們送給孩子最棒的生命經驗!
‧七大主題焦點思考:「孝順父母」、「友愛敬長」、「生活習慣」、「與人應對進退」、「做人處事」、「同好朋友」、「學習向上」,。
‧八十九則生活體認。
‧每篇故事分成三大單元:「聽老師這樣說」解釋生詞與句義;「生活現形記」融合實戰經驗,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內容;「腦筋動一動」則是引導孩子的思考問答,篇篇精彩。
教育界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中心主任 張崑將
基隆瑪陵國小退休校長 陳柔姝
*適讀年齡:國小中年級以上
*注音:無
推薦序
讓《弟子規》活靈活現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中心主任 張崑將
經典道理蘊藏聖賢智慧,但經典本身無法展現經典的道理,需要有人先具體實踐後,再加以活用與傳遞,才能彰顯經典的智慧。《故事放大鏡》此書令人感動的地方,是真的有一群從事經典教育的老師與家長們,透過長時間學習儒家經典,陪伴孩子讀經,實踐了《弟子規》的道理,並用淺顯易懂的故事方式傳遞給眾人,讓《弟子規》的聖賢智慧活靈活現起來,對於在第一現場推動讀經教育者而言,當有振奮鼓舞的作用。
有人批評《弟子規》是封建時代的奴化書籍,一味要求孩子百依百順,簡直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這些誤解可能因為實踐的不夠善巧,或是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道理,從而忽略從文字道理的「知」到「行」的轉折過程中,是有很多內心反省的觀察與抉擇,而這個從內心觀察與抉擇的過程,當屬倫理學意義上的「自律」,並不是只有「他律」,這點常被批評者忽略。
如今,這本書的出版應該可以填補這項缺憾,因為以「生活現形記」所呈現的故事內容,都是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發生的故事,也具體呈現了孩子如何進行「內心觀察與抉擇」的轉變過程,並在每個故事後面巧妙的設計「腦筋動一動」,持續引導孩子更進一步深化《弟子規》的智慧,《弟子規》的活潑面向也由此傳達。
有了這樣的活用教材,帶動許多第一現場推動讀經的人,勇於蒐集實踐教案,勤於動筆寫作,讓現代人更能進入儒家經典,讓更多孩子自幼即種下與聖賢智慧連線的種子,改變我們現在重視物質、知識而輕忽品德、心靈教育的狀況。
推薦序
以古今智慧點亮生命
基隆瑪陵國小退休校長 陳柔姝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如何帶領學生走一條向善向上的路,是我不斷傾聽與思考的問題。當年初任校長時,滿腔的教育熱誠與理念,恨不得一股腦兒輸送給師生,可是學習要有次第,應從哪裡下手?什麼又才是基礎教育的根基?
看到《故事放大鏡》這本書彷彿讓我重回教學現場,孩子們的琅琅讀書聲重現腦海,聽學生童言童語的訴說著,如何依著《弟子規》的內容實踐在生活中,我想這便是實踐教育的真正意義吧。而自栩科技文明的現代人,應更需要有所自律與持續保有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才是,《故事放大鏡》的內容,正是我們教育下一代的基礎。
書中三字一句的韻語,能讓孩子琅琅上口,每篇《弟子規》的主文顯現生活的智慧與經典的精采之處,「詞解語釋」深入淺出卻又顯而易懂,「生活現形記」更是孩子生活的寫照,「腦筋動一動」是親師生引導的好題材,也是孩子自我探索的好夥伴。《弟子規》它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牽引那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更是一本融合古今智慧,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和他人亮點與互動的好書,願《故事放大鏡》這本書能照亮您的生命、家庭與校園,也希望大家能珍惜此書得來不易喔!
序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本書?
獲得真實快樂的生命
本書主筆 林俞君
從事教育近三十年,越發感覺到「教育」的深邃寬廣,真是偉大的希望工程。但倘若沒有持續跟著有正確經驗的人學習,以及和一群熱愛生命關心教育的夥伴們經常切磋琢磨,光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走下去的。
在多次教師研習中,我接觸到儒家文化的經典學習有別以往的認識與了解,老師所闡述的經典教育意指從讀誦、背誦、觀察思惟、理解、實踐經典內涵,進而達到聖賢境界的過程。
先背誦文字再反覆深入研討義理,從生活中不斷進行思惟與觀察,其結果可以培養孩子學習聖賢智慧,將經典活用於學習及生活中,且在潛移默化中奠定良好品德和高遠的生命方向。這樣的學習深深撼動著我並進而參與其中,且帶入自己的家庭和教學現場至今快二十年,改善許多教育困境與問題。
有鑑於此,故在聯經出版公司的邀約下,找了多年從事經典教育的友伴們──蔡佳凌、蔡秀媛、林士郁、陳秀滿、鄭斐文、李慧婷老師等,將學生們透過起源於《論語‧ 學而》的《弟子規》學習與實踐後,在家庭及學校的人我互動下,依真實現況彙整成書。
讓《弟子規》活靈活現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中心主任 張崑將
經典道理蘊藏聖賢智慧,但經典本身無法展現經典的道理,需要有人先具體實踐後,再加以活用與傳遞,才能彰顯經典的智慧。《故事放大鏡》此書令人感動的地方,是真的有一群從事經典教育的老師與家長們,透過長時間學習儒家經典,陪伴孩子讀經,實踐了《弟子規》的道理,並用淺顯易懂的故事方式傳遞給眾人,讓《弟子規》的聖賢智慧活靈活現起來,對於在第一現場推動讀經教育者而言,當有振奮鼓舞的作用。
有人批評《弟子規》是封建時代的奴化書籍,一味要求孩子百依百順,簡直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這些誤解可能因為實踐的不夠善巧,或是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道理,從而忽略從文字道理的「知」到「行」的轉折過程中,是有很多內心反省的觀察與抉擇,而這個從內心觀察與抉擇的過程,當屬倫理學意義上的「自律」,並不是只有「他律」,這點常被批評者忽略。
如今,這本書的出版應該可以填補這項缺憾,因為以「生活現形記」所呈現的故事內容,都是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發生的故事,也具體呈現了孩子如何進行「內心觀察與抉擇」的轉變過程,並在每個故事後面巧妙的設計「腦筋動一動」,持續引導孩子更進一步深化《弟子規》的智慧,《弟子規》的活潑面向也由此傳達。
有了這樣的活用教材,帶動許多第一現場推動讀經的人,勇於蒐集實踐教案,勤於動筆寫作,讓現代人更能進入儒家經典,讓更多孩子自幼即種下與聖賢智慧連線的種子,改變我們現在重視物質、知識而輕忽品德、心靈教育的狀況。
推薦序
以古今智慧點亮生命
基隆瑪陵國小退休校長 陳柔姝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如何帶領學生走一條向善向上的路,是我不斷傾聽與思考的問題。當年初任校長時,滿腔的教育熱誠與理念,恨不得一股腦兒輸送給師生,可是學習要有次第,應從哪裡下手?什麼又才是基礎教育的根基?
看到《故事放大鏡》這本書彷彿讓我重回教學現場,孩子們的琅琅讀書聲重現腦海,聽學生童言童語的訴說著,如何依著《弟子規》的內容實踐在生活中,我想這便是實踐教育的真正意義吧。而自栩科技文明的現代人,應更需要有所自律與持續保有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才是,《故事放大鏡》的內容,正是我們教育下一代的基礎。
書中三字一句的韻語,能讓孩子琅琅上口,每篇《弟子規》的主文顯現生活的智慧與經典的精采之處,「詞解語釋」深入淺出卻又顯而易懂,「生活現形記」更是孩子生活的寫照,「腦筋動一動」是親師生引導的好題材,也是孩子自我探索的好夥伴。《弟子規》它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牽引那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更是一本融合古今智慧,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和他人亮點與互動的好書,願《故事放大鏡》這本書能照亮您的生命、家庭與校園,也希望大家能珍惜此書得來不易喔!
序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本書?
獲得真實快樂的生命
本書主筆 林俞君
從事教育近三十年,越發感覺到「教育」的深邃寬廣,真是偉大的希望工程。但倘若沒有持續跟著有正確經驗的人學習,以及和一群熱愛生命關心教育的夥伴們經常切磋琢磨,光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走下去的。
在多次教師研習中,我接觸到儒家文化的經典學習有別以往的認識與了解,老師所闡述的經典教育意指從讀誦、背誦、觀察思惟、理解、實踐經典內涵,進而達到聖賢境界的過程。
先背誦文字再反覆深入研討義理,從生活中不斷進行思惟與觀察,其結果可以培養孩子學習聖賢智慧,將經典活用於學習及生活中,且在潛移默化中奠定良好品德和高遠的生命方向。這樣的學習深深撼動著我並進而參與其中,且帶入自己的家庭和教學現場至今快二十年,改善許多教育困境與問題。
有鑑於此,故在聯經出版公司的邀約下,找了多年從事經典教育的友伴們──蔡佳凌、蔡秀媛、林士郁、陳秀滿、鄭斐文、李慧婷老師等,將學生們透過起源於《論語‧ 學而》的《弟子規》學習與實踐後,在家庭及學校的人我互動下,依真實現況彙整成書。